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岳 峰
可贵的探索与追求
文岳 峰
和田翠青玉《佛与荷》 邱启敬/作
中国的玉文化在经历了八千余年的延续和发展之后,到了21世纪初,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一个近一百多年来最辉煌的时代,一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同时也进入了一个审美理念与审美趋向多元化的时期,一个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碰撞时期,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锋的时期。此时,中国的玉雕艺术在继承和弘扬的基础上如何发展与创新,成为一个重大课题。于是,我曾经发出过“呼唤当代玉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的呐喊!因为:中国的玉文化从巫玉、神玉、王玉、宫廷玉到民玉,可以说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与寓意,而且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不同的题材、内容、形制和工艺的玉雕艺术作品,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风格,使中华民族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明进程中延续时间最长、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载体,成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个时候,需要一批有文化、有思想、有修养、有胆识、有魄力、懂艺术,有责任感、有事业心的,并富有智慧的玉雕艺术家们,勇于探索、善于思考、乐于尝试、敢于创新,使中华民族的玉文化,随着历史文明的进程、踏着时代发展的脉搏传承延续下去。邱启敬—作为年轻的当代玉雕艺术大师,可以说在这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与追求。
邱启敬是近几年来,备受业界关注的青年玉雕艺术大师。他的玉雕艺术作品不但吸引了一大批关注的目光,价格也是一路飙升。他已经不是那个孤立、无闻、敏感、自卑又脆弱的飘零少年,华丽的成绩在帮他逐步确立自我价值的同时,更让他坚定地验证了自己的禀赋与才华。
2003年8月,邱启敬来到梦寐以求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求学。抱着崇高的理想,满怀憧憬地抛开自己在传统宝玉石雕刻领域所拥有的一切,毅然决然扑向学院雕塑艺术的怀抱。新的困惑随着学习的深入变得越来越纷乱无绪,失眠、痛苦、纠结,挥之不去。学院的教育与理想差距甚远,僵化、滞后、刻板,中国雕塑界的现状也让他失望至极,官方与体制形态统辖一切,自由艺术空气稀薄,眼前一潭死水。他在深入学习和研修的同时,并没有被院派的理论所束缚。就在这期间,邱启敬索性在一个名叫崔各庄的僻静村庄里租了一间独院居住下来,过起了幽闭的读书生活,饥不择食地翻阅大量有关现代艺术的著作与图册,思考自己的行为与方向。
2005年,学业结束的时候,邱启敬再次回到了寿山。一种宿命般的使命感让他回到自己出发的原点,开始了后来令他在当代雕塑界一举成名的“大迁徙”作品的创作。邱启敬的血液里不但弥漫着野蛮生长的草根精神,更保持着弥足可贵的赤子般的真诚,毫无功利地遵从自己内心的追求。也许是为了刻意避开喧嚣的北京艺术现场。回到福建以后,他带着助手直接钻进寿山驻扎下来,将自己完全放归自然,这一年的时间,他们与外界基本是隔绝的,抱着最原始朴素的冲动,将已经被民间工艺定型固化了的寿山石还原到材料本身,还原到纯粹的物理属性。山上的生活很辛苦,没日没夜地干,每天清晨六点多起床,到门口的小溪洗把脸,然后开工,做到中午吃饭,饭后和学生们去山中游泳,游泳回来又继续开工,一直做到天黑收工,完全沉浸在劳作之中,那种状态极为难得,躲在山上无人干扰,内心也越发清澈通明,日复一日,苦修不辍。
有时邱启敬给初次接触的人的印象可能是有点癫狂,其实稍加了解之后,你就会认为他感情比较丰富,他有爱、有恨、有思想,他敢爱、敢恨、敢表达。他很真实,且富有个性。也许只有这样的玉雕艺术家才能创作出富有个性而风格鲜明的玉雕艺术作品来,而这种玉雕作品又是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玉雕艺术作品,而不是那种孤芳自赏、奇异无形的怪胎。邱启敬有胆识、有魄力,但从不幻想,从不奢望,从不荒诞。
和田青玉《禅》 邱启敬/作
和田碧玉《禅》 邱启敬/作
和田青玉 《马》局部 邱启敬/作
和田青玉 《马》 邱启敬/作
从邱启敬手里出来的石头是有体温的,带有他赋予石头的一种具体的、生活化的、人世间的温暖。他玩的石头并不是普通岩石,而是中国人通常认为有灵性的玉石。邱启敬重视人在现世的状态和能动性,化消费主义社会的生存现实为视觉景观的人间万象,进而变日常人间琐事为诗意人生的闲情逸致。他所推崇的中国“兴于诗”的艺术传统,强调的就是身心愉悦的审美经验对人生境界的提升。邱启敬从玉石的物理属性和纹理中所梳理、推论出的雕刻秩序和规则,其实也浸淫着他一种销蚀在骨子里的诗情画意。他的玉石雕刻渗透着一种事在人为的自信和生机。这种生机既来自艺术家生命本能中不断自我驱动、自我更新的一种人性温情,也来自从日积月累的自身积淀中转换而来的一种创造性狂热。
