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良
高职院校专业星级评定是一个新生事物,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围绕专业建设的基础和特色来实现,全面考核专业的建设成果和积累,是一个系统工程。指标内容概定的人为因素较多,怎样做到即全面又不重复地科学考核,是指标体系科学性的体现。
一 专业建设的历史沉淀过程
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是指某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实施的全过程,包括新专业开发和已有专业改造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是通过社会调研确立的专业种类、名称、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文件、实施条件和教材建设。任何一个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大体会呈现以下四个阶段,以某高职院校为例。
第一,专业设置先后经历了2005年建院后的初创阶段。在此阶段,学院初建,专业建设目标盲目,同时师资力量不够,不能投入力量申报新专业,仅对具有办学基础的10个专业进行招生,在校生人数为837人,充分展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专业建设趋势,属于典型的行政办学体制。
第二,2008年高职评估的建设阶段。为迎接职业教育初次评估,顺应“大学校、多专业”的发展趋势,市场化现象显现,盲目地扩张为35个专业招生,在校生人数达到3818人。从专业的结构来看,基本上涵盖了9个专业大类,于是出现了当年招生人数为零的专业,有些专业甚至是当年申报当年停招。
第三,2013年学院事业发展规划确定后的初步发展阶段。专业发展需要人财物的支持,随着高职院投入的紧张,越来越感觉到專业发展的难度,也无暇顾及所有专业的发展,于是出现了专业“自生自灭”,招不到学生的专业就撤销,专业资源浪费非常严重。有些专业虽然“红及一时”,但由于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要求,学生找不到工作,于是也慢慢地萎缩。这阶段专业自发调整为17个,在校生人数达到4896人。整体专业的发展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学院专业方向发生转变,专业特色日趋明显,学院瞄准专业方向,初步形成合乎学校发展的专业群;二是专业开设贴近市场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通过撤停并转,改造和新建各类专业,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专业特色初步形成。
第四,2014年第二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觉醒的特色发展阶段。经过三个阶段后,逐步发现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找到了办学的方向,集中力量办好某几个大类的专业,是一个学校成功立足的前提。在这阶段需要重点解决专业建设的两个问题,一是特色专业不能完全被社会所接受,招生形式不会太突出,整个生源还会靠前期培养的非特色专业来支撑,但不准备也不愿意向非特色专业投入太多的资金和设备。在这种情况下,非特色的大型招生专业必须抓住时机,进行专业的改造,瞄准学院的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标准、课程目标等方面,至少需要服务于特色。二是师资力量严重不合理。非特色专业由于历史的沉淀,也聚集了相当一部分师资力量,而特色专业由于底子薄,人才集聚时间短,短期师资非常缺乏,要求专业教师进行改行,至少是在自己的专业方向上,熟悉学院特色的专业技能,为以后的专业发展阶段做准备。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有些高职院校还停留在第二或者第三阶段,在高职院校的再一次洗牌中,很快会集中发展到第四阶段,从而积累丰富的专业建设资源。
二 专业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专业特色的形成,需要专业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判断一个专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由专业星级评定标准来衡量。专业星级评定标准分为基础标准和特色标准,基础标准的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33项。特色指标一级指标设6项,二级指标18项,全面考核专业的各种基础和特色。某高职院校根据专业星级评定指标,展开了专业星级评定,得到评定结果分数表(略)。为了解各评定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系数分析。
1 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
在进行评价工作时,一般根据事先确定的评价集(即分类等级或分数)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得到原始评价数据资料。在这项工作进行之前,各项指标能得到怎样的评价数据是未知的,这时,评价指标是一组随机变量,根据统计规律它们一般服从正态分布,其不相关性与独立性是等价的。
相关系数是表示随机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字特征,它描绘了随机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在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相关性分析时,用相关系数来度量评价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程度大小,计算公式为:
相关系数:
其中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