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锡煌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芦沟桥事变。8月13日,又在淞沪挑起战端,妄图在上海郊区的宝山登陆,迂回占领上海。为抵御日寇入侵,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九十八师前往抗战,该师二九二旅五八三团三营中校营长姚子青(广东省平远县人),奉命率全营官兵驻守宝山县城。
宝山城位于吴淞江口,东南北三面临海,地势险要,是阻击敌舰闯进长江口岸的重要防线,也是保卫上海战场侧翼的重要堡垒。
姚子青营从8月26日抵达宝山城,马上投入保卫宝山战斗。日寇集中飞机、军舰、大炮、战车猛烈轰击。全营官兵奋勇杀敌,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日寇伤亡人数不断增加,但增援部队也源源不断强行登陆。在敌众我寡、城外阵地被陷、后方补给被截的严峻形势下,姚子青仍然沉着指挥,全营官兵同仇敌忾,誓与宝山县城共存亡。战斗一直持续到9月7日,姚子青率领剩下官兵20多人,与日寇进行肉搏。最后,年仅29岁的姚子青及全营600名官兵血洒沙场,壮烈殉国。
宝山陷落、守军全营殉难的消息传开,中外震惊。国民党中央执监委于9月10日通电全国:“宝山之战,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国民政府追授姚子青为陆军少将。南京、上海、武汉及其家乡各界纷纷举行追悼会。电影界徐思灵、蔡楚生根据其事迹,编写摄制了《孤军喋血》和《血战宝山城》两部电影,在海内外放映。许多作家诗人也以其壮烈事迹撰写诗歌,颂扬他们为国家、为民族视死如归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其中1937年9月23日《中央日报》发表易君左写的《姚将军歌》,和国民政府国防部总政治部印发的《姚子青大鼓词》,歌词慷慨激昂,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当年壮士的戎马征战,与敌生死搏斗之战况恍如眼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