青少年体育研究的理论、视角、方法和内容述评

2015-08-04 06:40郭可雷
体育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青少年理论体育

郭可雷

摘 要:从方法、视角、理论和内容4个方面对青少年体育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评述,旨在对青少年体育既有研究成果进行审视,为未来青少年体育研究指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体育研究成果相对丰富,这些成果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1)缺少整体观、系统观;(2)微观层面研究不足;(3)具有实地范式的质性研究方法未得到重视;(4)规范学科导向的研究视域有待拓展;(5)青少年体育自身理论发展、理论建构较弱。据此,建议未来青少年体育应加强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应重视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要把青少年体育运行的内在机制作为研究重点。

关 键 词: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4-0099-07

A review of teenager sport research theories, perspectives, methods and contents

GUO Ke-lei1,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712000,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summarized and reviewed existing teenager spor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erms of method, perspective, theory and content, so as to examine existing teenager sport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to guide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teenager sport research.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eenager sport research had made many achievements, which had establishe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enager sport work, but it also had the following deficiencies: 1)lacking in a holistic view or a system view; 2)insufficient research at the microscopic level; 3)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with a field paradigm were not valued; 4)disciplinary orientation standardiz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 needed to be expanded; 5)the building and developing of theories about teenager sport itself were inadequate. Accordingly, the author proposed that for future teenager sport the researchers should strengthen holistic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value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focus on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of teenager sport operation.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eenager sport research;review

历经65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从中国体育的内部结构来看,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中国体育的整体发展。就学校体育而言,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20多年持续滑坡是面临的最为严峻形势。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少年,青少年健康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财富,也是每个人实现幸福生活和健康成长的根基。如果说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那么体育就应该是教育的基石[1],依此类推,青少年体育就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和基础。如果没有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良好运行,就不可能有全民族的体质健康,就不可能有体育事业的蓬勃兴旺,就不可能有教育事业的健全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

一直以来,青少年体育工作就深受政府以及学界的关注,围绕这一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面对体育领域关于青少年体育的大量研究成果。本文从理论、视角、方法、内容4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既有的青少年体育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青少年体育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1 青少年体育研究的相关理论

对于青少年体育领域的现象,研究人员一般借鉴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来做出相应的描述和解释。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在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对青少年体育的具体研究中,应用频度较高的理论主要集中在教育学领域,比如终身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等。

终身体育理论是近年来较为频繁运用于青少年体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终身体育的理念在国内外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受此影响,王则珊和陈琦[2-3]开始以终身体育思想为视角对我国学校体育进行了研究。

素质教育理论是青少年体育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理论。素质教育理念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现状提出的,学校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然伴随着思想观念上的更新[4]。“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成为新一轮素质教育研究的热点[5-9]。目前,在学校体育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将“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南针”,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青少年体育问题是学校体育问题、教育问题,当然也是社会的问题。从某方面讲,学校体育也应属于社会体育的范畴,一些学者运用社会学理论对青少年体育开展了研究。段长波[10]从体育社会化媒介涵盖的家庭、学校、社区、伙伴、大众媒体和政府几个层面,探讨了体育社会化媒介对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建议应借助于媒体,让家庭成员发挥引导作用。吴林珍[11]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了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问题,通过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梳理,认为强制体育是缓解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现实路径。

在青少年体育研究中,除借用上述理论外,青少年体育领域的研究者还广泛运用了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来解释青少年体育运行过程中的诸多现象。就现状来看,虽然青少年体育问题研究引用了多个学科的科学理论,但是,如何筑牢学科根基、培育学术特色、理论建构、彰显学理价值等问题才是体育学发展和建设的使命。体育学问的研究更应当通过对本领域典型现象的分析与挖掘,研究影响这种现象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建立稳定性的关联,发展、建构或修正理论。由于学校体育自身的基础理论相对稚嫩,在指导青少年体育运行中显得力不从心。所以,目前青少年体育研究领域,借鉴其他学科理论解释体育现象的做法仍是主流,自身理论发展、建构方面仍十分贫弱。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缺少实践事实存在之根基,仅仅是研究者的主观臆测,即便是有存在之根基也没能建立起理论的大厦,多数研究成果仅从某一方面对青少年体育运行作了些经验性的解释,其理论关联度、深度、高度、系统性方面却远远不够,难以深刻而全面地描绘出一幅青少年体育运行的画卷。

