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隧道火灾特性及灭火救援对策

2015-07-24 11:06张朝晖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风景区东湖救援

张朝晖

(湖北省消防总队,湖北武汉 430064)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风景名胜区交通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通达或穿越景区的隧道日益增多,在给广大游客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隧道自身的特点,各种安全隐患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火灾就是其一。从国内外不断发生的重特大隧道火灾事故中我们发现,隧道火灾虽然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但其一旦发生且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表1列出了自1990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隧道火灾事故。

表1 国内外重大隧道火灾事故概况

如何针对风景区隧道特点,采取有效的灭火救援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消防部门的一项新课题。本文以在建的武汉东湖风景区隧道为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灭火救援对策。

1 工程概况

东湖隧道位于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内,为双向六车道,采用城市主干道(I级)标准,共分2条隧道,分别为穿东湖段隧道和团山隧道,两条隧道间通过695 m地面段相连,其中穿东湖段隧道施工方法采用明挖法,全长7 035 m,其中敞开段515 m,半敞开段510 m,暗埋段6 010 m,在湖心岛上设2对紧急进出匝道,在磨山侧设1对进出口匝道;团山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暗埋段长度590 m。通道内以通行小客车为主,有少部分旅游大巴,禁止拖挂车、集装箱卡车、危险化学品车辆和行人通行,主线设计车速60 km·h-1。根据现行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穿东湖段隧道和团山隧道分别属于只限通行非危险化学品的一类和三类城市隧道。两条隧道的标准横断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东湖隧道消防系统的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图1 东湖隧道横断面图

图2 团山隧道横断面图

1.1 东湖隧道的机械通风排烟区段平时运营通风采用纵向通风方式,火灾时采用重点排烟方式,这与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流设计理念是相吻合的。东湖隧道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在湖心岛设置大面积的开口、在磨山侧设置自然通风排烟竖井,将整个7 km长的隧道分成了5个通风排烟区段,这种混合排烟方式比全部采用重点排烟方式具有更高的消防安全性。

1.2 东湖隧道在两条车行隧道之间设计了3.2 m宽的疏散通道,车行隧道与疏散通道之间每200 m设置一人行疏散门,每1 500 m设置一车行横通道。发生火灾时,火灾隧道内乘行人员可以通过人行疏散门疏散至中间的安全通道,通过设置在通道端部的4部疏散楼梯直接疏散至地面,或通过安全通道疏散到另一孔隧道,该人员疏散方式是较为安全高效的。

1.3 东湖隧道内相距50 m设置灭火器箱和消火栓箱各一组,两者交错布置。同时隧道内设置泡沫水喷雾自动灭火系统,以25 m为一个泡沫-水喷雾区间,火灾时任意相邻两区段系统同时作用。隧道内消防给水水源分别由两端城市自来水管网上引入,接至隧道两端的消防泵房,分别在两处消防泵房处设置两座500 m3的消防水池。

1.4 东湖隧道同时采用了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探测器和红外火焰探测器,这也是目前国内外隧道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火灾自动探测器。两种火灾探测系统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对隧道火灾进行探测,具有较高的消防安全性。

2 火灾特性

风景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功能,使它的隧道火灾既有一般公路隧道火灾的特点,又具有其独有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2.1 道路狭窄,旺季车流量大疏散困难

风景区一般都在城市的边缘,当初设计时,主要考虑人员徒步游览,道路普遍较窄。东湖风景区内沿湖道路均为双向两车道,平时车辆就较为拥挤。隧道建成后为双向六车道,交通状况大为改善。但旅游旺季时,依然会车满为患,沿湖道路和隧道几成停车场,车辆长时间无法移动。一旦隧道发生火灾,由于空间狭小,车辆难以掉头,必定造成拥挤堵塞。加上高温有毒烟气蔓延,照明系统损坏等原因导致隧道能见度降低,易造成乘行人员惊慌失措,严重影响人员疏散。

2.2 火源难以控制,火灾蔓延速度快

风景区隧道不像一般公路隧道建在比较空旷的地带,隧道口周边有大量的树木花草、游乐设施及人群,火源难以控制,一旦起火极易蔓延至隧道内。而且隧道纵深距离长,路面窄,因车辆故障、相撞等原因引起火灾后,油箱破损燃油泄漏,易产生局部流淌火,引发大面积蔓延燃烧。同时隧道中间低两头高的结构特性十分有利于火灾的蔓延,如果在发生火灾时未能合理控制通风排烟设备,则更会加快火灾蔓延。

2.3 有毒气体多,高温烟气扩散快

隧道的暗埋段非常密闭,一旦发生火灾,热量不易散出,火势猛烈阶段,温度可达1 000℃以上,加上燃烧产生的大量有毒气体,如氰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其扩散速度比人员逃生速度快。当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大于0.15% ~0.2%时或空气氧含量低于14%时,会引起人的中毒窒息,威胁人的生命安全。

