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猛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经济体制的转轨,各方面都体现出“教体结合”在高校中的实行刻不容缓,通过近几十年高校在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工作上不断完善,我国“教体结合”逐渐走上正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和比较分析法,从“教体结合”形成的契机——高校高水平招生制度——学训的管理——运动队项目设置几个方面,对中关高校现行的“教体结合”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发现两国在发展历史、竞技体育体制背景、结合方式、教练执教水平、项目设置的广度、思想观念方面存在差异。并提出建议:(1)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协作关系;(2)健全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制度;(1)重视“教”的重要性,解决好学训矛盾;(4)提高执教教练水平;(5)转变运动员意识;(6)完善高校比赛制度。
关键词:教体结合 中国 美国 比较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5-0099-05
1前言
教育包括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体育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下位概念。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确切的说是一位教育改革家,他曾明确指出:“文明的未来此刻既不依赖于政治的又不依赖于经济的基础,而是完全取决于教育的方向。”他始终以教育家的观点,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看社会,他强调体育必须与教育相结合。
建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竞技体育一直采用的是“举国体制”,在此体制的实施下,的确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成绩,在短时间帮助我国体育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正是因为进步的速度惊人加上随着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国家机构职能的转变,“举国体制”的一些局限性逐渐暴露。
2008年奥运会的赛场上,我国运动健儿们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的竞技体育将往何去的问题成为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乃至竞技体育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呼声日趋增强,探索“教体结合”的新模式越来越紧迫的摆在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的面前。
“教体结合”是我国体育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下出现的产物,它将分隔多年,原本就是一家的教育和体育有再一次的融合到了一起,“教体结合”从字面上就不难看出它的意思,是“教”与“体”的结合,而学校则是“教体结合”的载体。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或流失,业余训练的萎缩,人才培养成本等问题已经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和体育的有效结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中国的体育要想全面发展,必须重视教育。教育是负责全国人民的教育,体育战线一条线的文化教育问题,教育部门有责任去抓好。
世界上的体育强国以美国最具有代表性,始终走在前沿地带,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美国代表队的运动员基本上由大学生组成,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表现也是令人瞩目的,学校的体育训练已经成为美国竞技体育不可缺少的力量,这是以他们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文化发达,场地、器材优越,科学技术水平高,师资数量多,质量高,以及竞争意识强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在美国青少年中,特别是黑人青少年,竞争意识非常强。高校开办高水平运动队,将教育与体育结合在一起这一举措,虽然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在制度、运作模式等方面,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多与原意背道而驰的地方,就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与有着丰富经验的美国相比较,还很多方面还有值得我们去借鉴的成功经验。
2中美两国竞技体育体制比较
由于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不高,长期以来竞技体育一直采用有政府直接投资和管理的高度集中和高度专业的业余体校,地方运动队,国家队的“三级训练体制”,运动员只要进入了少体校,基本上所有的培养经费就由国家承包了,再到省队,国家队,这一路都是由国家包办的,一切以训练为主,只要运动成绩这一硬性条件,集中精神抓训练,专业程度很高,在文化程度的重视上就相对薄弱了,导致专业的运动员文化程度要低于同龄人。“金字塔”型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做出了巨大额贡献,国家队代表着全国的最高水平,国际性的比赛,参赛人员基本上都以国家队的队员为主。但是这样的培养路线只能使少部分的人取得优异成绩。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已无法做到完全依靠行政命令和计划手段安排运动员就业,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也出现全部安排就业到只能安置部分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再到很难或者说基本上不能够安置退役运动员的转变。长期的封闭训练,让大部分人都会产生运动员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评价,想要在退役后找到一份工作有一定的难度,有些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出现早年世界冠军看大门、澡堂搓澡的社会现象。“教体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体结合”也成为了为我国专业运动员“补偿教育”的一个途径。
