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得才 夏俊
摘 要:油茶作为城步苗族同胞独特的饮食习俗,油茶在日常生活、待客、祭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凝聚着苗民们的民族情感和族群心理及心理意识。对油茶态度的调查不失为了解苗族的一个窗口。
关键词:水堆村;苗族;油茶
针对不少学者认为油茶具有祛除瘴气,预防感冒,增强人们体制,延年益寿,是苗族人民的养生茶、健康茶的观点。2015年2月,我们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做了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获取了苗寨水堆村村民对待油茶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依据对调查点的访谈及问卷调查资料写成,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方家批评指正。
一、概 况
1.地理与民族
水堆村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白毛坪乡,全村4个村民小组,全村137户,417人,其中苗族32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7.22%,汉族94人,占22.54%,回族一人,占2.4%。油茶是水堆村村民主要的饮食民俗,既是是村民的午餐主食,也是待客、祭祀的必需品。
2.抽样方法及主调查对象
我们在水堆村龙家湾、水堆上湾两个族群中进行抽样调查,选定50户作为入户调查对象,并选定14人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对象的年龄限定在10—70周岁之间,个别超过70岁。
表1 样本构成
背
景 性 别 年 龄 文化程度 民 族
男 女 10~19 20~29 30~49 49~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苗 汉
样 本 7 7 4 3 2 5 1 7 4 1 1 13 1
% 50 50 28.6 21.4 14.3 35.7 7.13 50 28.6 7.13 7.13 93 7
4.问卷结构及调查方法
此项调查将入户调查与个人访谈结合,问卷调查问卷由2部分20个题目(问题)组成,问题分单选、多选、主观题三类,客观选择题根据调查需要设若干选项,主观题采用一对一调查方式,即调查员在聊天中引导性询问,被试回答,调查员记录整理。若发现一些问题或现象较独特,则采取个别约谈法进行补充调查。
二、油茶调查情况
在城步苗族自治县,尤其是白毛坪乡、长安营乡、兰蓉乡等苗族聚居区,打油茶的现象十分普遍,水堆村更是如此。水堆村独特的地理位置、氏族构成、思想观念、民族心理、油茶习俗变迁,这一村落的村民在对待油茶的态度具有一定代表性。
表2:村民对油茶的传说、喝茶情况及其态度统计
调查指标 孟婆传茶 喝茶情况 上瘾
四杯
选项
听过 未听过 早 中 晚 会 不会 会 不会
人数 1 49 19 49 6 12 38 49 6
% 2 98 38 98 12 24 76 98 12
说明:(1)关于“孟婆传茶”的传说。“孟婆传茶”,这是大多数学者一致认同的传说,甚至在城步文史资料上都有所记载。然而,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和反复访谈论证。98%的村民从未听过有关的传说,只有龙必成一人在网上看过相关“孟婆传茶”的传说。据我们的实地调查显示,村民有关油茶的传说可以分为三类:官兵避难说:民国时从靖州溃逃过来的一批疲兵,偶食茶叶而精神倍增,故打茶之风兴盛。地主传茶说:光绪年间从清源地主传来;民国时从五团地主传来。神话、宗教说:盘古开天辟地时即传、蚩尤传茶、唐僧西天取经取油茶。其中既有对祖先的推崇,又受到佛教及地主文化的影响。不管哪种说法,“孟婆传茶”的传说并未得到村民的认可。
(2)喝茶情况。喝早茶的有19名,约占38%,其中我们寄居的主人家龙仁 贵三十年来每天必喝早茶。他说:“我不喝午茶、晚茶无所谓,但只要一餐不喝早茶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打早茶喝,然后才煮饭菜”。喝午茶的49名,约占98%,只有龙彦清老人自从老伴去世后再也不想打早茶。据我们调查,无论是在民国,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即便是在社会变革后,物质日益丰富后的今天,水堆村村民中午也从不吃米饭,而往往以油茶代之。至今仍然坚持喝晚茶的村民只有6人,只占不到村民总数的12%。可见,午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苗族的民族共识性、认同感、以及民族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
(3)关于油茶上瘾与否。自报第一项的是一位女性,龙甲兰,28岁。从小喝茶,从未出过远门。声称一天不喝油茶便感觉心慌、目眩、头痛、乏力、爱打瞌睡。第二位也是一位女性,龙友妹,58岁。据她说,但凡从清源一线嫁或迁过来的村民大多喝茶上瘾,外出打工或者走亲戚都要带上茶饼,以便在茶瘾上来时泡开水喝。对此,我们专门调查了几户祖籍为清源的村民,共10人。据他们口述,以前大多有茶瘾,但茶瘾大的村民大多已故,目前只有龙仁贵等3人有茶瘾。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显示,全村约有10人喝茶上瘾,约占全村人口的2.4%。
(4)关于喝油茶没有喝满四杯,村民是否有意见情况。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水堆村只有12%的村民对未喝满四杯的客人有意见,其中多为60岁以上的老妇人。而据龙彦清、龙清强、苏仕秀等老人口述,苗族虽然历来有“一碗强盗二碗贼,三碗不仁四碗客”的说法。但村民其实没有那个意思,是知识青年下乡及其他外乡客人来时唬弄人的,是想让客人多喝几碗茶。龙彦清老人则强调:“客人不喝四碗,怕主人家认为自己打的茶不好喝。主人家把喝四碗以上看作是看得起他们一些”。
