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胡泓林汪洋
青年精英聚焦现代农业积极应对全球粮食挑战“如何应对全球饥饿问题”青年农业峰会在京召开
□《中国农资》记者胡泓林汪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解决温饱”走向追求更营养健康的生活。然而报告显示,全球有1/9的人口在遭受饥饿的威胁,其中的大部分人生活在非洲和亚洲,如何应对全球的饥饿问题已成为一个艰巨的挑战。8月24日-27日,拜耳作物科学和澳大利亚未来农场主联盟在京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如何应对全球饥饿问题”青年农业峰会。来自33个国家的100位18-25岁的年轻代表齐聚澳大利亚堪培拉,分享观点、探讨科学和现代农业在应对全球饥饿问题方面的作用。
澳大利亚未来农场主联盟主席Georgie Aley说:“很高兴可以与拜耳联合主办这一难得的活动。我相信,年轻一代拥有巨大的潜力,能够找到应对全球和当地粮食挑战的解决方案。我们也期待着与年轻一代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和观点。”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总裁贺远波表示,自己出生在澳大利亚一个农业家庭,属于名副其实的“第五代农民”,从小到大一直参与家庭农场的运作。面对没有更多耕地面积的情况下,只有更好地利用现有土地,提高生产率才有可能保证粮食供给。为了应对全球的饥饿挑战,拜耳将会持续关注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问题,并通过和高校合作、支持农业大学生等多种方式推动中国现代农业的创新与发展。
由于世界人口增长这一问题日益迫切,峰会期间的互动环节结合了申请阶段各位代表所提交的征文主题,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领导力和创新能力。参加此次青年农业峰会的三位中国年轻代表分别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单幼霞,来自清华大学生物学系的胡璞,以及目前就读于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科的张文勰。他们提交的解决方案涉及垂直农场、合成生物学和植物工厂等方面。
单幼霞认为,寻找新的粮食生产空间,减少资源浪费是解决全球饥饿问题的关键。将城市烂尾建筑改造利用,建成垂直农场,可以有机会开拓都市农业的新空间,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饥饿问题,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解决世界饥饿难题,合成生物学大有可为。”胡璞说:“发展合成生物学的理论并创造出不同功能的土壤生物菌群,可能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单位产量,从而缓解全球饥饿问题。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将会用积极进取的决心和小心谨慎的态度来研发和使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这无疑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理解和支持。”张文勰则提出了一种农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植物工厂。“植物工厂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水、二氧化碳和能量等资源,产量达到同样空间农场产量的100倍。我相信植物工厂将是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有可能会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张文勰说。
峰会期间,青年代表们相互沟通,聆听励志演讲,在分组讨论环节交流想法,并且通过实地考察体验农业现代化。作为各自国家的农业代表,他们承诺要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位代表Justin Whittle表示:“得知自己幸运地成为本次峰会的青年代表之后,我激动不已。粮食安全是我密切关注的话题,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与其他国际代表进行讨论了。”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一位代表AmandaKharisma补充说道:“对我而言,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体验。我希望能够将很多想法带回国内,以促进祖国的发展。”
据了解,峰会为年轻领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他们可以共同探讨面临的挑战并制定解决方案。代表们制定了“三件小事”,以表达个人承诺,并希望在回国之后借此推进解决当地粮食和农业问题的进程。此外,会议还通过了《堪培拉青年农业宣言》,这是一项全球性的行动呼吁,旨在帮助解决现代农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该宣言将于10月12日-15日于罗马举办的联合国粮食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提交。
参加青年农业峰会的三名中国学生代表与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总裁贺远波合影。
企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