相对来说我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都较短,导致这个现象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与体制也是分不开的,文化层次过低,很难从训练的过程当中总结问题,解决问题,成了没有思想的机器人。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当前的各项工作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也应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体育回归到教育当中,利用教育资源和体育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巨大力量,更好地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体育人才。充分利用高校特有的科研资源,加强科学手段在体育运动当中的作用,来实现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美国竞技体育体制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体制以学校为中心,大学生运动员成为美国体坛一只耀眼的劲旅。很多的著名运动员多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以乔丹为代表的著名运动员,都是通过大学培养,然后走向职业化,最终取得辉煌成绩。美国体育的机制模式是中小学代表队,美国业余联合会(少儿部)——职业私人俱乐部,大学生体育协会,大学生校际运动协会,美国业余联合会——临时组建国家队,它是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学、中学、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通过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运用法律手段制定规章制度管理大学生体育,利用奖学金吸引优秀体育人才等,使大学生文化科学知识学习与体育训练、竞赛并行不悖,是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美国的运动员没有我们所谓的黄金训练时间,都是利用业余的时间进行训练,例如早晨和晚上,训练结束后去上课或者课程结束后进行训练,有国际性重大比赛之前,先在国内举行内部选拔,优胜者代表国家参赛。他们是运动员的同时也是一名在校学生,参加比赛为国家争得荣誉的时候也接受了正式的教育,拿到学位。endprint
美国高校在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体制,从内部的分级管理到外部的招生宣传都走在该领域前沿,所以能够将高水平运动队的学训矛盾解决得比较好,虽然运动员在过程当中很辛苦,肩负训练和比赛压力的同时,还有学习上的任务,但是退役之后的择业率和就业率都比较乐观。
此模式下培养出得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也相对来说要长一些,抛开身体素质的差别,由于文化程度的提升在训练中,看问题的角度,理解训练计划,动作技术等方面都要深入一些,加上与科学手段的结合,其实走的是捷径,使得运动员的成材率也在上升,延长了运动员的寿命,无形当中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3中美两国“教体结合”模式的发展与现状比较
其实早在1987年4月,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在山东掖县召开全国高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会上共同制定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会议确定了51所,后发展为57所大学和289所中学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并下发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有关通知。规划中明确指出“发展学校体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是我们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重要方面。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的精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使其能够承担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任务,同时也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各高校都积极加入到开展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行列当中,在组建的过程当中,遇见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摸索最为有效的“教体结合”模式,2003国家把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外联和组团任务由国家体育总局移交到教育部,由中国大学生体协具体操办。将大学生的体育比赛交给教育局来办,在我国是一种新的尝试,旨在更好地办好“教体结合”。
美国在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美国,小学是展露体育才能的舞台;中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大批的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自发地开始早期运动训练,为发展竞技体育奠定了人才基础;大学则进入了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大学校园拥有良好的训练设施和高水平的教练员,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物质基础。
3.1招生程序
由于起步不久的原因,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在很多方面的要求都还不严格、不规范。根据教育部关于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规定,我国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有4个基本途径:(1)各省市体工队退役运动员;(2)各省市体校等未入选体工队一线队伍的学生;(3)体工队退役运动员;(4)体育基础较好的普通高中生。每年年底全国设有高水平运动队并且在当年有招生意向的高校,在本校的网站上发布招生简章,将当年招生的条件等一些要求在简章中说明。通过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和体育单招的形式进行招生,由于教育部在招生要求方面对考生没有具体的成绩要求,所以各省市的高校在本校的招生简章中运动成绩要求和文化成绩要求都有不相同,每年的招生政策不断变化,与当时的生源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各高校的招生情况产生差异。优惠政策又是各不相同的,招生条件的跨度很大,考生们的选择也就广了。
