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餐厅
80后主导教室味觉记忆
文/佳阳
吃饭是在“教室”,来的都是“同学”,到点准时上课、起立、叫声“老师好”,客人有时还会轮到唱国歌,迟到则要罚站。课桌就是餐桌,桌号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每桌一位“课代表”,菜单是一张选择题答卷,服务顾客的则是“班长”、“中队长”,还有当天的“值日生”。如果不是因为桌上热腾腾的美食,谁会想到这样的场景并不是在一所学校,而是在一家餐厅里——一家教室里的餐厅。8号学苑就是带着如此鲜明的特点来到了大家中间,它让吃饭这件事变得不那么单纯,变得更有意思。
1980年出生的袁宝是8号学苑的创办人之一,他向我们介绍:“我们几个合伙人都是‘80后’,有比较重的怀旧情节,在给餐厅定位的时候,就不约而同地想到‘80后’主题餐厅。概念确定了,就开始考虑具体的形式。‘80后’的怀旧风格也可以是家里的那种感觉,但是最后我们一致觉得对于‘80后’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教室。”这样就有了8号学苑的雏形。整体布局是学校课堂风格的,招呼服务员要叫老师,环境方面装饰得简单而怀旧。收银台那儿是一个大黑板,上面有校规、测验题、课程安排(营业时间),最上面还插了面小国旗;后面的黑板报花花绿绿的,大标题是“开学啦”;餐桌是课桌的模样,只不过中间挖空了放电磁锅;椅子都是课桌椅那模样的;餐厅整体布局也是课堂的风格,白墙绿漆,每个“课桌”上面都有一个课程,比如历史、化学、数学、语文等。烟灰缸是变形金刚模样的,餐具是“80后”小时候的那些,搪瓷缸、搪瓷盘。餐厅有一面墙还全都是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图片,还有另外一面墙,贴的是名人照片,比如雷锋……每个来这儿吃饭的“80后们”,都会先怀旧一下的。
这里储藏了很多有关“80后”们的记忆。
懒龙:非常传统的北京民间美食,再配上搪瓷碗,好似时光穿梭回过去的年代。
8号学苑是一个只属于“80后”的主题餐厅,餐厅是会员制,预订叫“上课”,无预约是无法进入用餐的,而且用餐是有时间限制的,两节课时长,中间还会有“课间休息”。要入会员的话,需要答一份卷子,有英语阅读、物理、化学,都是初中内容,全部答对免学费(会员费),餐厅直接发放学生证(即会员证),下次凭会员才可进入。袁宝介绍:“当我们开始小有名气的时候,开始实施查验身份证的措施,只有‘80后’才能进。这一举动增加了大家的猎奇心理,有时候客人很奇怪,你越不让来就越想来。因为我们餐厅都是预约性质的,后来有一段时间,有人打电话来预约,即便我们没有满位,也告诉人家要等下次了,就是这种现在看来叫做饥饿营销的方法,也为我们迅速提高知名度提供了良好条件。”
“80后”预约模式,热闹的“教室”就餐氛围,一切都做得刚刚好。可是当餐厅营业额直线上升、一家家分店开张之后,8号学苑这一模式的优势反而成了一种阻碍快速发展、复制的劣势。“8号学苑这种模式想要出彩,老师的选择非常关键。只有能找到可以带动起现场气氛的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成了鸡肋。”为了能够让各地的“80后们”体验到在教室上课吃饭的乐趣,8号学苑延伸出新的品牌8号苑:即只保留了教室的形式。“我们的原则就是,如果没有好的老师,我们宁愿丧失一部分特点,也不能滥竽充数。”
即便如此,随着“80后们”逐渐长大,很多人都有了家庭和孩子,“‘80后们’可能都不太热衷于这种‘玩’的形式,8号学苑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开始削弱‘80后’的概念,因为不仅仅‘80后’对教师有情结,‘90后’,甚至以后的‘00后’依然都会有这方面的需要,所以8号学苑有其发展的空间,我们要保留这一品牌。另一方面,我们也做出了一些尝试,还是延续文化餐厅的理念,开了局气餐厅。不过这次不是教室,而是老北京的理念。”这就是8号学苑合伙人的理念:和客人一起成长,做客人想做的事,完成他们渴望实现的梦想,同时提供最物超所值的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