2 青少年体育研究的视角

美国学者贝斯特与凯尔纳所建构的理论视角认为,一个视角就是一个解释社会现象、关系及过程的特定的切入点、一种观察方法、一个聚焦点、一个特定的立足点、一个或是一组位置。对同一事物的研究往往可以采取不同的研究视角,选择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同一现象,就会得出关于这个现象的不同结论。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研究视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3种研究角度;从研究的层次上看,可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之分;从理论视角看,不同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如教育学理论视角、社会学理论视角等;依据研究路径,可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不同的研究视角;依据视角的维度,可以分为多维视角与单一视角。在具体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视角。

宏观层面上的青少年体育是以一些宏大的青少年体育理论问题为研究主题,比如《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10年回顾》[12]、《关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有关问题》[13]等,都属于青少年体育发展宏观视野的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宏观的青少年体育研究也包括以大样本的调查研究,例如,《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14]、《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15]。宏观层面的青少年体育研究多围绕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状、发展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发展策略与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如属理论研究则主要结合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理论问题开展研究,如体育课程、体育教育思想等。这类研究侧重于青少年体育一般性规律的研讨,强调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把握,既关注历史和现状又重视对青少年体育未来发展战略预测,但也存在对青少年体育个性层面关注不足的问题。用定量的方法对青少年体育开展进行调查研究,能准确掌握青少年体育开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此类研究多选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做“自上而下”的研究。

中观的青少年体育研究较为多见,一般以局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某一特定区域(如一个省、一个或数个市)青少年体育发展问题开展的研究,旨在向人们展现出局部区域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特征、现状和模式等。比如,《西南地区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妨碍因素研究报告》[16]、《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实证研究》[17]。或者是以一些中观的青少年体育理论问题为研究主题,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8]。相对于宏观研究,中观层次的青少年体育研究在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上都有较大幅度的缩减,由于中观研究是微观与宏观研究之间联系的纽带。所以,中观研究中常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

微观层面的青少年体育研究通常以最小青少年体育研究单元或最小青少年体育单元集合体的运行态势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通常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通过对某一个或多个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描述、分析与反思,总结地方经验,建立微观的青少年体育运行理论,找出一种最有效,可以在地方小学、初中、高中推行的模式,并以此对宏观和中观的青少年体育运行机制做出相应的解释。

个案研究是青少年体育微观层面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资料显示从微观层面对青少年体育研究的成果相对偏少。谢晨[19]在对《美国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组织支撑研究》中,以美国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组织体系为切入点,宏观层面上考察美国青少年体育的组织,微观层面采用了个案研究中的团体调查,即以美国城市圣路易斯社区滑冰俱乐部为个案进行了调查研究,剖析美国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组织之间运作机制,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和直观地了解美国青少年体育组织支撑的社会机制。其目的有两点:以个案来印证和说明一般的政策内容和概念;通过对个案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从微观角度分析了美国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社会链接机制。

陆作生[20]运用个案研究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特点,其目的是为使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的研究结果与实践有效结合,在研究运营模式的具体环节问题时,结合7个个案具体情况进了研究,以说明相应的问题;通过挖掘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运营经验,建构和总结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良性运营模式。

毋庸置疑,当前的青少年体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当前青少年体育的研究进行梳理不难发现,已有的研究在视阈的选择上有以下不足:其一,从目前对青少年体育的研究视角来看,从单一角度思考问题的研究居多,从系统上、整体上,全方位、多维度的研究成果较为鲜见,反映的仅仅是青少年体育整体运行中的一个或几个部件。因此,经常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以偏概全的弊病。其二,以宏观、中观视角对青少年体育研究较为多见,从微观角度探寻青少年体育运行规律的研究,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部分研究成果虽立意于微观层面,但仅停留在肤浅的分析、简单的调查研究上,并未能真正深入到青少年体育的微观世界,反映的也仅仅是与青少年体育相关的政策、教学方法、指导思想、体质健康、体育场地等外在的问题。正是由于未能深入到青少年体育运行的微观层面,因而一些所谓的建议也就如同虚设,也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3 青少年体育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与统计调查法是青少年体育研究中运用较为普遍的研究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其一,文献法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较更为简便易行,不用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性研究,也往往会因为所有的推理都基于二手资料,从而使得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其二,调查法、统计法在青少年体育研究中也较多采用,通过问卷调查的设计、发放和回收,最后用统计学软件可以得出一些关于青少年体育表层现象的认识。然而,若要深入把握基层青少年体育的运行规律,仅仅对青少年体育的一些外在表象特征做出“量”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量”的研究往往不能向人们揭示出青少年体育在基层的真实存在状况与意义。

