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蕃
摘 要:作为美学学科对当代环境危机的积极回应,环境美学应运而生。环境美学是以环境作为审美对象的一门学科,将美学的疆域从艺术扩展到包括自然、乡村、城市在内的所有人类生存环境。环境美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以建设“美的环境”为核心内涵,其理论与实践对建设宜居环境,特别是城市宜居环境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环境美学视野下,漯河市注重发挥本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建设魅力人居和理想人居,在审美城市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关键词:环境美学 魅力人居 理想人居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b)-0000-00
1环境美学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进一步加大了对环境、资源攫取和破坏的力度:物种数量的迅速削减、生态系统的紊乱、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反常、不断扩大的臭氧层空洞、水和空气中不断累积的有毒物质、堆积如山且难以分解的垃圾、能源的迅速枯竭等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为深入探讨并解决人类环境问题,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互相结合,形成了许多综合学科、交叉学科,产生于当代西方的环境美学,正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作为美学学科对环境危机的积极回应。
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环境作为美学审美对象的一门学科,环境成为美学重要的审美对象。环境美学将美学的疆域从艺术扩展到包括自然、乡村、城市在内的所有人类生存环境,这种疆域的扩展同时也意味着价值观的变革和美学取向的转变。“当自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被纳入美学视野并被赋予和艺术同样的审美重要性时,也就意味着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精英主义美学取向的消解。”[1]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环境美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以建设“美的环境”为核心内涵,主张建设宜居环境,其理论与实践涉及到人与环境建设的许多重要问题,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对建设宜居环境,特别是城市宜居环境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2审美城市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已成为地球上大多数人口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城市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生活便利、快捷,各项设施完善,有高质量的就医、就学条件,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等等,但也存在空间密度、人口密度高,高消费、高房价,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许多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环境美学家把城市环境纳入了审美关照的视野,希望通过对城市环境的审美批判,建构更适宜人居的美学城市。相对于自然环境的生态多样性,城市环境同样是异常复杂的,即便在同一座城市,既有高耸入云的大厦,也有低矮的棚户区;既有地下疾驰而过的地铁系统,也有地上汽车堵起了“长龙”;既有城市中心花园的景色宜人,也有小街背巷的污水横流......
只有美的环境才是对人性的最高肯定。城市的职责不仅是为了使人生活得更富裕、更有效率,还在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富有诗意和人性化。正如有学者所言,“我们生活的目的之一便是审美。仅仅能生存是不够的,或仅仅对环境有认知上的理解,仅仅有道德法则,仅仅有健康和安全都是不够的。人类以审美的幸福为目标,这意味着人类试图实现对和谐、完整、丰富和多样性的要求——在环境中以及在整个生活中。”[2]作为审美的城市,就是要建造一个适宜人居住而且让人居住感到美和幸福的城市。
审美城市建设应因地制宜,不能“千城一面”。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在审美城市建设中要尊重差异,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审美城市建设方案,既可以是“山水城市”,也可以是“园林城市”“花园城市”,要体现出城市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3漯河审美城市建设
漯河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1948年设立县级市,1986年升格为地级市。漯河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近年来,注重发挥本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在审美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桂冠。
3.1魅力人居:历史文化名城
漯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定居生息。贾湖遗址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刻画符号距今已有8000年之遥,将中国文字史向前推进了4000年;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将中国音乐文化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考古发掘的酿酒工艺,将中国造酒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全市现有各类文物景点2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7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30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如何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实现城市与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真正建设魅力人居?在环境美学视野下,漯河城市建设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高规格建设许慎陵园
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诞生于漯河,他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誉为“文宗字祖”。2005年,漯河市对许慎陵园进行整修,陵园占地16亩,并请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书写陵园匾额“许慎陵园”。2006年,国务院将许慎陵园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漯河市再次加大对许慎文化园建设力度,征地150亩,于2010年建成。市政府每年在这里举办一次许慎文化研究会和祭拜活动,许慎陵园已成为漯河市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地及中华文化教育基地。
(2)古老的小商桥再展新颜
小商桥位于漯河市临颍县商桥村南小商河上。桥为敞肩单孔石拱桥,长20.87米,宽6.67米,大拱净跨11.6米,矢高2.13米。据方志记载,小商桥始建于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早于赵州桥20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桥”。小商桥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做工精致,是研究古桥建筑的“活化石”。2010年,市政府以小商桥及其附近的杨再兴陵园为基础,开发建设了小商桥旅游区。endprint
(3)陈星聚纪念馆建成开馆
陈星聚(1817~1885年)是漯河临颍县台陈乡人,光绪四年(1878)升任台北知府。史料记载他性情刚毅,急公好义,在中法战争中英勇保卫台北,对祖国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一位深受台湾人民爱戴的民族英雄。因病逝世后,清政府追封他为三品道台。因他在台北为官,又追封为“道台”,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家乡陈村改为“台陈”。漯河市于2008年6月动工兴建陈星聚纪念馆,并于2009年3月落成。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出席了陈星聚纪念馆落成典礼。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中央、省级领导亲临纪念馆进行视察。
3.2理想人居:水景森林城市
淮河的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漯河全境并在市区交汇,“一城春色半城水”,形成漯河市独特的北方水城景观。近年来,漯河市充分发挥沙、澧两河穿城而过的资源优势,以国际化视野大手笔规划绿色家园,开发建设沙澧河项目,倾力打造林水相依的城市森林景观。沙澧河开发建设项目总长100.9公里,规划区域总面积约86平方公里,从2007年开始建设,共分三期实施。沙澧河开发建设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城市防洪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城市生态和沿河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沙澧两河四岸不仅成为独具特色的风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和休闲长廊和休闲长廊,也正在逐步成为漯河新的产业隆起带和经济增长极。沙澧河风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国家体育总局评定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国家体育公园,沙澧河风景区已经成为漯河继“中国食品名城”之后又一张享誉中原的城市“名片”。
同时,漯河市大力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战略,对高速北入市口、东入市口、西南入市口进行了绿化提升;同时,集中对主次干道进行绿化和改造,形成了乔灌草搭配合理,多层次复合的道路绿地。大力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目前我市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4.92 %、40.14%和13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道路绿地达标率达80%以上;大力开展果树进城和桃花工程,形成了四季有花、三季有果、花果飘香的美丽景观。“一城春色半城水、林茂花艳绿满城”的城市森林景观已经初步形成。
通过实施城市绿化提升工程,建设京广铁路防护林、高铁防护林、东环防护林、龙江路围城防护林生态屏障,对市区淞江路、黄河路、漯西路等景观道路进行绿化提升、补植补造,逐步提升老城区以及背街小巷绿化水平,漯河市还通过开展“关爱自然、播种绿色”树木认建冠名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的植树氛围,不断丰富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内涵,挖掘园林文化,浓墨重彩塑造美丽漯河新形象,形成了“森林环抱城市,城市建在森林”的城市新貌。
4结语
审美城市是城市建设从环境、生态失落到环境、生态觉醒的自觉转变,反映了人类价值观、文明观的根本转变,是人类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环境、审美理念,在城市发展中重塑城市美好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在和未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保持长期繁荣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和城市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
在建设美丽新漯河方面,漯河市虽然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需要加快漯河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生态化改造,淘汰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产业;其次,需要做好“滨水漯河”“森林漯河”和“时尚漯河”三篇文章,体现漯河的城市品味和个性;第三,需要普及生态文明价值观,大力倡导“绿色、自然、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漯河的主流价值观。相信在漯河市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会把漯河市早日建成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
参考文献:
[1]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2][芬]约·瑟帕玛.环境之美[M].武小西、张宜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