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玲 金丽霞
一 微信的概念及特点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用户仅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即可发送免费的语音短信、文字、图片和视频,也可通过“朋友圈””公众平台““摇一摇”“漂流瓶”“语音记事本”等社交插件实现各种服务。截至2013年11月,微信的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1]可见,微信时代已经到来。
微信在短时间能得以迅速传播,与其强大的功能息息相关,其特性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 使用方式的便捷性
微信的注册和使用较为便利,在手机上安装微信软件,仅需一个QQ号或手机号即可进行注册,通过对话框就能发送文字、语音短信和图片,立即实现与他人互动。简便的操作模式,即学即会的使用方式,扩大了软件使用群体的范围。
2 人际交流的时效性
微信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即时通讯,仅需一部智能手机,安装微信软件,与他人加为好友关系后即可随时发送语音、文字、图片和视频消息,这相较以往的信件、邮件等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自由,快捷便利的沟通方式让人与人的连接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
3 推送消息的丰富性
微信上分享的消息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服务号和订阅号为主的内容推送。社会上主流媒体都在微信上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平台,用以增强其影响力的重要渠道。门类繁多的推送消息,微信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针对性地选择订阅号。第二类是好友分享到朋友圈的消息,每个人关注的消息不同,在分享消息的同时也是增强彼此交流的方式。碎片化的阅读模式与智能手机的便携性紧密结合,使得微信成为很多人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渠道。[2]
4 服务功能的全面性
微信的基本功能是即时交流,腾讯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开发:用于社交分享生活的朋友圈、用于结识新朋友的摇一摇和漂流瓶、用于商品买卖的微店、用于电子支付的微信支付、用于娱乐消遣的微信游戏等,微信所提供的服务全面,且其后台可供开发的潜力非常大,使得微信用户登陆一个手机软件即能满足诸多需求。
二 微信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正面影响
微信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推广,并拥有了庞大的用户。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接纳能力,是较早使用微信的群体,并且使用频率之高、使用人数之多,使之成为微信用户的主力人群。微信作为科技产品,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带来了双面作用。微信对高校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它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需要在群体交往中感知自己的存在价值。《未来是湿的》的作者美国学者克莱·舍基在该书中就提出“湿乎乎”的人更具有人情味,是粘性的存在,人们按照自身的意愿自由组成群体,与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共同完成项目。微信的推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与这种观念相契合,微信主推熟人交际,通过手机通讯里的人和QQ好友为主推好友,通过“查看附近的人”来进行中距离交际;通过“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来实现远距离交际,从而促使现实社交与虚拟社交达到融合贯通。相较于手机短信,微信仅需较小流量即可实现及时沟通,而且沟通方式集图片、视频、语音等方式于一体,较传统方式更具丰富性和便捷性,给用户带来便捷体验。大学生通过微信可以与其他同学随时交流,交换有用信息。因而,微信在学生群体中使用率非常高。
2 微信也成为当前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扩宽了高校教育工作渠道。在以往的高校教育中,主要渠道是在校园内以课堂授课等方式开展教育,微信的广泛运用促使高校越来越重视微信平台,师生可以建立微信群,实现随时沟通,而且交流媒介的便利性也激发了学生主动交流的积极性。第二,高校越来越重视对于学校微信平台的创建和推广,微信公众平台已逐渐成为开展学生工作的有效载体。微信平台推送的消息可以点对点的方式推送到学生手机上,这种运作方式有助于将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点滴,学生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时空壁垒和地域壁垒,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三,微信平台的创建,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高校教育的主动性。相较于带有一定权威性严肃性的课堂教学,微信平台以更加亲民和有趣的形式呈现,较容易为学生群体所接受,在微信平台组织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以昵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参与互动的主动性。
三 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负面影响
