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热肠存我心
——缅怀《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徐冶

2015-07-27 08:10西南林业大学木基元
今日民族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光明日报丽江云南

文·图 / 西南林业大学 木基元

古道热肠存我心
——缅怀《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徐冶

文·图 / 西南林业大学木基元

编者按:2015年11月16日,光明日报社摄影美术部主任、高级记者徐冶同志与世长辞,享年55岁。1983年至1988年,徐冶曾在民族工作杂志社(现今日民族杂志社)工作过。时光荏苒,如今和他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还记得他的音容笑貌,却已阴阳相隔。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遴选了曾任我社主编的黄国益、马贤龙及本刊老作者木基元的文章,在此共同怀念徐冶同志。

2015年11月16日中午12时许,正在丽江公干的我,被微信圈的一条噩耗惊呆:徐冶老师走了!四十天前我们还在一起相聚,把酒言欢。不可能呀!他才55岁!连忙致电相关人士,不忍接受的事实还是被确认了:当日凌晨,徐冶因突发心梗在北京长辞人世。

徐冶何人?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主任、高级记者。他是国内较早进行人文地理探索和报道的摄影家,主持和参与了“滇藏文化带考察”“长江上游生态行”“中华民族大家庭巡礼”“中国文化江河”“家乡的名山”等大型采访活动,先后出版了《神秘的金三角》《壮丽三江》《诞生王国的福地》《边走边看边拍》《边地手记》《横断山的眼睛》《远去的田野》《图像笔记》《家乡的名山》等多部著作。

屈指一算,我与徐冶的交情,已有30多年了。1984年夏季,云南省第三届民族理论研讨会在昆明举行,我和徐冶以文赴会,有缘相识。他年长我两岁,彼此同期都学历史学专业,他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时任省民委《民族工作》杂志编辑。而我在丽江地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书信联系不断,所写文章经徐冶点评修正得以刊发,一来二往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到昆明出差,他来丽江采访,都要找机会相聚。徐冶待人真诚,热心好义,通过他的介绍,我又认识了许多同道朋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987年,徐冶与段鼎周、王清华等师友共同出版了处女作品《南方陆上丝绸路》,让我们好生羡慕,为之自豪。1990年春,经徐冶点题,大理张楠、曲靖范建华、凉山刘弘、攀枝花邓耀宗等人牵头,联合川滇十四地州市文物管理所联合举办了《西南丝绸之路文物摄影艺术联合展览》,历时年余在全国巡回展出,引起强烈反响。我陪他参观白沙壁画,采访玉龙雪山著名草医和士秀,在此后他的作品中多有涉及。后来,他调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繁琐的行政管理之余,仍不忘勤读书做学问,精心编著了《云南与东南亚》等著作。他所主持的《云南社科动态》等阵地,刊发了我的田野考古调查简报《滇西北华坪县发现的石棺墓》、书评《读〈铜鼓与南方民族〉》,向外发布了丽江地区的考古发现信息,特别为建置较晚的华坪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互帮互学共同促进,这是我从徐冶身上得到的益处。

一生能有贵人相助,应是一辈子没齿不忘之事。1993年是我返回桑梓服务的第10个年头,各项工作已风生水起。徐冶寄来一函,告知云南省拟投资一亿元,建设“八五”重点工程云南民族博物馆,将在全省招贤纳士,要我及时准备应聘。父母年迈,儿子即将上学,还要着手家园建设,眼前的各种努力成果还得推倒再来。我有所顾虑,徐冶来信开导我,树挪死,人挪活,搭建更高的平台是明智之举!在他的启发引导下,我顺利通过组织考察,愉快走出山门,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工作和服务了16年,足迹几达云南各民族地区,自己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各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关键的人生节点,能得到好友的点拨提携,是我此生的荣幸。

患难之中见真情! 1996年2月3日,7级大地震突然袭击丽江,夺去300多条鲜活的生命,许多人流离失所,我的父母妻儿也成为灾民。已任《光明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的徐冶得悉后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安慰,随即实地采访震区时还抽空跑到家中专程看望,我们在断壁残垣边的抗震棚里规划未来,春寒料峭的丽江充盈着融融的暖意。4月15日,纳西族著名学者郭大烈带领我们在昆明组织了“丽江震后恢复重建与文化保护研讨会”,朱良文、蒋高宸、邱宣充、戈阿干、和少英、郭净等省内专家应邀到场发表宏论,时任《人民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的任维东和徐冶等记者非常敬业,认真采访记录,及时传递声音,5月4日、6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以“重建神形统一的丽江”、“保留一方心灵的家园”为题,用半个版的篇幅对研讨会作了专题宣传报道。云南省委宣传部在表彰丽江“2•3大地震”抗震救灾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时,徐冶等人榜上有名。尤其难得的是,报道中所列文化保护的许多观点建议,在此后十年的恢复重建中得到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充分吸纳,继而丰富提升了丽江模式的内涵,为丽江跻身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立下了功勋。

三人行,必有我师。近朱者赤,一次成功的策划往往在不经意中完成。2000年初的一次朋友聚会上,时任人文地理杂志《山茶》主编的范建华向我约稿,对全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状况写篇评述专文。一年艰苦调研下来,一篇命题作文却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变成了我的第一部著作《云南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徐冶看到我选的图片有些单薄,找来一大堆材料让我无偿使用,因此该书在2002年由云南教育出版社第一版印刷中,选用了徐冶的多张照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十年之后该书入选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丛书,我又充实了一些新资料,并增添了一批图片,使之更加完善。饮水思源,徐冶心系他人,合力帮助大家的情景历历在目。

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光明日报》第四版每周四都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彩色专版《中华民族大家庭巡礼》。这个由国家民委和《光明日报》合办的专版,以56个民族为报道对象,每次由两千字左右的文字和10余幅图片,展示和报道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时代变迁,内容丰富,生动直观。徐冶作为这一专题的主要策划者,除邀请我们参加讨论、写稿约稿外,还叮嘱我们对每期专版的内容和质量要以读者的视角提出批评意见及建议。活动结束时,徐冶还带领有关同志分赴各省区召开座谈会,分送制作精美的作品纪念牌,倾听作者和基层的良好建议。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学人,我从徐冶身上看到了一位老民族工作者的良好风范,他是模范执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三个离不开”的忠实代表。受此启发和影响,我主持的“彩云下的乐园——云南民族大家庭”,获得了2014年度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的立项,并一举结题验收,即将公开出版。

清代邹弢在《三借庐笔谈•余成之》一文中记云:“同邑余成之,杨蓉裳先生宅相也,古道热肠,颇有任侠气。”古道,指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热肠,即热心肠,寓意待人真诚、热情。挚友徐冶,便是这样一位古道热肠之人。

(责任编辑赵芳)

猜你喜欢
光明日报丽江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丽江三朵节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丽江的荒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深情寄语殷殷祝福
《光明日报》和@光明日报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对比分析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