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的南海之珠

2015-07-24 02:37李洲洋谢薇
珠江水运 2015年11期
关键词:遗落航标灯塔

李洲洋+谢薇

当夜幕降临,3300多座航标亮起来,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洒落在美丽南海的碧水蓝天间。矗立其中的63座灯塔,像是穿越黑幕串联成一条条航路,指引着远航的船舶到达彼岸。

还有13座超过百年的历史灯塔,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荣辱兴衰,现在他们的光芒更加耀眼,与现代灯塔交相辉映,共同照亮整个南海海区。

灯塔是航保的名片

灯塔,是当之无愧的航海保障文化名片。

也许在航海保障这个行业里,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灯塔。很多实际上并没有见过灯塔的人也熟知它的象征意义。

由于灯塔的用途是指引船只方向的塔状发光航标。因此,灯塔的文化象征意义因此常被定义为指引、希望和守护者。永不熄灭的灯塔还象征着长久和永远,公司徽志、产品商标,甚至路名、地名等都有以灯塔为命名。灯塔是航海前进的方向,又象征着安全与可靠和生命的保障,暴风雨中的难船见到灯塔有了希望。

据了解,由于多建于港口航道的入口处,灯塔也是外来船舶进入一个国家最先看到的建筑物,它不仅昭示着安全,还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在争议海域,灯塔和哨所、界碑等都常常被当成是主权的象征。

日韩百年独岛之争,韩国李承晚政府于1957年在独岛修建永久性建筑宣誓主权,第一个建筑的就是灯塔;1990年,日本在钓鱼岛上兴建灯塔,非法占领钓鱼岛并驱离台湾渔民,从而掀起主权争议。日本强占钓鱼岛的行径,引发了台湾的保钓运动。

就在2014年8月,南海航海保障中心西沙航标处完成了对西沙海域的北礁、羚羊礁(筐仔沙洲)、晋卿岛、南沙洲、高尖石等5个岛礁的灯塔(桩)建设实地勘测选址工作,向国际社会斩钉截铁的表示:西沙群岛、南沙群岛都是中国固有领土。

照亮历史的天空

南海海区百年以上历史灯塔13座,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衰落与复兴。这些灯塔曾经是列强侵略的工具,如今却是引航的明灯。踏上这些灯塔的台阶,透过它们沧桑的容貌,仿若走入时光机器,感受历史的脉搏,这里永远存在着往昔与今日的对比,先进与落后的反差,侵略与守护的变迁。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为了自己的船只在中国沿海航行的方便,修建了大量现代化灯塔。其中,1869年至1936年之间,英国人先后在中国4个海区建了80多座灯塔。其中便包括南海海区的蚊尾洲、冠头岭、硇洲、金锁牌、德洲岛、舢舨洲、临高、秀英、滘尾角、表角、南澎岛、遮浪岩、石碑山等13座灯塔。

这些灯塔曾经是列强侵略的开路先锋,如今却是中国“兴海强国”战略的忠诚卫士。

湛江硇洲灯塔,世界目前仅存的两座法国水晶磨镜灯塔之一。1898年,法国殖民者强租广州湾,出于军事和经济目的,拆除位于湛江东南角的硇洲岛上原石塔,经三年施工,新塔竣工,还从本土运来当时最先进的水晶射镜安置塔顶。该塔主要作为法国军舰和商船进出广州湾的航标灯塔。1943年,日军侵占湛江,准备将灯塔上的水晶镜片全部撬走运回日本使用。他们先撬了一块运回日本,研究后发现,拆卸后的镜片难以重装,只好放弃偷盗计划。硇洲灯塔虽缺了一块名贵镜片,但整体无损,现是世界最著名的老灯塔之一。

海南临高灯塔,始建于1894年,为法国人为便于从海上入侵中国(清末)而建。1939年,侵琼日军也曾长期使用该灯塔,为侵华服务。据《中国沿海灯塔志》记载,临高灯塔当时是“中国沿海极西之灯塔也。”“由印度支那及东京沿岸而来,则未入海南海峡之先,该塔即已巍然在望。”临高塔身为锻铁圆柱所造,外涂红白相间的横纹,是我国仅存的一座熟铁圆筒体灯塔。1997年5月,临高灯塔被国际航标协会列入“世界一百座文物灯塔之一”。同年10月,临高灯塔与上海青浦泖塔、温州江心屿双塔、舟山花乌山灯塔、大连老铁山灯塔一起,被国际航标协会批准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并列入1998年出版发行的《世界历史文物灯塔图册》,载入世界著名灯塔之列。2002年5月,临高灯塔被国家邮票总局列为《历史文物灯塔》特种邮票发行。