微信作为开放的一种互联网产品,由于资讯的开放性、用户交流的开放性、监督力度有限等诸多原因,使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微信信息泛滥真假难辨,导致大学生认知偏差
高校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难度加大。微信上推广的信息来源甚广,2014年苍南城管打人事件越演越烈,微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它的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由此可窥见一斑。大学生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辨别真伪信息能力不够强,因此,在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他们很容易被各种信息所诱导导致认知偏差,加大了高校引导学生价值观的难度。而且,微信用户成分复杂,多元价值观和文化在微信交流平台融合碰撞,容易造成大学生的行为失范和道德扭曲,将会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3]
2 微信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加大了校园舆情监控的难度
微信不仅是个简单的即时通信工具,它还兼具着社交、新闻传播、游戏等多种功能。微信与微博类似,每个使用微信的个体都能成为一个信息传播基地。诸多不明真相的用户未对信息进行谨慎的思考和筛选,有心或无心的传播,使得微信中各种伪信息迅速传播,可能就会引起他人的恐慌和担忧,影响不可估量。高校本该对校园内的舆情做好监控工作,尽量将歪风邪气排除在校园之外,但微信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却使高校相关部门对舆情缺乏预见性,从而加大了监控的难度。
3 微信对大学生的身心及人身财产安全产生一定威胁
微信的即时通讯功能一方面确实给学生与他人沟通方面带来了便利,但另一方面这种即时性导致学生随时随地都在受制于他人。因为仅需开放手机流量,他人即可随时发送消息与学生取得联系,学生在上课、在图书馆看书、在做实验过程中都有可能接收到他人传来的消息,这些消息会随时打断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微信提倡随时沟通随时关注他人的生活动态,促使人们一有闲暇时间就会拿出手机翻看朋友圈,长此以往,人们对微信的依赖会越来越严重。据《指尖上的网民》在2014年的最新统计,中国网民20%的人每天查看100次手机;23%的人生活必需品没有手机会心慌;34%的人起床第一件事是看微信。[4]过分依赖微信会加剧人们的“手机依赖症”,不仅没能提高社交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反而使社交主体的作用和价值不断地被淡化,形成了“我微信,我茫然”的社交焦虑与恐慌。[5]
四 微信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
(一)紧跟时代潮流,借助微信抢占思政教育高地
继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微信的广泛使用,已是时代潮流所趋。高校面对这一潮流趋势,不能闭关自守,视而不见,而应采取积极迎接的态度,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将微信等新兴工具为思政教育工作所用,借以传播教育思想,丰富教育渠道。
建立微信公共服务平台,是利用好微信的主要渠道之一。微信服务号后台可以编辑图、文、视频信息对已订阅的用户进行推送,用户还可以将信息分享到朋友圈,形成不断扩散的晕轮效应,增强其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高校应努力创建具有影响力的微信平台,让在校学生成为其“粉丝”,借助平台实现多种功能,比如推送学院重要新闻和各类重要通知、为学院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服务、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增强学院凝聚力、推送各种就业信息和招聘信息等实用信息.....通过推送学生喜闻乐见的消息凝聚学生人心,再将思政教育工作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完善微信服务号的功能,切实贴近学生生活
在各种类型微信服务号爆炸式发展的今天,高校的微信如何在其中脱颖而出,发挥思政教育阵地的作用,是高校思政教育者所关注的问题。高校微信平台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1 实用性
微信平台上可供选择的服务号、订阅号类型种类繁多,高校微信若与社会媒体微信平台比拼新闻的新鲜度、及时性等,靠推送时政要闻、社会新闻等涉及面非常广的新闻恐怕难以脱颖而出,难以真正吸引学生群体的关注。高校微信平台应抓住“人人都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资讯”普遍心理,将微信内容切实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他们带来生活和学习的便利时,他们才会愿意关注,并持续关注。
2 及时性
信息及时迅速的传达是新媒体的重要特点,若是做不到信息的及时性,将会降低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微信平台也是相通此理,高校微信平台在日常推送消息中除了推送国内外重要新闻之外,主要的推送内容是校园内的新闻动态。推送的校园动态越是及时,越是能满足学生尝鲜的需求,也越能增强该微信平台的权威性。
3 互动性
