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地区筑黄1号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2015-07-22 08:26傅同良陈甫玖刘先友杨尚莉
耕作与栽培 2015年1期
关键词:钾肥氮肥高产

宋 碧,傅同良,陈甫玖,刘先友,杨尚莉

(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3)

西南山区玉米带是我国的第三大玉米带,贵州中部地区是贵州省的玉米主产区之一。该区域玉米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玉米绝大部分种植在生产条件差、不具备灌溉条件的旱坡地上。目前生产上可供该区域选择的抗旱耐瘠、丰产性和适应性好的高产优质杂交种较少[1]。筑黄1号2004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贵州全省种植。该品种抗旱耐瘠性好,对旱坡地有较好的适应性[2]。试验拟在贵州中部地区对提高筑黄1号产量模式化栽培进行探索以加快在贵州的推广应用,实现贵州玉米高产规范化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贵阳市花溪区(海拔1 100m)进行,2010年3月25日播种,8月14日收获。试验地土壤为黄壤,肥力中等。以筑黄1号玉米为材料,等行距种植,行距0.65m,株距根据种植密度而定。磷、钾肥为过磷酸钙(有效磷≥16%)和硫酸钾(氧化钾≥50%),按规定用量全部作基肥;氮肥为尿素(含氮46.3%以上),按规定用量的20%作基肥,30%作苗肥,50%作穗肥。其余田间管理措施同大田。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试验因素及其编码见表1。共设36个处理,小区面积21.13m2(6.5m×3.25m)。

表1 试验因素及水平编码值Table 1 Planting density and fertilizer rate of test

1.3 产量测定方法

成熟期每个小区实收计产,再从每个小区的果穗中随机取10穗风干后考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方程的建立

根据表2的数据,求得筑黄1号产量(Y,kg/hm2)与种植密度、施N 量、施P2O5量和施K2O 量水平间的数学模型为:

Y=9598.3174+1158.4913 X1+422.2257 X2+413.7573 X3+700.8529 X4-371.5283 X12+345.1788 X22-68.9344 X32-143.6263 X42+2 33.8238 X1X2+72.6236 X1X3+130.1968 X1X4+310.0218 X2X3+260.6135 X2X4-192.4785 X3X4

经方差分析,F1=1.062<F0.05=2.86。表明失拟项不显著,说明回归方程对试验点的拟合程度较好,无失拟因素存在,影响目标因素的主要因素均已考虑到,进一步用F2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测验。

由F2=3.885>F0.01=3.07 可知,结果达到极显 著水平,说明试验数据与所采用的二次数学模型基本上符合,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得较好,可以直接利用模型进行试验因素与产量的效应分析和模拟寻优,提出筑黄1号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各项主要农艺措施。

表2 筑黄1号玉米36个处理产量Table 2 Yield of Zhuhuang 1under 36treatments

2.2 数学模型的解析与优化

2.2.1 因子的主效应分析

比较偏回归系数值的大小可判断各因素对产量作用的重要程度。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种植密度、施N 量、施P2O5量、施K2O 量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1158.4913、422.2256、413.757 3、700.852 9,说明密度、氮肥、磷肥、钾肥这四个因素对筑黄1号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密度>钾肥>氮肥>磷肥。由模型可知密度、施磷量、施钾量三者的二次项均为负值,说明3个因素的效应曲线类型是一抛物线,都存在一个合理的适宜幅度,超过此幅度,反而可能造成减产。而施氮量的二次项为正值,这一因素的效应曲线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分析原因,认为可能是试验期间出现季节性干旱,氮肥利用率不高所致。利用降维法,得到各试验因素对该品种产量影响的回归模型为:

Y1=9598.3174+1158.4913 X1-371.5283 X21

Y2=9598.3174+422.2257 X2+345.1788 X22

Y3=9598.3174+413.7573 X3-68.9344 X23

Y4=9598.3174+700.8529 X4-143.6263 X24

从以上4式分析可知,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大幅度上升,当超过49 500株/hm2时,产量增加速度逐渐变慢。其中施K 量变化对产量的影响也较大,随着施钾量的增加,产量大幅度上升,当超过225kg/hm2时,产量增加速度逐渐变慢。随P肥施用量增加,产量也在逐渐增加。说明在该地区影响筑黄1号产量的关键因素是密度、施钾量和施磷量,此外也要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

