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雨恒
有幸获评韬奋出版奖,让我既感欣慰,又感不安,触发我回顾和梳理近30年出版工作的经历,从青春韶华到步入中年,一段段成长往事浮现眼前……
1986 年夏,我完成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业攻读,面临毕业分配。恰逢高教社恢复文科出版业务,急需相关专业的人才,我偶然获得这一信息,于是几经争取,最终不被留校,分配到高教社工作,成为刚刚设立不久的文科编辑室的一名新兵。那时的我,和那个时代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一样,对职业选择和未来规划几乎可以用“无知”“盲目”或“服从分配”等来形容。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我来说,能被分配到首都北京来工作无疑是幸运的;但不得不说,那时我对出版工作知之甚少,甚至在进入高教社工作之前,我连高教社的教材都几乎没有接触过(我读古代文学专业,那时高教社的文科业务尚未恢复),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也就无从谈起了。
我对出版行业的感情,绝对属于“慢热”型。从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我从文科编辑室的小编开始,先后担任过中文编辑室副主任,经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主任,高等文科分社社长兼思想理论教育分社、体育与艺术分社社长,文科出版中心主任,社长助理兼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社办公室主任、文科部主任、事业发展部主任、重点著作编辑出版项目组负责人、社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副社长等,直到2011年起担任高教社社长。这一路走来,从初涉编辑岗位的懵懂无知,刚刚接触书稿编辑与选题组稿工作的诚惶诚恐,到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成为出版社的负责人、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从开始接触大家名家、知名教授会紧张胆怯,到赢得他们的尊重,参与教材编写的研讨与设计;从对别人策划编辑的精品力作艳羡不已,到自己编辑的《中国文学史》《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我们拒绝毒品》等多部作品获得国家图书奖、国家音像制品奖、国家优秀教材奖……其间,有职场的“审美疲劳”,困惑与迷茫,失落与挫折,瓶颈与高原;有进入机关成为政府官员的机会,有转行做高校教师的选择,但我最终选择留下来。究其缘由,可能有职业选择的怠惰,有对职业变化前景的担忧,而更多地是对出版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已经在我内心生成。我与这个行业已经生长在了一起,根叶相连,难以分离。我很难回答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热爱上了这个职业,深深沉浸、难以自拔,并且情之所系、坚贞专一。生于斯、长于斯、责任于斯,在过去的近30年里,我已将个人的成长与高教社的成长紧密而长久地结合在了一起,高教社已经成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成为此生的责任与使命!
长久以来,我一直用《庄子·人间世》中“美成在久”来激励自己。任何一部优秀作品的产生,无不需要付出长久的努力,反复的推敲与打磨,文化产品的出版更是如此。在出版产业化,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出版行业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转型升级、蜕变与重生,如何在商业、技术与文化的良性结合中坚守生产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是每个出版人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
其实个体的成长也是同样的道理。在高教社,我从事过很多岗位的工作。对我来说,每个岗位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耕耘即是收获。30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应该算是较长的时间了。用这样长的时间专注其中,与之同甘共苦,担当与分享,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人成长的锻造和磨练。高教社能创造今天的成绩,能成为共和国教育事业有机而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能在世界出版舞台上代表中国声音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就是有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经历着这样的锻造与磨练的同行者。我们怀有同样的情怀,带着同样的责任和使命,久久为功,众志成城,这情怀、责任与使命激励着每个高教人不惧困难,直面挑战,大胆创新,勇敢作为。高教社今天的成就是置身其中的每个人群体合力推就而成的。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出版行业、高教社于我而言是第一份,也许即是唯一的一份工作,也许会是我职业生涯的全部。未来,我仍愿钟情于她,奉献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