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勇
被中国超越,落到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不断与相邻国家产生各种争端。在“日本落伍为第三”的时代,日本对“小三”的角色不适应、不甘心。
追从与均衡的选择
日本显然有些心不甘。自 1895年赢得中日战争后,日本在百年间远远领先中国。
然而,近三十年中国经济以罕见的速度增长,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日益增强,让日本右翼对中国特别敏感。尤其是中国提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原本主要目的是倡导亚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共同繁荣经济,却被日本右翼视作中国在推行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外交战略。
中日关于钓鱼岛的争端,更是加剧了两国之间的不信任与怀疑。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奥汉隆对中日两国各自的怨愤与主张这样评述:对中国来说,这场争端象征着北京受外国列强欺压的百年屈辱仍未雪耻。而在日本看来,中国新表现出来的咄咄逼人是一个令人不安的迹象,说明日益崛起的中国谋求在该地区独占鳌头。
日本防卫大学教授村井友秀表示:一个国家在面对强大的邻国压力后,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追从”,另一条是“均衡”。如果日本朝追从中国的方向发展,中国会善意以对,日本的对华贸易将增长,日本的经济利益也会扩大。但目前的种种迹象透露,日本更偏向于“均衡”。
数据显示,受本国宣传的影响,2014年10月,日本内阁府的调查说,对中国不持好感民众的比率超过了八成。日本右翼的“中国威胁论”成为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
日本外交政策短视
日本右翼的逻辑是这样的:从周边国家的攻击能力来看,美国、俄罗斯、中国和朝鲜都拥有射程覆盖日本的弹道导弹和核武器。从攻击意图看,美国是日本的盟国,俄罗斯、朝鲜都想维持现状。而中国反复“侵犯”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周边的日本领海,具备改变现状的攻击意图,且中国的国土面积、人口、经济实力都比日本大。因此,对日本来说,最大的威胁无疑是中国。
安倍奉行的是赌徒逻辑:日本如果朝追从中国的方向发展,日本的经济利益也会扩大。但如此一来,在周边国家及美国的眼中,能够对抗中国的日本形象(软实力)就会下降。如果日本对中国推行均衡发展策略,中国会减缓与日本的贸易,对华贸易给日本带来的经济利益就会缩小。然而,这却能获得担心中国压力和威慑的某些国家的信赖。所以,日中之间应保持军力上的均衡。为了平衡军力,必须增强军力,造成军备竞赛也在所不惜。
为扩充军备、重温霸权而制造出“中国威胁论”的这套右翼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本政府的政策。
2012年年底再次当选首相的安倍晋三,依仗日美同盟,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在钓鱼岛等问题上屡屡与中国制造摩擦。2013年年底,安倍还一意孤行,参拜靖国神社。对于安倍的做法,傅高义的评价是:随着日本在世界丧失影响力,日本的政治家也失去了长远的规划。
中国未把日本当对手
与日本所料相反的是,中国外交的重点是与美国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并未把日本当作对手。
日本《朝日新闻》发表的社论承认:实际上,中国并非热衷于对外强硬和反日的国家。对中国而言,日本在经济体量上是否能再度超越已经不是需要担心的问题。中国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中国不会用过去三四十年的发展成就在地区争端中冒险。
为了营造更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中国还调整了外交强势的步伐。2015年1月,两国防卫当局时隔两年半后重启磋商,就自卫队与中国军方启动紧急情况下沟通信息的联络机制达成一致,防止东海海空域爆发不测事态。中国民航总局也在向各国通报的航空情报中,删除了“对不配合识别或者拒不服从指令的航空器,中国武装力量将采取防御性紧急处置措施”的规则内容。在钓鱼岛争端中,中国也未采取“挑战日本对琉球群岛主权”的建议。中国在缓和中日关系中的自信与节奏把控,也表明中国从未把日本当做真正的对手。
反倒是日本要适应如何与中国相处。正如日本学者所说:日美同盟确实很强大,但是,如果同时还需要与哪个国家对话的话,那就是中国。
(摘自《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