2.2.2 因子的交互效应分析

从试验所建立的回归函数模型可知,互作项X2X3、X2X4的效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在增加施氮量的同时,增施磷、钾肥能显著促进产量提高。利用降维法,固定另2个因素为零水平,得到X2X3、X2X4交互项与产量的关系子模型为:

Y23=9598.3174+422.2257 X2+413.7574 X3+

345.1788 X22-68.9344 X23+310.0218 X2X3

Y24=9598.3174+422.2257 X2+700.8529 X4+

345.1788 X22-143.6263 X24+260.6135 X2X4

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施P 水平的提高,N 肥施用量对产量的影响有变大的趋势。低N 水平下,P肥用量的变化对产量影响不大,随着施N 水平的提高,P 肥用量对产量影响变大。

表3 N 肥与P肥用量的互作效应分析Table 3 Interaction effec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phosphate fertilizer

从表4可知,低K 水平时,氮肥施用量的变化对产量影 响不大,但在K 肥充足时,氮肥施用量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就比较明显。N 肥不同施用水平下,K 肥的施用效果比较显著。以上分析表明,生产中筑黄1号在进行施肥管理上要控制适宜的N 肥用量,同时也要相应增加施P量和施K 量,注意N、P、K 肥的配合施用。

2.3 技术方案的模拟寻优

为了进一步将研究结果量化,用试验数据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模拟运算,各变量在-2~2之间取值时(步长=1),得到348 种农艺措施组合的水平编码值及理论产量结果。采用频数分析法,统计分析将产量达9 439.04kg/hm2以上(共348个)的各因子水平进行分析(表5)。从表6 可看出,筑黄1号在黔中地区获得9 439.04kg/hm2以上产量的最佳实施方案为:密度49500~61500株/667m2;N 肥(纯N)用量150~300kg/hm2;P肥(P2O5)用量120~180kg/hm2;K 肥(K2O)用量150~225kg/hm2。

表4 N 肥与K 肥用量的互作效应分析Table 4 Interaction effec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

表5 高产方案统计分析(Y≥9439.04kg/hm2)Table 5 Optimize planting density and fertilizer rates for obtain high-yielding of maize,yield more than 9439.04kg/hm2

3 小 结

3.1 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分析密度和氮、磷、钾肥施用量与产量间的关系可知,合理密植及增施氮、磷钾肥是黔中地区旱地实现筑黄1号高产的重要措施。

3.2 进一步分析表明,各因素对产量作用的大小程度依次为种植密度、施钾水平、施磷水平和施氮水平。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密度和钾肥是影响筑黄1号产量的关键因素,其次是氮肥和磷肥,合理增加种植密度,配合增施钾肥,合理施用氮肥和磷肥,有利于实现高产。

3.3 经过模拟寻优,得出筑黄1号在黔中地区种植产量≥9 493.04kg/hm2的栽培技术模式:种植密度为49 500~61 500株/hm2;N 肥(纯N)用量150~300kg/hm2;P 肥(P2O5)用量120~180kg/hm2;K 肥(K2O)用量150~225kg/hm2。

[1] 宋碧,柏光晓,袁玉清,等.贵单8号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1):112-114.

[2] 傅同良,李承涛,张明等.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筑黄1号的选育[J].种子,2007,26(12):95-96.

[3] 荣廷昭.农业试验与统计分析[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钾肥氮肥高产
我国在境外首个百万吨级钾肥项目竣工
预计今年氮肥消费或将增加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江淮小氮肥 耕耘六十年——纪念安徽小氮肥诞生六十周年
抓住机遇 主动作为 努力推进我国氮肥市场稳步前行
钾肥迎来零关税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2017春季各地氮肥市场掠影
姗姗来迟的钾肥大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