青少年体育同时具备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特点。譬如,学校体育教学的人文性就是既关注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又强调对学生个体的认同尊重与重视[21];不仅如此,体育教师的人文世界也会对整个教学的行为产生影响[22]。解决这些具体的内容,却不可以用假设为前提去实施量的研究。与之对应的是,质的研究方法与解决上述问题恰好相适应。质的研究方法源于人文社会科学范式,是在自然情境下对研究事物进行深入细致考察的方法学。因此,要深入理解青少年体育内部结构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对现象贴近客观真实的分析和描述,使结果更为深刻和有效展示人文关怀的内涵,就需要运用到质的研究方法。

国际上,质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学校体育研究领域。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Eisner[23]在其文章中描述:质的研究是一个充满生机的领域;Pope[24]指出,辩证地运用阐释主义范式的质的研究方法,已经帮助研究者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学校体育教学研究领域内的现象。学术水平较高的SSCI收录的期刊,如《体育研究季刊》等也刊登了不少学校体育领域质的研究报告。然而,在我国,通过中国知网,查阅2000-2014年期间的体育类核心期刊,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青少年体育的研究屈指可数。

可以确信,运用阐释主义范式视角出发的质的研究方法学,为我们探讨青少年体育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使用这一方法学可以加强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我们获得与运用其它视角有别的、更具说服力的结果。从这样的视角,可以深入到研究问题的实地,倾听被研究对象的心声,观察到最真实的存在,这些都无疑会加深我们对青少年体育运行中隐含的丰富内涵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得出的研究结果也将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4 青少年体育研究的内容

由于围绕青少年体育研究的内容繁多,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主要选择群众性的青少年体育研究成果,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归纳为6个较为核心的主题:体育参与、体育政策、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

4.1 关于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研究

多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一直令人担忧,尽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体育参与不足就是其中之一。因此,研究者围绕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动力机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组织支撑、参与历程与结果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比如,《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机制研究——以河南省为例》就以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中3个层次的动力传导媒介、动力主体及动力机制运作过程手段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涉及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结构及功能、动力机制模型建构[25]。谢晨[26]则以国际化的视角研究了美国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组织支撑,认为提高青少年参与,构建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需求的体育组织支撑是当务之急。以美国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组织体系为切入点,微观层面进行个案社会调查,宏观层面上考察美国青少年体育的组织,剖析美国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组织之间运作机制,据此提出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发展的模式。韩会君[27]则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应把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研究从个体水平的研究扩大到整个社会系统之中,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探讨。张凤玲[28]借鉴约束-动机-行为关系模型和体育参与行为的期望-价值模型的理论,建立在家庭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前期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家庭主体互动-家庭环境因素调节-子女体育参与的关系解释模型。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针对青少年体育参与问题的研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视角宽,二是维度多。视角宽,指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研究已经从个体水平扩展到整个社会系统中;维度多,指青少年体育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视角,而是多视角、多学科知识共同作用于该研究领域。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能够获得的观察世界或其他任何现象的视角越多,他的解释就将越丰富、越深刻。

4.2 青少年体育政策的研究

青少年体育政策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导向标,直接决定着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方向。刘宁[29]以1979—2008年共30年间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为研究对象,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演变脉络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显示,30年间平均每年出台1.4件与青少年体质直接相关的政策法规。青少年体育法规的频繁出台反映了政府层面的重视,然而,我国体育政策法规与执行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上级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中有26%没有得到执行,有53.6%的因各种因素没有被有效执行[30]。认识到了青少年体育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性,关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研究开始出现增多趋势。杨定玉[31]以“阳光体育运动”的政策分析为例,分析了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及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王书彦[32-33]以普通中学为研究层次,就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现状进行研究,建立了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普通中学体育政策执行力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析,认为“效力”和“能力”是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基本内涵。徐士韦[34]提出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执行力的含义,对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执行梗阻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执行机制的建构设想。

从以上对青少年体育政策的研究看出,人们从不同视角对青少年体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行了探析,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研究可以为青少年体育政策的完善和发挥效用提供一定支持。但我们也知道,这些研究多是理论上的应然性内容,与基层学校体育实际操作中的实然尚有一定距离。现实中,从来不缺少政策,任何一个政策如果能得以彻底执行,青少年体育的现实肯定不是现在的状态。事实上,尽管有些学校对政策执行不力,但还是有些学校做的比较到位,作为研究人员应深入挖掘那些政策执行到位学校的成功经验,找出他们成功运行的模式。

