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方晓
西城历史虽久远,可出的名人并不多,李老夫子勉强算是一个。其实,李老夫子也并不怎么为人所知,只是他曾在家乡创办了一家书院,所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后来竟然成为了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于是历史在记住那个学生的同时,也顺带记住了他这位老师。
这些年,西城着力做大做强历史文化品牌,以促进旅游产业与招商引资事业的发展,便依据古籍记载仿建了那家书院,并在书院前立了李老夫子的雕像。院长李松很是得意,因为这尊雕像从创意到设计完全来自他,有模有样、有形有神,的确是少见的精品。李老夫子形态削瘦而有劲、文弱而有力,其双目远眺,目光深邃,似直达苍穹一般;右手执一卷书,左手握一柄剑,为天下苍生启蒙、为人间大道思索,思想者、探索者的样子栩栩如生。多少次,院长踱到这尊雕塑前,仔细端详,每每暗自得意。
一天,西城中一些文人雅士相约前来书院参观,院长在一旁陪着。原本大家说说笑笑的,气氛轻松愉快,可一到这尊雕塑前,渐渐的就安静下来了。不,岂只是安静,简直有些压抑了。作家刘首先开口道:“院长,这李老夫子应该是文人吧,典型的文人啊,在今天当是知名教授了,怎么手里还握着一柄宝剑,这有些不伦不类吧?”
画家张也毫不客气,开口便道:“你说李老夫子要是右手拿把伞,遮阳挡雨,那倒还说得过去,给人以风雨兼程的感觉。古代读书人,一箱书一把伞,就是现在所说的标配了,这剑算怎么回事啊?仗剑走天涯?那是侠客。执剑安天下?那是武夫。”
不只是作家刘、画家张,还有雕刻赵、篆刻胡、装裱陈,都对院长批判了起来。他们或摇头,或顿足,院长满身是汗,脸上还得赔着笑。待这些文人雅士心情稍稍平复下来,院长讪笑着问:“这事都怪我,考虑不周,当时要能请到各位前来把把关,也不至于闹这么大的笑话。事已至此,当如何补益?”
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考虑到在雕塑里把剑改成伞,难度比较大,若另外再做一尊雕塑吧,又少了这笔预算,没处筹钱,于是大家的一致意见是:将那柄惹人笑话的宝剑切除。手无余物,也自风流嘛。院长立马照办了,唤来雕塑师,将宝剑硬生生地切除了。好在古人宽袍大袖,切除宝剑后,衣袖低垂,并不碍眼。
西城和东城,结成了友好城市。这天,东城一批专家学者前来西城参观访问、取精求道,这书院是其中必看的一站。导游在介绍李老夫子时,也许是出于活跃气氛方面的考虑,就将前段时间叫人将其雕塑左手原本有的宝剑切除一事当成笑话讲给大家听了。可是,东城的这些专家学者并没有笑,神情反而愈发严肃起来。
诗人傅忍不住开口了:“无知,如此无知。古代文人佩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陌上桑》里就有描写‘使君从南来……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余万的句子。《庄子·说剑篇》里也说‘高冠长剑,纡朱怀金者,飞黄腾达也。屈子诗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可见剑在中国古代使用非常普遍。剑之于文人,是一种情结。唉,你们真是不懂。”
院长汗水湿透了衣衫。
考据黄也叹息道:“中国古代原本并不分文人与武夫的。在周朝礼制中,佩剑、佩玉是贵族身份象征的一种,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地位、财富、阶层的象征。因此,李老夫子佩剑又有何不当呢?好好的一尊雕塑,被你们弄得卸胳膊少腿的。”
院长汗如雨下。
文史邹说得更是头头是道。他说:“即便文人佩剑不合适,这李老夫子佩剑也是理所当然的。我对他略有了解,他虽是文人,可在军事上也多有论述,提出过‘备兵‘强兵的思想主张。或许李老夫子不是武夫,可却深入研究过武略,具有卓越的军事思想,因此他佩剑,不足为奇。”
院长简直快要晕厥。
从那以后,院长总是烦恼着。每天心里都有无名之火,在燃烧,在奔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