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文娥
摘要: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无论是课题还是教学的某一环节,都可以作为探究活动的内容。当CO2气体通入到NaOH溶液中,是CO2和NaOH发生反应了还是CO2和NaOH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了呢?在教学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了解决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 反应 探究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科学探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可用于教学过程的某一环节,可以围绕整个单元内容的某一研究活动进行教学,也可以把课内课外的知识相互链接与延伸。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搭建合理的平台,并为学生提供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为了探究而探究;或者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认为“不够深刻”或“不够水平”而去干涉他们。
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多思考、勤发问的习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前的教学设计,要积极地去捕捉学生问题中的闪光点。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质疑,进行探究式学习。
例如,有一次我在引导学生认识碱的性质时,讲到NaOH能不能与CO2反应,我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是在一个充满CO2气体的烧瓶中进行的。烧瓶口用一个双孔塞塞住,双孔塞的一孔连有一个绑有气球的导气管,绑有气球的一端伸在烧瓶内,另一端与大气相通;双孔塞的另一孔连有一支吸满浓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将滴管中的NaOH溶液挤到烧瓶中振荡,发现气球慢慢膨胀了起来。这时提问学生NaOH与CO2是否反应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反应了。于是我让学生来分析气球膨胀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分析是NaOH与烧瓶中的CO2反应了,烧瓶中的气体少了压强变小了,外界大气压强大于瓶内压强,因此瓶中的气球才逐渐膨胀。但这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NaOH与CO2并没有反应。”我问:“你为什么认为没有反应呢?如果没有反应那气球为什么会膨胀起来呢?”学生说:“NaOH溶液中有水,而CO2既能溶于水又能和水反应,我认为是CO2与溶液中的水反应了,压强变小,气球才膨胀的。”我一听觉得这位同学的观点,可以作为一个探究性问题来探究,引导学生去讨论NaOH与CO2是否真的反应了。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一段时间后,学生讨论的最终结果分成两种:一种认为CO2就是和NaOH反应了;一种认为CO2是和NaOH溶液中的水反应了。要想证明CO2是否和NaOH真的反应了,必须通过实验给予验证。通过什么样的实验呢?同学们给出了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取振荡后烧瓶中的溶液来检验。如果CO2和NaOH反应了,那么生成的物质应该是碳酸钠和水。可以取振荡后的溶液,向其中滴加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关于此知识点教师可以补充给学生)就证明CO2和NaOH反应了;若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CO2和NaOH没有反应。有的学生认为这个方案不可行,因为如果CO2是和NaOH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H2CO3里面也有CO32-根离子,也会与Ca(OH)2和Ba(OH)2溶液反应,同样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因此若要准确地证明CO2和NaOH是否真的反应了,应该做一个对比实验。
方法二:让CO2气体分别与NaOH和水反应,根据现象来判断二者是否真的发生反应。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边巡视、边指导解决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以及以前学过的CO2的性质,最后确定要想证明CO2和NaOH是否真地发生反应了,应采取对比实验,只有对比实验现象才更为明显,结果也更为准确。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学生,采用什么样的装置来进行对比实验呢?从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在思维,让他们根据自己思路,设计实验方案和装置,并试着画出实验装置示意图。
学生在讨论后设计了如下方案:
取两个烧瓶,收集满CO2气体,分别在瓶口处装一个盛有水和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将滴管中的水和NaOH溶液全部滴到塑料瓶中后,观察现象。装置如下图所示。
针对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中存在的缺陷,我给学生举出实际的例子:如果两个同学比赛百米,一个在50m处起跑,一个在起始点起跑,能不能比出谁跑得快?让学生根据这个例子去分析、查找自己设计的实验有什么不足,并进行完善补充。通过思考学生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中要想取得明显的对比效果,必须保证对比实验中所选取的装置完全相同,且涉及到NaOH溶液和水的体积必须相等。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我又让学生考虑了CO2的溶解性,一体积水溶解一体积的CO2气体。若水的体积多的话,那么用水和用NaOH溶液做对比实验的最终现象区别不明显,要想实验的最终结果一目了然,必须保证在水少气体多的情况下进行实验,那么在实验中要注意控制变量。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用品进行实验来验证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开始提出问题,就背离了课前的教学设计,由一节普通的新授课变为了一节对某一问题的探究式教学过程。虽然这节课我没有按教学计划将碱的性质讲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这节课却更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迈出了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但是要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还需要长时间循序渐进的训练。除此之外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评价活动,让学生在倾听、讨论中提高提出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真正的探究活动就是由问题引发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自然地进行。一个探究活动在提出问题后,接下来将要进行猜想与假设。做出的猜想与假设,要依据科学概念和原理,它应当是可能的。在做出猜想和假设后,就要制定合理完善的计划来验证所作的猜想和假设是否成立。在制定计划方面,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再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等。这些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步骤,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了解科学的本质,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问题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如果本节课在实验室进行效果会更好,那样将学生提出的各个方案一一进行实验,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这节课充分地证明,探究式教学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某一个问题,它可以是对某一教学环节的探究,也可以是对某一方面的探究。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