欲申报的特长生则与普通学生一样,在户口当地的招办参加高考报名,取得报名号,通过各高校网上所发布的招生简章寻找符合自身条件的学校,将个人材料寄往高校,进行第一步的资格审查,通过后则可以参加专项的考试和文化课的考试。报考高水平的考生,在文化课成绩上基本上没有要求,但是运动成绩要求相对较高,体育单招的学生则相反。由于我国的大学生体育协会的运作机制还不成熟,在招生方面基本上没有过多的参与,各高校的招生时间、程序、资格的认定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美国的招生就没有我国这么复杂,因为他们并不存在“举国体制”,在组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路上,他们已经走了很久,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机制,美国大学体育联盟(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以下简称为NCAA)作为大学体育的管理机构,通过健全的招生机构,完善的法规制度,严格的行为准则,对高水平运动员生进行了很好的控制,联合会全国办公室从宏观上调控整个招生过程,不负责具体的资格审查和意向书签订工作。美国高中、大学预科学校、两年制的学院中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学生如欲申请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学院的高水平运动员,必须经过联合会资格审查委员会的资格认定,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合格的即可认为具备了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成为准高水平运动员。然后,在联合会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下,根据联合会发布的各个高校的毕业率和运动成绩,由准高水平运动员选择并决定与哪一所成员学院进一步联系、接触,完成入学注册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可持续1年。如双方都感觉满意,可在东南联盟的协助下,签订国家意向书与经济赞助协议。整个招生过程完成。
3.2文化学习与训练管理
由于美国一直延续着“教体结合”的路线,从小学开始,不同等级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校队,运动员都是全日制的在校生,保证了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也保证了文化学习。美国的高校在学生申请高水平运动员的时候就有着严格的资格审查,必须高中毕业,对文化成绩有一定的要求,所以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成绩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不大,但是在美国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度,相对管理上就有着很大的难度。针对这一现象美国大学生体协NACC在其章程中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当成获胜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同时还规定了运动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分,并给出了参赛资格的最低文化成绩分数线NACC的章程规定:运动员的毕业率必须与该校全体学生的毕业率相一致;运动员的学习统一由学校的学业管理部门来管理,与体育管理部门无关,运动员的课程选择权集中在文化指导教师手中,不下放给运动员;参加大学生协会举办的体育比赛的运动员必须选修有关写作、辩论的课程和数学、艺术及有关其它科学和课程。各高校必须严格遵守以上的规定,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的选手将给予取消参赛资格的处罚。并且NACC对于文化课成绩不达标的运动员予以取消资格的管理手段,有效控制了运动员对于文化学习的态度。将学习与训练两者相结合之间的矛盾处理得非常好,都是利用课余的时间训练,绝不占用正常上课的时间,运动员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并且他们的运动员完全有能力将学训之间协调好,所以在文化专业上,美国高校运动员选择面较广,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而在我国运动员选择专业是由学校学业管理部门负责进行并指导,大部分集中在理科,经济专业类。endprint
在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成员以专业运动员为主,包括退役和现役,普通高中生占极少数,为了快速提高本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成绩,各高校纷纷与各省市的专业对合作,出台相应的就读政策,有全日制(退役运动员,普通高中生),挂靠学籍(现役运动员),集中上课(现役运动员)等方式。考虑到专业运动员从小就脱产训练,在学习上要跟上普通学生的进度,是有一定难度的,各高校在自身学校范围内允许的条件下,给予高水平运动员不同的优惠。
以国内某大学为例,本科生手册中《高水平运动员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全日制在校高水平运动员可减免4年总学分的30%(除学位课程,英语课程),比赛获得名次奖励相应的学分,代替所减免的学分。挂靠学籍的学生,办理保留学籍手续,课程学分有比赛所获学分填补,退役后到校参加文化学习。学校没有实行集中学习这一政策。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教育部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出台了部分规定,但是各高校在对录取的高水平运动队的文化学习上都有自己的条例,教育部和大体协由于种种的原因在这一方面也没有过多的干预,还是给予了各高校很大的自由度,学生文化学习的控制掌控在学校的手中,制度由各自制定。高校利用招收退役运动员和现役运动员,迅速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提高学校体育竞赛竞争力。所以很多高校为了增加训练的时间放弃学习时间,甚至不学习,上下午专业化的训练。教育部视运动员为提高学校知名度的筹码,金牌才是学校荣誉的最大贡献,运动员学生因比赛成绩而享有特权,金牌才是优待得以维持的保证。美国NCAA(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对运动员要求十分严格,规定每周训练的时间不能超过20个小时,因此美国绝大部分职业选手除了训练以外,还有大量的时间进入正规的大学或高中进行学习,并且大多数运动员最终都能获得高等教育的学历,他们除了体育能力之外还发展了其他方面的能力或者获取专业文凭,并规定大学生运动员必须是正式注册全日制学生,毕业学分及学期最低学分要求与普通大学生一致,达不到学分要求的不能参加任何校际体育比赛。
3.3项目设置
中国走的“举国体制”路线,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运动员在某一运动项目上从小就投入全部的心血,性质上与赌博有相似之处,一旦选择参加体育训练,想要取得好成绩最终必须走上职业化的道路,特长单一,加上体育场馆的建设费用庞大,学校在场馆建设上的资金紧缺,各高校在体育场馆的设施上目前还不完善,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基本上全部在学校进行,所以不能满足所有项目都招生的需求。近年来虽然招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但还是集中在大项的比较多,例如游泳、田径等,冷门且投入费用较大的项目,招生的学校占少数。
相反美国没有所谓的体工队,在运动员的培养上,家庭负担的比较多,作为他们来说,练习体育更多的是一种爱好,自由度很大,感兴趣什么就学什么,加入各式各样的俱乐部,以俱乐部的形式参加联赛,娱乐性更强。并且优秀的运动员都是从校园里走出去的,大学生运动员队伍是竞技体育的主要力量,学校的招生上就不像中国有所限制,所有的学生运动员都可以报名申请。
概括来说,中国的运动员是从专业化走向业余化,而美国的运动员是想从业余化走向专业化。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制的不同造成“教体结合”模式的不同