4.3 青少年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研究创建各种体育教学模式可直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35]。体育教学模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上[36]。体育教学模式将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相联系,成为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体育教学模式业已成为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结构、类型及应用条件等。邵伟德[37]对近10年来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肖焕禹[38]运用教育学、系统科学和教学论的方法和理论,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类型及应用条件进行了研究。

从文献整理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围绕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比较活跃,这为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此类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多数的理论研究停留在对体育教学模式的作用与意义的阐述上,研究的层次和质量亟待提高;二是理论层面的研究比例太大,深入实地的应用性、实证性研究较为鲜见。

4.4 青少年体育课程的研究

体育课程与学校体育的开展息息相关,特别是近些年青少年体质不断下滑的现状,使体育课程的研究不断升温,体育课程也是学校体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对近10年关于青少年体育课程的资料进行梳理后发现,体育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课程标准、体育课程观、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评价等方面[39]。体育课程的这些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研究范围较为宽泛。除了涉及到以上几个方面,还对新课标给予了关注。二是以理论、经验研究为主。研究者将其它学科理论运用到体育课程研究之中,如协同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主体间性理论等,拓宽了研究的视野。当然,体育课程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缺少实证研究。体育课程研究的多数成果以总结性、经验性的思辨为主,其主要是基于宏观角度的叙事研究形式,基于实践调查和深入实地的实证研究相对不足,尤其是基于微观层面的细致入微的个案研究十分缺乏。第二,体育课程研究与体育教学研究结合不够紧密。第三,缺少对学生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体育课程的本体功能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5 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

由于受体育课质和量所限,青少年体质的增强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应该包括校内和校外的除体育课以外的体育活动)是青少年体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近年来围绕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教学关系的探讨、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方面。

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的研究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研究者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场地器材条件、内容形式、组织管理、活动时间、活动项目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调查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沈建华[40]认为,学校体育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学校,还应包括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倡导将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相结合共同承担起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为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青少年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研究近年来呈现不断增多之势,该领域研究较为集中地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与策略、运行机制、评估及监管机制等方面。

除了肯定取得的成绩,我们还应看到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研究还存在不足:一是宏观研究有余,微观研究不足。以宏观、中观视角对青少年体育作由上而下研究较为多见,从微观角度、焦点集中、对现象特别深入、详细的个案研究难以寻找。二是实证研究缺乏。理论研究、描述性定性研究居多,实证研究尤其是以个案研究方式的实地研究几乎没有,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缺乏,研究的层次和价值需要提升。

4.6 体育教师的研究

体育教师的质量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教育改革的质量。近年来,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体育教师也是体育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资料显示,围绕体育教师开展的研究不仅范围广泛而且数量庞大。本文以社会学视角为切入点,对2005年以来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体育教师的学术成果进行归纳、分析发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体育教师职业、体育教师工作环境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第一,研究范围较为宽泛。除了涉及到以上3个方面,还对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形象等给予了关注。第二,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者将其它学科理论运用到体育教师研究之中,如全纳教育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理论等,拓宽了研究的视野。

但体育教师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研究视域有待拓展。目前研究多处于“为研究而研究的”较低层面,有些研究主要依靠纯粹思辨或简单表层调查,缺少上位层面的理论指引,部分研究成果囤囿于体育的狭小范围内,造成带有丰富视角的深度研究较为少见,具有规范学科导向的体育教师研究视域尚未建立。第二,质性研究方法未得到应有重视。当前,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过于运用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过于强调运用调查法,过度依赖数据的罗列和阐述[41]。齐静[22]认为,在2000—2010年期间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甚至没有查阅到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教学进行研究的文章。体育教师的研究也是如此,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体育教师的研究多以针对某一区域的现状调查为主,而焦点特别集中、深入细致的质性研究十分鲜见。从认识论上看,质性研究基于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强调研究应在自然的条件和环境中进行;从研究目标上看,质性研究的目标是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者更强调特殊性和灵活性。因此,用质的研究方法来解决体育教师的问题是非常合适的。第三,缺少微观层面研究。国内关于体育教师的研究基于宏观问题的表层性研究居多,缺少与体育教师相关的微观的、接地气的、庖丁解牛式能深入研究对象骨髓的研究。这种研究逻辑的背后隐含着对细微问题的观照,不仅能够深入被研究者内心世界,而且这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还能避免那种前测后测所造成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

