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苏南市域创新体系的成功探索

2015-07-22 06:47刘立仁朱乃新徐清徐春华
唯实 2015年5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人才科技

刘立仁 朱乃新 徐清 徐春华

近年来,常熟市将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全市六大战略中的第一战略,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加强政策扶持,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载体、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落实科技惠民富民等五个方面,组织实施了高企培育工程、“313”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通过实实在在的抓手,提升了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水平。

一、常熟构建市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架构和做法

企业研发目标定位于技术引领。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有效激发了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常熟现有180多家企业,它们多是行业细分市场的“单打冠军”。第一,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突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和制度保障力度,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紧盯重点企业,狠抓培育引导,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培育计划”、“313”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先后有3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企业。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7家(2015年新增61家进入公示)、省创新型企业44家、省民营科技企业851家。加速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工程,制订常熟市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方案,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73家,其中省重点实验室2家,省企业院士工作站6家,省外资研发机构14家,省企业重点研发机构2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6家,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8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1.1%,为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企业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协同创新机制逐步形成。深化“蓝火计划”试点和“科技镇长团”工作,促进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深入推进科技合作,与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8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举办“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合作洽谈会”、“中航工业·常熟非航空民品合作恳谈会”、“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等活动,近三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700多个。做强做优合作平台,大力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在常建立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创新合作载体。建成研究院17家,其中南京理工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被认定为江苏省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跨国技术研发合作和转移,设立或并购境外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围绕产业升级的高端技术,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第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成效明显。加强区域示范,贯彻落实全市知识产权发展规划,成为县级市中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高新区加强知识产权产出与运用,被认定为“江苏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激励企业知识产权产出,全市专利结构和质量不断优化。全市累计授权专利46924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十一五”末的3.46件增长到目前的14.5件,超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的20.8%。培育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专利中介服务机构,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常熟研究院率先在全省建立县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创业创新人才引进目标定位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团队。坚持把科技创新创业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着力点,强化重大项目支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加速推进科技人才资源向常熟市集聚。一是推进载体平台建设。建成4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常熟市引进高端人才、培育科技型企业的高地。目前已启用孵化面积19.7万平方米,累计引进创新创业企业200多家,100多个科研成果逐步实现产业化。启动100万平方米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一批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已开工建设,开工面积达82.7万平方米。二是加快高端人才集聚。组织实施常熟市“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计划”,有效拓宽了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常创新创业的渠道。截至目前,全市已命名并资助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3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18人,省“双创计划”人才40人,苏州“姑苏人才”41人。三是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成立了注册资本3亿元的常熟国发创投有限公司,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创业投资投向技术创新领域,目前全市创投管理资金超12亿元。出台科技贷款贴息、科技保险费补贴政策,通过提供不高于60%的科技保费补贴和不高于50%的科技贷款利息补贴,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效分散和降低科技创新风险。设立常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不断做大科技风险池规模。截至目前,累计为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1.45亿元,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内一流、世界先进。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驱动力,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是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强化规划引导,突出新兴产业培育,研究制定了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以及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特色鲜明”的工作要求,建成4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3个省级科技产业园,新兴产业集聚能力明显提升。推动乡镇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着力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和土地产出率。2014年1~10月,常熟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130亿元,同比增长7.9%,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高6.8个百分点。二是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特种纤维、太阳能光伏、新材料等特色产业,成立氟材料、玻璃模具、光伏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培育。同时,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集成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以来,常熟市企业共承担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45项,获得上级科技经费支持超2.5亿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成立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领导小组,累计实施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8项,有效提升了重大科技专项对高新产业发展的贡献份额。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体化运作,形成了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科技成果实验和推广示范基地和一镇一园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新格局,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在科技部组织的考核验收中名列全国前茅。

二、进一步完善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体系的建议

以科技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约束趋紧,过去依靠低成本、高排放而取得的竞争优势难以为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重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文化。克服县域经济可能存在的小富即安心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通过培训、参加展会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家视野,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倡导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企业文化。第二,进一步把握企业科技创新的规律。科技创新需要一个过程,企业应着眼长远,保证研发经费的持续投入和研发队伍的稳定,切忌短视行为和急功近利。在密切关注国际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同时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发展路径。第三,进一步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江苏经济发达的县域地区,有基础、有能力和条件在某几个领域达到科技创新的世界领先地位,从而为争取我国的科技创新国际话语权,打破西方国家在技术上的垄断,特别是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产品的国际定价权方面做出贡献。依靠科技创新形成竞争优势必将加快江苏企业“走出去”步伐,促进本土大型跨国公司的培育和壮大。

既注重吸引和集聚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也重视培养和激励高级“蓝领人才”,打造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结构。第一,加大国内外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市和县四个层面的各项人才引进计划,特别重视吸引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人才。加强以领军型人才为核心的创业创新团队建设,形成人才集聚、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第二,创新人才使用方式,提高人才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科技副总”等创新模式,帮助企业引进高级科技管理人才。通过设立创业导师顾问团,开通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网,建立人才俱乐部等多种方式,以贴心化、信息化、立体化服务提升人才工作水平。第三,建设技术熟练、业务精湛的高级“蓝领人才”队伍。缺乏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已成为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江苏县域经济发达地区拥有较好的职业教育,应加强校企合作,使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人才培养模式等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同时制定和实施专门针对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奖励办法,推进高级“蓝领人才”队伍的建设。

以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抓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第一,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意识,引导企业采取积极的专利管理战略,保护企业的研发成果,激励企业的创新动力,使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相互促进。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发明是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指标,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也是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以及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应更多地鼓励企业申请发明专利。支持企业在国外申请专利,并做好跨国知识产权纠纷和诉讼的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第二,推进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逐步将专利、商标、版权进行统一、集中管理。江苏县域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发达地区应当承担起改革的试点工作,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安排提供经验。将恶意侵权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执法和处罚力度。第三,建立并完善市场导向的知识产权评估评价体系,挖掘并发挥知识产权的经济功能和市场价值。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将企业的专利权、注册商标权等无形资产权益经评估后作为向银行申请融资的质押物,从而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提高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

进一步打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科技惠民的“最后一公里”。首先,继续发挥好省委、省政府组织的“科技镇长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互惠互利通道,有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和产业聚集,激发地方创新发展活力。同时,加速政府科技管理重心面向基层,提高当地基层干部队伍的知识水平,拓展县级层面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基层科技管理水平。探索创新长效机制,使“科技镇长团”成员能够“挂职一任,长期服务”,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与企业、产业的对接。其次,继续加快科技超市特别是农村科技超市的建设。县域科技创新不仅要为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也要做好科技惠农兴农工作。应充分发挥农村科技超市的功能和作用,加强超市自身建设以及服务“三农”的专业化水平,以科技创新促进和支撑农业转型升级。最后,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县级层面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规模小、服务力量薄弱和水平层次低等问题,尤其缺少科技信息咨询、专利法律服务、技术标准和评估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国务院于2014年10月印发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首次对科技服务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江苏县域地区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培育和壮大与县域科技创新体系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刘立仁,朱乃新: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徐清,徐春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人才科技
论比例原则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保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动能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2019年度PALM展参展商获取知识产权优胜奖获奖单位名单
中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