2.4 消防基础设施差,灭火救援难度大

风景区隧道发生火灾后,由于距离消防中队较远,景区自身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加上现场回旋余地小、进攻道路缺乏、接近火点难,进攻方向会受外界风向所制约,火灾的位置和燃烧范围等难以把握等,使战斗人员深入内部进行火情侦察、营救被困人员、内攻灭火和快速处置十分困难。

3 灭火救援对策

鉴于风景区隧道火灾的特殊性,在灭火救援时必须按照“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集中兵力、准确迅速地开展战斗。

3.1 现场自救,有序组织疏散

火灾初起阶段一般火势不大,烟雾较弱,隧道内能见度较好。该阶段隧道管理人员发现火情后,要按照火灾处置程序,迅速报警,启动应急广播、自动灭火系统、通风排烟以及应急疏散设施,引导人员和车辆有序撤离,并且在距离隧道入口大于100 m处,设置火灾声光报警装置,提示车辆禁止驶入隧道。

3.2 调集力量,快速赶赴现场

消防部门接到报警后,要迅速启动《隧道事故应急预案》,第一时间调动水罐车、泡沫车、排烟车、照明车和抢险救援车等,携带破拆、警戒、起重、牵引、救生等器材,迅速赶赴现场。同时上报政府部门,调集公安、交警、安监、医疗、环保等单位,共同开展灭火救援。

3.3 多方侦察,准确掌握火情

消防部门指挥人员到场后,应立即通过隧道监控系统与隧道工作人员、相关技术人员、脱险群众取得联系,迅速了解隧道内部基本情况、起火部位及物品、人员被困位置及可能的救援途径。派出多个侦察小组,从不同方位深入内部,查明火场态势、被困人员方位、固定消防设施位置及所起作用,为指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4 机械排烟,降低烟气浓度

首先要利用固定排烟设施排烟,开启火灾部位附近4个电动排烟口和两端的排风机,将烟气通过两端机房排出。同时利用排烟车、大功率排烟机、喷雾水枪等,采取逐步推进方式,沿隧道车辆行驶方向辅助排烟,驱散有毒烟雾,降低烟气浓度,冷却火场周围温度。

3.5 梯次推进,内攻近战灭火

选择火灾的初起阶段和发展阶段适当的时机组织实施内攻灭火。进行内攻灭火时主攻口一般选择在进风口,进攻作战小组每组3~4人,携带防护、通信、照明、灭火及破拆等器材,利用开花或喷雾水枪交替掩护,形成梯队内攻。进入内部后,应充分利用隧道内的固定消火栓及自带设备快速出水灭火。

3.6 科学施救,抢救被困人员

挑选素质好、有实战经验的消防员组成2~3个搜救小组,携带烟雾视像仪、移动照明灯、移动供气源和通信设备,分别从人行横洞和车行横洞进入火灾现场,采用敲车窗、呼喊和晃动灯光等方式,逐车搜救被困人员,对被困于车厢内无法逃生的乘客,应采取破拆救援。

3.7 强化保障,合理选用设备

强化战勤保障,合理选用设备在灭火战斗中十分重要。移动排烟设施可选用干粉排烟车、电动排烟机、水驱动排烟机及LUF路虎60雪炮机器人等;火场供气设备,以战斗小组为单位,可携带移动供气源做后备气源,同时,配备双面罩呼吸器供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同时使用;移动照明设备,可选用SFW6120型轻型升降泛光灯,300 W功率,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4.2 L汽油可持续供电6 h。

3.8 加强防护,确保人员安全

火场指挥员要在主攻入口处设立安全检查站,指定专人负责对每个内攻人员进行登记,并按程序检查他们的防护装备,确定其内攻时间。担负内攻的消防人员要穿戴避火服或隔热服,佩带空(氧)气呼吸器和紧急呼救器,携带防爆照明灯具,腰系通信救生安全绳。组织喷雾水枪射流掩护内攻小组,另外还应事先规定好紧急撤出信号,确保内攻人员的安全。医疗救护所应设在主攻入口旁边,以赢得抢救生命的第一时间。

3.9 现场监护,防止高温复燃

灭火战斗结束后,要留足够人员现场监护,协助有关部门清理事故现场毁坏车辆、物品,收集、处理隧道地表、下水道等处残留的燃油,防止高温集热引起复燃。同时对火灾现场进行充分换气并协助检查隧道安全设施,对受损部分进行简单稳固支撑。

[1]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DG/TJ08-2033-2008,道路隧道设计规范[S].

[3]郭铁男.中国消防手册:第十卷·火灾扑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李锦成.城市地铁火灾与应急救援体制建设[J].自然灾害学报,2012,(4).

猜你喜欢
风景区东湖救援
紧急救援
我爱东湖
赤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
水墨东湖
东湖古柳
3D打印大救援
东湖一角
斗篷山温泉——坐落在风景区中的东南亚风格温泉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