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翼
1998年,我被调到包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部工作。当年的九月份,我跟随并参与了市作家协会“西部行文学创作采风团”的活动。这次采风活动的目的地是内蒙古的额济纳旗。
采风团一行二十余人,坐汽车从包头市出发,当天晚上到达阿拉善盟。途中看到的是山峦、草地、羊群、骆驼、沙漠、湖泊,还有成片的庄稼地。晚饭时,采风团受到了阿拉善盟盟委的热情招待,品尝了烤全羊、蒙古风味小吃、当地特色饭菜等。
阿拉善盟盟委所在地叫巴彦浩特,它的北面是乌兰布和沙漠,东临贺兰山,南有腾格里沙漠,西面是著名的巴丹吉林大沙漠。阿拉善被称为“骆驼之乡”,高天厚土,古老神奇。这片土地上既有奇异的草原风光,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采风团听取了盟委主要领导有关阿拉善工农牧业的发展通报和情况介绍。之后,在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我们首先踏上了贺兰山。时值金秋,贺兰山满山绽红吐绿,风光秀丽。山峰气势雄伟,林涛阵阵,还有山涧淙淙的泉水,令人流连忘返。
接下来,参观了吉兰泰盐厂,古朴神奇的曼德拉岩画,恢宏的阿拉善博物馆,千年古刹延福寺,以及苁蓉酒厂,地毯毛纺厂等。
采风团离开巴彦浩特后,就直接向额济纳旗进发。途中有戈壁滩。我们虽然没能见上“海市蜃楼”的幻景,也没遭遇沙尘暴的袭击。但是,戈壁的漫漫旷野,沙砾石块,荒无人烟,一副天老地荒的模样,还是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汽车中途停了下来,人们在戈壁滩上寻找多种颜色的、带有玉石感的石块。有些人还事先准备好了蛇皮袋子,捡了多半袋,准备带回包头分享给朋友们。记得采风团带队的一位领导,还寻找到一块形似鲁迅先生头像的大石块,如获至宝。后来这块石像就一直摆放在他的书房内。
采风团在傍晚时分,顺利抵达额济纳旗。额济纳旗,现在行政上归属阿拉善盟管辖。古代先秦时称“流沙”,到汉时叫“居延”。虽然地处荒漠戈壁,但历代统治阶级都把这块戈壁绿洲,当做近屏河西走廊,远控漠北草原的战略要地。所以,历史上很有名气。据说,连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还到此一游,可见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额济纳旗居住着土尔扈特蒙古族,是这个旗镇上的主体民族。他们信仰喇嘛教,非常喜爱唱歌。大家熟悉的蒙古族著名歌手德德玛,就出生在额济纳旗。
我们一行人员到达额济纳旗时,受到了当地旗政府的热情接待。在旗主要领导陪同下,采风团成员先后参观和游览了胡杨林带、黑城遗址、居延海等地方。
可以说,秋天是看胡杨林的最佳时节。远处望去,葱茏苍郁的胡杨树,高大挺拔,华盖如伞,呈现一片金黄色。它是旱生植物之王,具有抗旱耐寒和抗碱耐盐的特性,是戈壁荒漠中优良树种之一,生命力和繁殖力极强。故有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的说法。此外,胡杨还有“眼泪”,如用刀子割开树皮,它就会“疼痛”地流出“泪水”。
看着生长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高大茂密美丽的金色胡杨林,使人联想起生命、意志、风格、精神等字眼,使人为它的不屈不挠,抗风斗雪,坚韧不拔,以及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而肃然起敬。
神秘的黑城遗址,是额济纳旗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在汽车驶往黑城的途中,远望是沙峪沙峰跌宕,莽莽黄沙,浩渺无垠,古而又古,老而又老。快到目的地时,出现了一片片的沙丘,还有红柳,地貌显得古里古怪。
黑城,蒙古语称哈拉浩特,位于额济纳河下游的北岸,是西夏国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业基地和边防要塞,也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重要驿站。这里看上去,残存的断墙轮廓依然保留着古代城堡的雄姿伟貌与规模庞大。一个个残破的土丘,残缺的喇嘛塔,是该城的标志物。但仔细看去,城内原有的街道及主要建筑依稀可辨。不过,黑城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的外观,而在于埋藏地下,已出土的、多得惊人的“居延汉简”,属于考古极有价值的史料。
黑城,是著名的居延文化的一部分,至今仍是一个谜,吸引着中外游人。当我们漫步在这座古代城堡的废墟上,似乎徜徉在时光的隧道里,心头不禁浮想联翩,引起了去历史的长廊里探寻奥秘的好奇心。
居延海是额济纳旗的另一个名胜。居延海古称弱水,是一个内陆湖盆,坐落在额济纳旗的北面。相传曾是西汉将军霍去病、公孙敖、李广等名将,北击匈奴时驻兵饮马的地方。
游览了居延海,采风团又参观了“骆驼村”。这儿的双峰驼是我国历史悠久、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驼种之一。这种骆驼具有抗干旱、抗风沙、耐负重、耐饥渴和耐高温的特殊能力,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称。通过和驼乡人的接触,他们不屈不挠,以及勇敢豁达的精神风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面提到,额济纳旗是歌手之乡。我们所到之处,都有歌声相伴。据资料记载,这里的民歌平均每六人一首,内容大多是赞美家乡和草原,倾诉爱情,以及夸赞骏马和壮驼的牧歌。歌声质朴真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草原生活气息。
此外,值得一提的,额济纳旗除诸多古迹和特殊地理环境引人向往,它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始建的卫星城。在这里不仅荟萃了我国的科技精英,还建有我国最大的卫星发射塔。人们曾经熟悉的核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就是从这里成功发射出去的。
文学创作采风总是要有收获的。我从额济纳旗返回包头后,很快创作出短篇小说《驼路》,发表在《鹿鸣》文学月刊1998年12期的头条位置。后来又写了一个短篇小说《老边地》,发表在《鹿鸣》文学月刊1999年12期头条。以至于前几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流浪少年》里面的情节中,都有沙漠、戈壁等故事场景。
由于我在文联工作,自参加这次采风活动之后,在后来的日子里,文联和作家协会每年都要组织一些作家、作者到全国各地开展文学创作和采风活动。仅“西部行活动”我又到过青海,游览了草地、寺庙、青海湖等。到过甘肃,一路向西,张掖、嘉峪关、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还去过新疆的北疆地区等等。
那些年,因为我正迷恋小说的创作,所以,每次采风或者文学创作笔会,我写的旅游式散文极少,大部分都转化成小说故事中的外部环境。
荒凉,是一种原生态的美,是一种没有伪装的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激发想象和灵感的推动力。茫茫戈壁,漫漫黄沙,是不是一种荒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是不是荒凉?还有古道西风,长天秋水等,有没有荒凉的味道?
当然,可供文学创作的载体或题材是多种多样的。农村、城市、工矿企业、学校、家庭、古往今来、国内国外等等,等等。但是,我个人认为,荒凉或苍凉的自然环境背景,应该是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想等以后再有去我国西部地区的机会,我还是要去看看的。去领略那里荒凉的美景,去寻找荒凉的创作源泉,去描写那里的历史、社会与特殊的人生命运。
(责任编辑 杨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