邱启敬对玉石的体认,来自中国人文传统中把玩、养化、雕琢玉石的一种长年的、循环往复的惯性行为。他拥有的这种深厚“盘功”意味着人与玉的亲密关系和人玉合一的主观意念。邱启敬的雕刻往往体现出对每一块玉石具体属性的透彻领悟和直接表现,仿佛有一种连通艺术家身体和物质对象的内在力量,把每一个沉睡的形象从玉石自然外表的禁锢中解脱、释放出来。艺术家通过雕琢,在玉石中润物无声地沁入当代文化意识和理念,如同一种以人体温润玉石的沁色“包浆”,让作品蕴藉了一种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透亮光晕。
有时邱启敬给人的感觉是逆行其道,我却认为这是他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去创意、去思考,正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产生的创意行为和灵感,使他的玉雕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新鲜、奇妙的感觉和效果。面对他出道入行的寿山石,他创作了“离经叛道”的《大迁徙》。将他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农村包围城市”,“农村渗透城市”“城市包容农村”的文化大融合现象的认识与感受凝聚在石雕中,打破了寿山石界的思维与格局,拓展了寿山石的雕刻技艺与观念空间。在开始涉足玉雕艺术时,他没有选择倍受人们关注和市场行情很旺的和田白玉,而是选择了当时不被人重视的和田青花玉料。他将中国文人传统的水墨画的意和韵表现在作品上,从东方文人艺术中汲取营养,让这类题材在青花玉料上展现得恰到好处,并获得成功。从中不难看出,他“天心元月”。
和田黑青玉《蛙》 邱启敬/作
中国的玉石雕刻艺术长期受困于技法工艺的师徒传承的状态,其对于民间传统泥古不化的思维方式、因循守旧的程式化风格已然形成一种难以自拔的制度化症结。面对玉石雕刻界尴尬的文化语境,邱启敬试图推出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势头,打破意识僵化的现实格局,从而应对中国向创新型社会转型的时代精神。正是这种潜在的意识和行为,邱启敬似乎给人带来了一点目空一切、放荡不羁的感觉。其实在我看来,他谦虚豁达、坦荡睿智。因为他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知识、尊重艺术、追求完美。他对艺术的追求,无拘无束、无边无界,最大限度地放开了创意、设计与构思的想象空间,就目前来说,谁也说不准他的创作规律与套路。他的玉雕作品的出现,来自于他多方面的理论与修养,产生于他对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理解与追求,萌发自他对时代的认识与感悟,孕育在完全属于他的个人空间—“寂静的深夜”。
翡翠玉《佛》 邱启敬/作
在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上,邱启敬虽然理性而灵活使用着中、西方文明所塑造的不同工具,但具体创作实践中,他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内心挣扎,比体验不同文化精神之间的相互交融和补益更痛苦、更纠结。邱启敬2008年的寿山石雕刻《引擎》系列充分显示出他身上的这种文化裂变。每块形如动物胚胎或胞衣的石块上,都有一个或几个裂口,裂口内赫然是一部逼真的汽车引擎般的现代机器。这批作品隐喻了传统农牧业文明包裹中的工业社会即将迸发的无限能量,也暗示了机器怪物不可预知的未来结局。
玉雕作品鉴赏的最高境界,我认为:就是一件玉雕艺术作品,能通过有形的载体表达出无形的意韵。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的美学元素。邱大师的作品追求意韵美,韵美意达、把握准确。他的玉雕艺术作品处于实与虚之间、是与非之间、真与假之间,在奇幻之中给鉴赏者一个无限的遐想空间。时常产生弦外之音,有余音绕梁之感。他突破了传统玉雕“玉不琢不成器”的审美理念,走出了以繁缛的纹饰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特点,他追求简约,但细微之处及细,简约之处及简,处理得当,使人们在轻松愉悦之中进入作品的寓意之中。
和田青花玉《达摩》 邱启敬/作
和田白玉《佛》 邱启敬/作
他在有意识地批判文化保守主义的同时,也深入地认知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审美范式。这些精华和范式既作为艺术家的一种文化背景而现实存在,也不断地唤醒着他内在的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自觉。当他使用珍稀的和田玉作为雕刻籽料时,明显领略到权力制度和意识形态对传统精神的一种屏蔽和摧残。邱启敬更加重视思想的解放和内心的修为。如何敏锐而有效地去接续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而非简单地重复、因袭传统艺术样式,成为邱启敬新的创作诉求。基于艺术家的感性认知,他努力去无限接近于庄子美学、禅宗美学的境界。