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服上的虱子

2015-07-31 20:59:39安忆萱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4期

安忆萱

摘要:苏兰朵的长篇小说《声色》是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一个收获。作家苏兰朵将视角投向虹电台的一群工作人员身上,塑造出一批极具可感性的市民群像。并在这些都市人光鲜亮丽的身份背后,挖掘出深深的苍凉感,演绎出了现代人声色之下的无奈与卑琐。

关键词:城市文学;市民形象;苍凉

《声色》围绕着虹电台十周年台庆以及由此引发的主持人风波这一核心事件展开。虹有七彩,繁杂而美丽,是“色”的最佳表达。电台则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最能突出“声”的特色。取名为“虹电台”正好照应了书名的“声色”二字,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虹电台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同样身为电台主持人的苏兰朵,在处理围绕着电台衍生出的庞杂故事枝节以及刻画电台主持人这些人物形象时游刃有余。小说的节奏感也就在作者对于台庆事件的收放之间显得张弛有致。从身边的人、熟悉的事入手使得整部小说很接地气,弥漫着浓郁的都市气息和苍凉基调。

一、都市中的市民群像

小说的都市气息充分体现在出场人物的形象气质上。《声色》的出场人物并不繁杂,身份也比较单一。这近十位主要人物不是虹电台的工作人员,便是与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商界翘楚、下岗职工。这些人中既没有胸怀天下的理想主义者,也没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人物。有的只是同都市中千千万万市民一样,庸庸碌碌于柴米油盐、勾心斗角于职场商界、相濡以沫于涸泽之境的平凡人物。他们的人生观、处世哲学、行为方式与我们身边的都市人并无二致。《声色》是作家苏兰朵的创作由抒情文体转向叙事文体的第一次尝试,难免在小说的技巧上还存有斧凿的痕迹。在小说结构和人物形象刻画上有效法刘震云《推拿》的意图,对近十位人物形象平均着墨的手法造成了主体人物不突出的局限。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人物除有共同的精神联系之外,还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气质,形象鲜明,自成一体。仅就女性形象来说,安娜、常翠珊、孙玲各有各的悲喜和处世哲学,作家在人物面对的不同困境中烛照她们的精神状态,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而跃然纸上。

批评家孟繁华敏锐地发现了现今城市文学建构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认为“今天的城市文学,有作家、有作品、有社会问题、有故事,但就是没有这个时代表征性的文学人物。”然而,苏兰朵塑造的这些“土生土长”的市民却是城市文学中不可多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小说中着墨不多,却最具市民气质的人物老马。

电台导播老马人到中年,在事业上并没有成就,也没有什么野心。他混迹电台多年,处事精明圆滑,左右逢源,早就练就了为人处世的一套法术。在购买章可凡二手房的“攻坚战”中,他充分发挥了中国几千年来兵书上的智慧与谋略,成功忽悠了初涉世事的霍然,瓦解了竞争对手,不动声色地以低价入手房产。这一事件将小市民的精明算计以及同事间和睦关系背后的互相防范表现地淋漓尽致。这段小故事读来让人生厌,觉得老马可恨。但是,他也有乐观豁达,十分可爱的一面。作为导播,他直接接触到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奇闻趣事,因而也就成为了工作闲暇时“段子”的主要供应者。他的幽默如同润滑剂一般调节着同事之间的关系。他与爱人在台庆晚会上自告奋勇表演的一段二人转甚至将晚会推向了高潮。“大家第一次发现,谨小慎微的老马原来可以这么欢腾,他的老伴,一个体重足有150斤的胖老太太,竟然也伸手灵活,浑身是戏。”读者也一同跟随苏兰朵的描述发现了与之前文本中不一样的老马。那一刻,他是自豪而且伟大的。他让我们看到:就算是小人物,他的一生中也会有某一个时刻灿如烟火。可爱与可厌这两种互不相容的气质在他身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正是亿万中国中下层市民的真实写照——让我们爱不得,恨不得,却也一刻都离不得。可以说,老马是中国市民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精神气质上接续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皇城根下的市民形象。

二、洗净铅华是苍凉

苍凉是文本声色浮华下的基调,渗透在字里行间,常常伴随着人物的一声轻叹溢出纸面,萦绕在读者心头,挥之不去。

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各有各的光彩,却都有同样的无可奈何与身不由己。电台总监闫庆珍在自恋中迷醉,总是幻想着进一步的晋升,最终却在一场疾病之后退出要职,在台庆晚会的热闹氛围中惨淡地宣告仕途的谢幕。冷美人朱笛兼具美貌与财富,在事业上也小有成就,无人可以撼动她在电台的地位。然而,她由外到内都是冷的。伤痕累累的经历让她早已看透了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不再对感情报有幻想。官太太常翠珊优渥的生活条件与一帆风顺的事业只不过是她用来自我麻醉的药品。衣着与地位抵掩盖不住婚姻家庭中的溃堤蚁穴,她藉以上位的方式同样在暗地里被别人上演。这些人在小说中已经算是大人物了,他们尚且如此,其他人更是不堪。

作者兴致勃勃的讲述姿态与轻松幽默的文笔只不过是为我们构建了都市浮世绘的假象,这背后则是无尽的苍凉。恰如霍然常去的那间西餐酒吧,高雅华美是建立在一桩不堪的交易之上的。做人的尊严与世俗标准下的成功已经水火不容。在现实社会,尊严是奢侈品,是年轻人少不更事的理想。获得尊重是目标,但却要以放弃尊严为途径。总是有太多的无奈让人不得不以放弃尊严为价码换取所谓的成功。所以安娜拒绝祝亦清时那句“我他妈的就想得到点尊重!”才显得格外有力,同时却又飘渺无着。

或许是认为二十三章与二十四章太过于冷酷,作者为全书设置了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结尾。她把光明和希望给予了霍然和安娜这两个年轻人身上。然而,王子和公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种结尾只可能在童话中出现。现实早已剥离了童话的土壤,不会特地因两个年轻人的纯洁与天真而改变。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我们能做的或许仅仅是无力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