蚊尾洲灯塔:蚊尾洲位于佳蓬列岛西南端,“蚊”是‘最的意思,蚊尾洲意为‘最尾端的岛。蚊尾洲灯塔灯塔由英国人始建于1890年,1986年灯塔顶部改造,采用太阳能电源供电系统,装有雷达应答器。蚊尾洲灯塔是船舶进出珠江口的一个重要转向标志,从领海的角度计算,蚊尾洲以外12海里,就是公海,因此灯塔在地理位置上十分重要。

塔身结构为白色圆形石砌塔,造型独特。其外层为花岗岩,内层为砖头。据渔民介绍,他们曾经把灯塔内的砖头拿出来,摔在石头上,砖头没事,石头崩了。直到今天,灯塔内部的砖头都几乎没有损坏过。70年代,蚊尾洲北峰上的英国人建造的炮房厨房等房屋进行拆除,五六间房子施工队拆了整整半年。

历史灯塔承载着中国近代史的伤痛和沉重,现代灯塔则彰显了国家的崛起和强盛。

博鳌灯塔,位于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目前亚洲最高的航标灯塔,可接收22海里(约40公里)船只信号。2011年,按照国家一级灯塔标准建造并投入使用。灯塔外观造型似鳌状,高75.5米,灯器高约81米。内部有电梯可以直达塔顶平台。博鳌灯塔既是海南岛东部沿海的重要助航标志,又因为充满现代感的造型和灯塔独有的象征意义成为博鳌又一道风景线。

南海灯塔的飞跃式发展

历史灯塔几乎由西方国家始建,证明当时的南海海运实际掌控在外国人的手中,说明了清政府政治上的腐败无能和国人“重陆轻海”的后果。也正是这一原因,八国联军轻易地从海上轰开了中国的国门。

西方国家在南海建设灯塔,还留下了他们的印记。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文化寻根小组在考察中发现,德洲岛和舢舨洲两灯塔的红砖都刻有“KMA”字样。蚊尾洲灯塔则在一块基石上,刻上了建造过程和工程师的名字,其目的无非是证明灯塔为其所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荣誉,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污辱。

而始建灯塔在设计、施工、管理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全部引进法英等国的理念,说明了中国当时工业和技术非常落后,除了廉价劳动力的汗水掺在里面,没有任何中国人的痕迹。据了解,灯塔施工时,外国人只派一两人监工,指挥几十成百的中国人做苦力。而在之后的灯塔管理时,也轮流派出一名技术员值守,请十多名中国人进行灯塔维护、清洁卫生和场地整理。也就是说中国人只有“靠边站”的份儿。

南海航海保障中心主任江德亮在舢板洲灯塔百年纪念活动中感慨地说:“这是我们航保史上的耻辱。”

当然,知耻而后勇,航保事业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据江德亮介绍,新中国成立初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南海历史灯塔得到重大改进,整体实力得到提升。

解放后,中国经济逐渐恢复,水运成为中国的主要交通工具,航标建设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南海历史灯塔也因此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首先是让失光的灯塔恢复发光,并持续将煤油能源改进为乙炔气能源;其次是修复被毁的灯塔:1951年修复冠头岭灯塔,1953年在被炸毁的遮浪岩灯塔设置临时灯架;1954年恢复被毁坏的石碑山灯塔为铁架,1955年恢复被毁坏的滘尾角灯塔为灯桩等;然后是新建一批灯塔灯桩(50年代新建的灯塔达30座之多),与历史灯塔形成局域导航链,完善目视航标系统。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力增强和对外开放需要,位于国际航线的13座南海历史灯塔,再次成为海运安全保障的主要航标,灯塔得到了全面升级改造。一是全部升级到电器化,采用大型灯器,电动旋转,电源发光乃至太阳能和LED应用;二是改建重建损毁的灯塔:升高冠头岭灯塔,修复蚊尾洲灯塔灯笼,整体迁移秀英灯塔,复建南澎岛灯塔,重建石碑山灯塔、遮浪灯塔、滘尾角灯塔、表角灯塔。在原德洲岛灯塔旁边,新建了现代化的德洲岛灯塔。三是对历史灯塔进行修缮保护。全部13座历史灯塔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缮保护,一些还申报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历史灯塔两个飞跃式发展阶段,是我国航海保障技术的两个里程碑,也是我国综合实力的具体反映。endprint

猜你喜欢
遗落航标灯塔
航标工
遗落海域
我心中的灯塔
引航的灯塔,始终在线
遗落尘世间的繁华珠花
拾起遗落在祖国版块上的明珠
虚拟航标的作用与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