于是,他暂时放下表现时代精神的工具理性,深入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感物”理念,从寄情、畅神的传统美学范式去体验“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的理想境界。在历练了一批表现高僧面壁、林泉高致等传统水墨画风格的和田玉玉雕刻之后,2011年邱启敬又推出了极具个性化风格的《九宫格》系列,这组当代艺术作品以物、我的二元关系,寻求外在与内在二者关系的协调。以细致、温润的和田玉为材料精心雕就的一片浪花、一叶扁舟、一匹卧地的瘦马,无不精准地转换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神与物游”的传统审美经验。作品中,邱启敬追求的并不是物我两忘的绝对超越,而是对物我浑然一体的无限尊重。这浪花、扁舟、瘦马,其实都是邱启敬的化身,是他自身风骨的一种物化形态。这组作品再现的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种澹泊、虚静的境界,凸显的是艺术家的一种超凡脱俗、飘逸、高道的精神气质。
他尊重玉雕艺术的创作规律,因材施艺,因质命题。他无论是对寿山石、黄龙玉,还是翡翠、和田玉,都能认真地解读每一块玉料特性和特征。无论是大料还是小料,无论是好料还是次料,他都能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甚至变废为宝。特别在和田玉青花玉料的开发利用上,发挥到了极致。在充分揭示和表现材质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把创作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与理解融进作品,展现其主体和思想。
和田青花玉《倒影》 邱启敬/作
邱启敬在艺术创作时,他从不考虑作品怎么尽快进入市场,能尽快变成多少银子,而是全神贯注地思考琢磨,怎么通过作品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艺术地表达出来;怎么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怎么能达到一种完美的最高境界。使每一件作品,都能在瞬间抓住你的眼球,把你带入这件作品的艺术空间,并引起你无限的遐想,而且无形中得到无限的美感与享受。这就是玉雕艺术精品的魅力。可以说,邱启敬的作品找到了传统与时尚的结合、现实与抽象的结合、历史与当代的结合、现实与唯美的结合,在传统的题材中找灵感,在当代审美取向中找激情。
玉雕艺术受材质所限,是只能做减法不能做加法的雕塑艺术,所以它很难成为唯美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它应该是追求完美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我们的玉雕艺术家们在充分认识材质特性的基础上,材料给予充分的揭示与利用。并用玉雕艺术的语言和符号记录下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玉雕艺术作品,给人们提供更多的玉雕艺术精品和能够传世的玉雕艺术珍品,这应该是当代玉雕艺术家的职责和担当。
和田青花玉《梅》 邱启敬/作
如果说从邱启敬手中出来的都是一个个有体温的石头的话,那是因为其中或多或少地都融注了他“热力四射”的自身能量和思想光泽。这体温也无疑显示了全球化社会中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薪火相传的一种现实意义,也预示了当代艺术在中国语境中自我翻新的一种可能。
从邱启敬的年龄论他的玉雕艺术之路,他现在正处在青年时代,青春不仅是美丽而富有朝气的,也是躁动和忧伤的,甚至还带有某种失败的征兆—这就是青年玉雕艺术家邱启敬心目中青春的两个截然相反又无法分割的特征。青春发生在生命的展开之时,而身体作为青春生命的承载物,其体态的特征与变化,最能够折射出青春意识中的矛盾与悖谬,选择什么样的身体语言表现方式,决定了一个在人对青春岁月认识的深度,也决定了一个人当下时代的感悟和理解,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知。从身体的立场出发,将青春生活中感受到的一切视为有着血缘联系的孪生兄弟姐妹,这既是一种宿命,更是一种清醒的自觉。与这种自觉相联系的是一种强烈的人文情怀。我们寄希望于邱启敬大师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时空里,为中华民族玉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为中国当代玉雕艺术的创作与实践,继续你的探索与追求,尽一个当代玉雕艺术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岳 峰(喜朝)
我国著名文物艺术品鉴赏家,中国玉文化学者。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品服务中心民间文物鉴定师,中国当代玉雕艺术评论家,中国艺术品交易所高级顾问,中国收藏家协会特邀顾问,中国文化艺术品收藏联合会高级顾问(香港),岳飞思想研究会高级顾问等(岳氏第32代宗亲)。主编出版:《新疆文物古迹大观》《丝绸之路珍品集》 《丝绸之路研究文献书目索引》 《新疆历史文明集萃》(获中华民间图书提名奖)。出版专著《和田玉与中华文明—和田玉收藏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