表3 油茶治病长寿的态度
功效名称 提神开胃 长 寿 防 癌 治 病
功效情况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村民认同人数 50 0 9 41 19 31 42 8
% 100 0 18 82 38 62 84 16
调查显示:(1)村民普遍认为油茶有提神开胃的功能。据我们调查,大多数村民在砍柴、农活、打牌、话家常时都有打茶的习惯,若砍柴、做农活则主要在中午12:00~13:00、如果晚上打牌、聊天则主要在20:00~21:00打茶。医学显示,这两个时间段是人最为疲劳的时间段之一。
(2)关于喝油茶长寿。只有18%的村民认为喝油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年益寿,82%的村民认为喝油茶与长寿与否关系不大,他们认为寿命与人的天命关系更大。为论证喝油茶与长寿的关系,我们翻阅了《龙氏族谱》(女性出嫁后不录,本族谱记录截止至2008年)和《张氏族谱》。据族谱显示龙氏家族自民国十年来仅有2人满80岁以上卒,仅占9.1%。除非正常死亡外,只有16人活了50岁至79岁不等,约占72.7%,高出近64个百分点。目前在世的年长者只有1人超过80岁。
(3)关于防癌。有19人认为油茶有防癌的作用,占38%。在我们进一步询问中发现,村民对油茶防癌的说法大多是听人说的。自报第三项的村民杨秋姣认为,油茶并不能防癌,他丈夫也是从小喝油茶,但还是在09年得癌症走了。
(4)关于治病说。大部分村民认为油茶可以治病,不过只有在谷雨节前后采的茶才能治病。访谈中我们发现,村民认为谷雨茶可以作药,能治瘴气,治腹泻。龙甲兰告诉我们,清明茶明目、谷雨茶加蜂糖止咳,充饥、治脑疼、治水肿病。龙友妹以她的实际经历告诉我们,油茶能止血消毒治伤口,让伤口快速愈合生肉。但也能解除中西药的药效,因此药后不能喝油茶。
表4 油茶在节日上仪礼上的表现
名称 春节 初一、十五 清明节 中元节 诞生礼 婚 礼 葬 礼
用茶情况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人数 38 12 20 30 40 10 43 7 21 29 42 8 30 20
% 76 24 40 60 80 20 86 14 42 58 84 16 60 40
我们调查发现,本村的民俗呈现出一种各民俗事象相互融合的复杂化趋势。物质生活民俗融入到岁时节日民俗上,又往往与宗教信仰、人生仪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油茶往往在节日食俗、待客食俗、祭祀食俗上占据主角,在诞生礼、婚礼、葬礼等人生仪礼上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村有76%的村民在春节期间都有下早茶的习俗,即用油茶来敬奉祖先、迎财神、灶王爷。其中从初一至十五每天必下早茶的有15人,年龄一般在50岁至70岁之间;从初一至初八坚持下早茶的有13人,还有十人只在大年初一下早茶,多为70岁以上的老人和30至40岁的中年人;分别占下茶人数的39.5%,34.2%。有12人没有下茶的习惯,多为刚结婚的80后。下茶多以男性为主,用鞠躬姿势,但女性在下茶时间上往往比男性更久,姿势也更虔诚,除了鞠躬往往还要跪拜、念咒语。据杨秋姣(祖籍清源乡、56岁)女士、苏秀仕(72岁、佛教徒)老人自报,她们在春节期间每天都下早茶,初一、十五还要下晚茶,念类似于巫术的咒语,大意往往是求神保平安、祈求祖先保佑,送子送财。
本村崇拜祖先,信仰祖先神。认为祖先的灵魂是自己氏族、家族、家庭的保护者。清明节、中元节这两天,村民早早起来下茶后,在祭祀时也要下茶。主持下茶的大多为女性,祭众祖才由男性族长、家户长主持。村民对清明、中元两节用油茶祭祀的认同度也比较高,分别占80%,86%。与清明节、中元节下茶情况相对比人生仪礼下茶认同率却大幅下降。诞生礼、葬礼下茶的比例分别为42%,60%。下降近40个百分点。婚礼下茶,聘礼带茶料的习俗则比较浓,也十分独特。在青年男女相亲时,男子拿打茶佐料到女方相亲,女方若同意则让男子拿茶叶回去请全村人喝清茶。结婚时,男方拿上用红纸包裹的双份油茶料去女方家里接亲,男方接亲队伍到女方家堂屋后,女方全家躲起来,由女方宗族长辈拿着水烟枪问:贵宾拿了什么?若缺少打茶的相关配料,则认为女方认为自己身体少了什么器官或男方没有诚意。结婚三天后,女方打“红头大”茶(苗语,即回门茶的意思),女子回门后,亦请全村人喝茶,称为“打伴茶”。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信息观念的冲击,苗族同胞对油茶背后的文化底蕴逐渐淡化。或许油茶成分在药理学上有一定的医药功能,但因经济、医疗条件的限制,把油茶当做主食,过分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会上瘾而且人体需要的其他营养成分也会缺乏,对身体会造成伤害一定的伤害。但是油茶在苗族同胞生活中的地位及在节日仪礼上的功能似乎一直未变,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茶一定会真正成为日常饮料,成为苗乡人民的保健茶、健康茶、和睦茶、小康茶。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第1版, 1998-12-01.
[2]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5 - 366 页.
[3] 龙氏族谱,欲高基祖族谱编修委员会,2008年2月.
作者简介:张得才,1990 男,苗族,湖南邵阳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间文学;
第二作者:夏俊,1990 男,汉,江苏无锡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