媒体运营模式不断发展,在过去,观众作为传播媒介的接受方,只能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媒体传播的新闻。而现在,媒体运营中越来越重视与观众的互动,观众不仅可以表达自己对媒体的意见,而且还能参与其中,实现私人定制服务,这种双向互动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参与欲望,而且也有助于媒体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高校微信平台主要受众是大学生,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极高的热情,也愿意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因此,要增加微信平台的互动渠道,积极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开展各类互动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 创新性
一个微信平台若想在众多订阅号服务号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既核心竞争力。在完善基本的服务功能之外,应侧重提高活动和服务的创新性,比如有些高校征集校园美照,制作明信片进行出售,即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加强了学生爱校之情。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内容的创新性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微信互动的积极性。
(三)健全微信平台管理模式,完善服务反馈机制
微信平台作为一个公开的信息推送平台,只要关注它,就能接收它所推送出来的消息,因而,对于微信内容的审核应格外严格和谨慎。一方面要加强对微信团队的培训和辅导,既要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也要在思想意识方面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慎重对待这份工作。为了健全管理模式,成立三级管理模式:成立微信管理小组,组内由经验丰富、技术精良的小记者们组成,负责日常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的筛选、撰写和整理,完成初稿后由负责老师审核通过,再进行发布。总负责老师将对推送信息做统筹规划及监督。三级管理,逐级监督,确保微信的正常运营。
此外,高校微信平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和影响,在完善管理模式实现教育目的同时,一定要提升服务功能。因此,建立服务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完善微信平台服务功能,实现全心全意服务学生的理念。
(四)共建危机处理机制,將舆论风险降到最低
微信平台作为开放的消息推送平台,受众较广,推送的消息若被分享到朋友圈,传播速度非常迅速,因此必须严把监督关,将舆论风险控制到最低。
首先,对大学生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微信。这主要是在思想上对大学生进行引领,并非技术上。世间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常与适度有关,若是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当今社会科技产品都能为人们生活学习带来诸多便利。但遗憾的是,许多大学生未能把握适度原则,常常沉溺于各种科技产品无法自拔,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甚是可惜。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加强其核心价值观念的树立,用独立成熟的思想引导其做事,一来避免学生过分沉溺于微信等软件,二来也能减少网络上虚假信息、负面信息对学生的毒害,从学生主观上减轻网络产品的危害。
其次,在全学院内通报微信的负责老师及学生的联系方式,建立人人监督、共同管理的制度。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微信平台的工作质量,在正式发布微信平台之前应有内部测试期,在小范围内广而告之,通报微信负责老师及负责学生的联系方式,请关注者对微信平台所推送的内容进行核查,若存有疑问或发现问题,可第一时间与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及时删除不良信息,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运营高校微信公共账号,前期应向已运转成熟的微信公共平台的负责人去取经,学习其管理经验,尤其是其对于风险的预警机制,学习如何控制和降低风险,将各类风险尽量降低到最小。
最后,制定完善的处理舆论危机制度,将风险降到最低。如遇重大突发事件,将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第一,相关负责老师应及时了解事件整体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向学院网络安全与舆情引导领导小组汇报,为制定处理办法奠定基础。第二,相关负责老师应及时组织有效力量应对突发事件,控制场面,采取相关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并维持现场秩序,为事后调查取证提供方便。第三,学院联动,学院网络安全与舆情引导领导小组应及时组织第一时间组织有效力量,应对化解危机。
参考文献
[1]百科.微信[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7E7V8tWciHhnTSIFU2mkCHZAWpg9oLXoqWGizoLwN4E5bvIZzFk3RGgB_Pf-jXwEad9pm4wSwEYj1
Y-Q_3M93rf1Z9GB72DFE5_qa4J16Ce.
[2]李阳.微信公众平台的角色定位与功能调适[J].社会科学辑刊,2014(2).
[3]李礼,李超民.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4(8).
[4]《<指尖上的网民>——2014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http://www.iydnews.com/2323.html.
[5]蒋建国.微信成瘾:社交幻化与自我迷失[J].南京社会科学,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