中国在“举国体制”的道路上走了很久,这样的思想观念已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完全转变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方式,短时间成效一定不明显,直接取消“举国体制”政策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必定产生脱节的现象,也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各种压力,以及困难。我国过去的二十几年时间里所实施的“教体结合”其实更准确的说是“体教结合”,各高校更注重“体”的表现,高水平运动队成为高校的一张名片,成为高校在全国竞争综合实力的筹码。一方面从现行体制来看,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通过学校自身培养出优秀的世界性选手基本上没有可能,高校就只能从专业队来招生,运动员的文化成绩,文化学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高校成为国家对专业运动员实行“补偿教育”的载体,为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进大学镀金已成为主流,运动员们的真正想法也就是混个文凭好找工作。美国的竞技体育体制本身就是“教体结合”,运动员都是从学校里走出去的,所以在实施“教体结合”上不存在中国所要面临的困难,这是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在竞技体育上表现出的差异。
虽然从“教体结合”的模式以提出至今以过去几十年的时间了,但是我国的“教体结合”仍是处于过度时期,一是竞技体育培养人才体制由“举国体制”向“教体结合”过度,二是“体教结合”向“教体结合”过度。竞技体育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教体结合”是必走之路,但是现实与理想之间还存在很多矛盾,需要通过时间,还有我们的努力去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4.1.2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所发挥的功效不同
美国大学体育联盟(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以下简称为NCAA。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实际上是在NACC和高校共同认可的法律规范和规则下,并根据市场反映,通过频繁地组织各级各类赛事而运行的,本来催生NACC的就是源自自发的校际体育比赛。美国的NACC是一个社会性的组织,在美国的竞技体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招生到组织比赛有着一套成熟的机制,严格规范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监督管理。在美国基本上每周都会有各种校际的比赛举行,比赛正是由NACC来组织,并且它对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成绩也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将之与参赛资格相挂钩,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以下简称“大体协”)成立于1975年,同年加入了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要是协助国家教委及各单项协会举办各类全国性大学生体育比赛和其他体育活动,对高校高水平招生资审和学生运动员的在校情况没有干预。虽然大体协的工作开展在不段完善,但是赶上美国的脚步还需要时间。endprint
4.1.3中国运动员先专业后业余,美国先业余后专业
在中国大学生比赛与专业的竞技比赛相比,要低一个等次。中国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收的大部分是退役运动员,退役代表这运动员在专业化的道路上突破的可能性不大,在高水平的赛事上没有竞争力,大学生的赛事成为第二表演舞台,校园成为运动员由专业向业余转变的缓冲地带。
而美国的优秀运动员培养是通过学校一级一级向上发展,训练完全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是一种业余爱好,进入大学后,参加校队训练,通过比赛,突出自己,逐渐走向成熟。
4.1.4教练的执教水平制约高水平运动队和运动员的发展
由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组建刚起步不久,教练基本上是由本校体育老师兼任,在专业上的深度不懂满足,执教的理论知识强,但实践经验相对薄弱,科学的手段与训练安排不能合理的结合。一直以来,美国的优秀运动员大部分从高校走出来,校队组建时间悠久,执教教练有着丰富的经验,始终走在科学训练的前沿。
4.2建议
4.2.1建立小中大学环环相扣,互相协作的关系
全国很多高校纷纷加入到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行列当中,并且越来越引起高校的重视,但是在中小学里,组建运动队的还不是很多,并且项目很单一,运动员中小学阶段还是以参加少体校的训练为主,将体育和教育分开进行,应加强我国中小学运动队的建设,并建立形成“小学一中学一大学”三级输送体系,更加合理地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的方式。
4.2.2健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
现今教育部对于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所做的要求只是宏观的,具体的细节方面还是由各高校据自己的需要而定,没有一个明确的招生机制。健全招生制度,对于高校运动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教体结合”梯队建设的保证。
4.2.3完善高校运动会竞赛体制
有关运动员的参赛资格问题在我国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由于“举国体制”造成的运动员两极分化和高校招生的路径不同,在运动员参赛资格上各高校一直争论不下,甚至出现钻空子的现象。正是因为没有完善的竞赛体制,才会出现模凌两可的边缘状态。整个过程中,教育部和大体协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2.4改变原有观念,将注意力更多放在“教”上,解决好学训之间的矛盾,完善体制
思想观念不根本转变,就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体结合”,其终极目的还是要育人,而不是为了面子去组建高水平运动队,要有良性的领导。不能为了金牌不顾一切,忘记高水平运动员是一名学生的身份,要更多关注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问题,解决好学训之间的矛盾,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教育的主体身份实践“教体结合”应试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之重。真正实现“举国体制”培养竞技人才路线向“教体结合”的转变。
4.2.5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
一支队伍和运动员的健康成长,除了在有完善的制度管理之下,还离不开一名好教练的教导。高校应引起高度的关注,专项教练执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运动队和队员的发展。现今高校教练多数是在校老师兼任,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缺乏,但是如果从专业队聘请专业教练,又显现出实践经验丰富而科学理论知识的匮乏,学校应多提供教练学习进修的水平,从而提高教练的专业水平。并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和保障措施,给予教练根本的保障和良性竞争的平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