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导一评”,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2015-07-28 20:12金大鑫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目标评价过程

金大鑫

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很多,但我认为关键是坚持“三导一评”。所谓“三导一评”,就是导向、导学、导练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及时评价反馈。

一、预设目标,指导方向

布卢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要能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要做到准确、易懂、可测,认定目标形式要多样,认定时机要合适。

认定目标形式多样,才能不断激励、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如小学低年级,出示目标可由图标来表示,既新颖,又一目了然。又如二年级“6的乘法口诀”只依次板书“编”“说”“背”“用”四个字就概括了全部目标。特别是许多后续课,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逐一认定,效果更佳。

认定时机要合适,就是要根据课型和内容选择认定合适时机,选择得好,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练习课一般先认定,后导练;新授课旧知识联系紧密的,也可以在测评的基础上认定;但全新的知识,则要先导学到一定时机再认定。如第三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全新的,其第一个目标“会结合分东西说平均分的意思”就要先通过实际分东西导入,当按要求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概念时才认定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遵循下面三条原则:(1)用学生的学习结果表现目标;(2)用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结果;(3)当寻找不到外显行为词语时,则应通过示例把内部心理过程转化为外显行为。确定目标准确、易懂、可测,学生才能明确方向和学习任务。如“角的初步认识”定标为:(1)能指出哪些图形是角;(2)能指着角说出一个角的各部分名称;(3)能用尺画角。这样就比较准确可测,而不使用“认识、知道”这一类只反映心理活动的词语。又如第一册“连加”,把“知道连加的含义”这一教学要求定为“能看图说出连加的意思”就比较贴近一年级学生的实际。

二、多种手段,引导学习

教育学指出: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客观规律。其实质就是启发、引导、教育,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的基点出发,循序渐进地掌握科学知识,认识能力,朝正确方向发展,实现矛盾的不断转化。这要求我们做到“三要”:

一要引导有序。教学中的每一步,如提问、讲解、点拨、练习、操作等活动都要有序地围绕目标展开。

二要引导得法。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导语要明确、富有启发性;点拨要得体,使学生有顿悟之感。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让学生说的、做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而不要越俎代庖。

例如,教学“角”这一概念时,因为角不拘大小、位置,不受边的长短限制,用语言难以把它表述清楚。教学时,可用“变式”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它。可以画出几个角,所画的角中既有锐角,也有直角、钝角。所画的几个角的位置不同,边的长短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在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这个点叫作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作角的边。这样采用变式教学,就为学生抓住角的特征,由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进而为深刻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又如“小数的加法与减法”的教学中,小数加法的例题0.5+0.7,首先是口算,思考过程是“因为5角加7角是1元2角,0.5元是5角、0.7元是7角,所以0.5+0.7=1.2(元)”,当然教材中的说法都比较严谨、简洁,实际教学时,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但要逐步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表达思考过程。接下来是竖式计算,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在什么位置?要着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充分参与推理过程,务求真正理解,这样在后面的两位或多位小数加减时才能避免产生负迁移(像整数那样末位对齐)。

三、精选习题,引导训练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常混淆相关知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精选习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就一定能实现新知识的形成。所选练习一定要有层次和梯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般要经历基础练习、对比练习、综合练习到攀登练习这样的“爬坡”过程,才能让学生拾级而上,通过当堂练习,让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均得以巩固。

如概念教学中的分类练习与对比练习就是一种发展性练习。分类练习不但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对比练习可以使学生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每个要领清晰地保存在学生的记忆中,这是学习数学方法之一。

有些练习比较新颖,也有一定的难度,这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一题:王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一张长是32厘米、宽是15厘米的长方形纸,最多可以剪多少个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纸?

这道题的编排明显是要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剪的方法,而不是纯数学的一般思考方法。用“大面积÷小面积”,即32×15÷(2×2)=120(个)是不正确的,而是应先算沿着长剪,可以剪32÷2=16(个),再算沿着宽可以剪15÷2=7(个)……1(厘米),所以最多可以剪16×7=112(个)。

四、运用评价,微观调控

布卢姆认为,教学中的评价是为了改善,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微观调控。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而不要抓住与目标无关的枝节问题纠缠不休。一句话,评价要有目标控制意识。

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一般包括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对掌握新知所必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前提测评”,形成性评价是以反馈矫正为核心,旨在检查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并及时调整改进教学过程的评价。这里主要谈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

如何进行评价呢?一要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思维。目标教学的评价不是为了分等,而是为了改善,因此教师运用评价手段时要多表扬,多肯定,多启迪。二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可以是教师点评,更应该注重学生自评和互评。采用自我评判、讨论、举反馈牌等方法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可以评学生,连教师教学中的失误也可进行评价与找错。三要注意评价的时机,要因材施评及重视评价的补救措施等。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元智能,它代表了每个人的不同潜能。因此,评价要照顾学生的差异,不能以“一刀切”的标准去评价每位学生。给那些上进心强、学习习惯好的学生找优点不难,难的是为那些学习习惯差、对学习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找优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针对不爱发言的同学,只要敢于发言就可得一颗发言星;针对经常拖欠作业的同学,只要在一段时间内能按时完成就奖励一颗进步星。又如,对学生“倾听”的习惯培养,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是否听清他人的发言内容,是否能对他人的发言作出评论,是否能质疑问难等方面评价“倾听”的效果,把爱思考问题、爱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称为“智多星”,计算细心、又快又对的学生称为“神算手”。这种评价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学生容易做到,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觉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坚守“三导一评”,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目标评价过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满的过程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