综上所述,6个主题只是青少年体育研究内容较为核心的问题,并没有包含青少年体育研究的所有内容。从研究成果来看,虽然部分研究者能以其他学科的理论来审视青少年体育的问题,但多数还是没能“跳出体育看体育”,没有深入到深层的内部运行机制,缺少整体观、系统观,导致成果与效用不成比例,丰硕的研究成果并没有换来青少年体育的良好运行,青少年体育问题依然让人痛心疾首。从当前青少年体育研究存在的问题来看,目前和今后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树立整体观和系统观。青少年体育运行牵涉的问题复杂,分别对细小问题研究固然需要,但对青少年体育运行的整体把握必不可少,因为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简单叠加,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凤毛麟角。第二,要把青少年体育运行的机制作为研究重点。影响青少年体育运行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不是政策的、也主要不是场地器材的,事实上,我国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的与青少年体育相关的政策不在少数,学校场地器材不足是个普遍现象,但仍然有些学校青少年体育开展的很好,青少年体育参与度很高,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运行机制的不同。第三,质性研究应受到重视。个案研究、教育叙事、生活史、个人传记等质性的研究方法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与解决青少年体育的诸多问题特别合适。

参考文献:

[1] 王登峰. 贯彻实十八大精神努力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J]. 中国学校体育,2013(1):1-3.

[2] 王则珊. 对终身体育的探讨[J].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7,10(1):35-39.

[3] 陈琦. 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 体育科学,2004,24(1):39-42.

[4] 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7.

[5] 贾洪洲,陈琦. 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J]. 体育学刊,2013,20(5):3-7.

[6] 辛利,刘娟. 对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思考[J]. 体育学刊,2013,20(5):8-11.

[7] 舒盛芳,沈建华.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1):90-92.

[8] 周俊平. “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J]. 体育学刊,2002,9(2):86-89.

[9] 邓星华,杨文轩. “健康第一”的理论依据与学校体育的新使命[J]. 体育学刊,2002,9(1):12-14.

[10] 段长波. 体育社会化媒介对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与价值分析[J]. 体育与科学,2013,34(1):104-106.

[11] 吴林珍,钟明宝. 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控制[J]. 山东体育科技,2012,34(3):78-81.

[12] 季浏,汪晓赞,汤利军.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10年回顾[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2):77-81.

[13] 段世杰. 关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有关问题[J]. 青少年体育,2013(8):1-7.

[14] 汪晓赞,季浏,金燕. 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62-67.

[15] 章建成,张绍礼,罗炯,等. 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 体育科学,2012,32(11):3-17.

[16] 罗炯,唐炎,公立政,等. 西南地区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妨碍因素研究报告[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1):80-86.

[17] 冉强辉. 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2):122-127.

[18] 季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76-79.

[19] 谢晨. 美国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组织支撑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20] 陆作生.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21] 陆作生,董翠香,李林. 学校理论与实践[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22] 齐静,夏秀祯,王丽娟. 质的研究方法概述及其在学校体育研究中的应用[J]. 体育科学,2011,31(6):74-79.

[23] Eisner E W. The new frontier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J]. Qualitative Inquiry,1997,3(3):259-273.

[24] Pope C. Interpretive perspectiv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G]//Kirk D,Macdonald D,Sullivan M O. The handbook of physical education.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6.

[25] 高泳. 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机制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26] 谢晨. 美国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组织支撑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27] 韩会君,陈建华.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6):16-20.

[28] 张凤玲,张兴泉,王亚乒. 家庭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理论模型构建[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3):50-54.

[29] 刘宁,刘静民,张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演变脉络之研究[J]. 体育科学,2009,29(12):89-91.

[30] 王崇喜,袁凤生,姚树基,等. 我国不同职业人群体育现状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1,37(9):4-5.

[31] 杨定玉,杨万文,黄道主,等.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原因与对策——以“阳光体育运动”的政策分析为例[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78-82.

[32] 王书彦.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104-107.

[33] 王书彦,孙晓婷. 普通中学体育政策执行力影响因素探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2):104-106.

[34] 徐士韦,肖焕禹. 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基于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执行机制构建视角[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5):100-106.

[35] 侯恩毅,陈章云. 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应成为体育教学研究的一个方向[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4):51-56.

[36] 毛振明.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4):40-48.

[37] 邵伟德,尚志强. 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85-87.

[38] 肖焕禹,周莉,罗海涛. 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类型及应用条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76-81.

[39] 周进国. 近10年来我国体育课程研究述评[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2):11-14.

[40] 沈建华. 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三位一体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1):6-10.

[41] 刘琴芳.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探讨[J]. 体育学刊,2002,9(6):141-143.

猜你喜欢
青少年理论体育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青少年发明家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