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游学项目设计及市场推广

2015-07-21 21:25郭涟涟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游学跨文化学生

郭涟涟

跨文化体验和国际化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趋势,而短期游学将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积累跨文化体验的主要方式之一。中国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借鉴国外高校成熟的经验,设计和推广游学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并提高自身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 游学是什么

游学是一种结合“游”与“学”的教育模式,以求在“游”的过程中达到“学”的目的。

随着近年来西方游学项目的盛行,有些人误以为游学是舶来物,其实游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教育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游”与“学”的内涵都十分丰富。前者不仅指游览、旅游,也蕴含学习的意味,同时也可指精神之游;后者不仅指学习,更有修身养性的含义。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很好地道出了游与学相结合,游与学并重的精髓。西方文明中最著名的游学现象是“英国大陆游学”(The Grand Tour)。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study abroad),是随着20世纪以来全球化发展而产生的国际性的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探讨中国高校如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设计和推广游学项目,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生参加,并提高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 中国高校发展游学项目的意义

近年来,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出国游学。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的国际教育机构(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调查显示,出国游学的美国学生数量从1998~1999年度的约130000名增长至2012~2013年度的289408名,共有35个校区拥有超过70%的本科生参加过出国游学项目。

中国高校开拓和发展游学项目,有以下几点意义:第一,有利于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创建国际化办学环境;第二,有利于促进中外高校交流,扩大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能见度和竞争力;第三,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深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招生的目的;第四,不可否认,游学项目可以为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当然,这不应成为高校发展游学项目的主要目的。

三 项目设计

游学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结合目标群体的需求,设计项目内容,注重实施细节和配套服务。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一)内容设计

第一,注重项目设计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游”与“学”要紧密和有机结合,“游”中带“学”,“学”以致用于“游”。中国古代的游学就注重实践与知识的统一,强调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结合目标群体的需求,明确定位。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需求安排不同的课程和游览活动。比如针对传媒专业的学生,可安排参观当地的传媒企业或机构;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可安排参观博物馆、画廊、歌剧院等;针对理工专业的学生,可安排参观实验室、相关行业的企业等。

第三,结合高校所在地理位置、教学资源、发展状况以及自身的特点或优势。比如英国剑桥大学的游学项目,就引入了该校独特的小组辅导制度(supervision),安排了剑桥大学在读的研究生辅导学生完成课程作业等。

第四,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当地区域发展的特点和优势设计项目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游学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跨文化体验式学习,这是书本知识所不可比拟的。除了游览当地著名景点之外,要注重学生对于当地社会和文化的体验,让学生有机会融入当地生活,对当地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所体验。比如英国剑桥大学的游学项目,就加入了戏剧欣赏、博物馆参观、品酒、高尔夫、社交舞、撑篙游剑河等课程或活动,使项目的内容更丰富多彩,也加深了学生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游学项目,结合该校独特的地理优势安排课余活动,包括参观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海滨及内陆沙漠地区,观看NBA洛杉矶湖人队比赛等。

第五,核心课程模块化,提供多种选择。比如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游学项目按照不同学科分为三种:英国文化、金融以及体育。加拿大不列顛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游学项目的模块更为丰富,应用科学、建筑、文学、商学、牙医学、教育学、林业学、运动学、土地与食品、法学、医学、社会学。上述模块下还细分出子模块,比如医学又分为临床医学、药学、医学影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公共卫生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兴趣,选择相应的模块。

(二)课程实施

第一,小班教学。与国内的教学规模不同,在英美等国家或受其影响较大的地域,学生从小就接受小班教育。小班教学的优势在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同学互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设想这些学生来到中国,如果看到动辄几十甚至上百人一个班上课,必定感到非常不适应,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中国高校在开展游学项目时要注意合理编排班级,尽量安排小班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第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在设置班级时,虽然将同一所高校或同一地区的高校安排在同一班级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管理,但是这种单一化的学习环境其实并不受学生欢迎。学生选择出国游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寻求在一个较陌生的环境与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相处,培养自身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学校在分班时,应尽量将不同高校、不同地域的学生混合编班,给予学生更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机会。

第三,保证师资质量。有些学校为了控制成本,会邀请一些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甚至非本校的教师教授游学项目的课程。这是一种非常短见的做法,不但会使项目质量无法保证,同时也会失去学生的信任,久而久之就无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

第四,结合课程适当安排作业和考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精神。把握好作业和考试的“量”,不宜过多,要考虑项目的时长进行合理安排。比如英国剑桥大学的人文类游学项目为期2周,包括英语语言应用类的课程,要求学生组成4~6人的小组,每组选取与英国有关的题材,在课程结束前做公开报告,并由该大学的专业教师担任评委。评选出的优胜组会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并在结业礼上颁发奖状。虽然作业和考试让学生有一定压力,但是能保证学生学有所成,不会光顾着“游”而忘了“学”。

(三)配套服务

第一,提供签证、保险等咨询服务。在这方面高校不一定要包办,但要给予一定的指引服务。事实证明,能够提供较清晰的指引服务的高校,往往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学生报名。

第二,举办开班仪式和结业仪式。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国家到达一个陌生的国家,往往感到或多或少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开班仪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和焦虑感。在开班仪式上,可由接收学校的教师或学生介绍高校及注意事项,特别是介绍关于银行、网络、食宿、安全等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发放礼包(电话卡、文具、项目手册等);鼓励学生们互相认识,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生活。在结业仪式上,学校可给学生们发放成绩单和证书,为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奖状。结业仪式的形式也可更活泼多样,晚会、野餐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三,学伴和带队老师。有不少高校的游学项目都会引入学伴和带队老师制度,比如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学伴多为接收学校的在读研究生,可给予游学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的帮助,也可协助教师承担管理的职责。通常接收学校在录取了同一所高校一定名额的游学生后,会给予该派出高校带队老师的名额。接收学校承担带队老师参加游学项目的一定费用,带队老师则要负责管理该校派出的学生。此外,带队老师由于参加过项目,有较直观的感受,回国后往往也会起到宣传项目的作用。

第四,提供专业化的考核和认证证书,如成绩单、结业证书等,在给学生以留念的同时,也方便学生回到所在高校后转换学分。

第五,建立全面的评价體系,及时向参加项目的师生了解对项目的评价和反馈,不断优化项目。国外高校通常会在项目结束之时向师生分派调查问卷或发出网上调查问卷,及时收集和整理评价信息,每年对项目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 项目推广

游学项目的推广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利用教育展、文化节等宣传项目。

第二,在高校常规的接待、出访过程中宣传。国外高校在接待、出访时常常会派发很多宣传材料,其中包括对游学项目的宣传单、册子、光盘等。

第三,通过社交网络宣传。社交网络是现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平台。中国高校可通过国内外的社交网络宣传和推广项目。

第四,通过校友网络、电子期刊等宣传。国外高校非常重视校友的联络工作,经常会定期给校友寄送学校最新的期刊等材料。中国高校也应重视校友网络的建设,搭建起与校友的沟通联络平台和渠道。不少在外工作或学习的华人华侨等,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有机会通过参加游学项目等回国交流。中国高校如果重视校友工作,将游学项目在校友中宣传,相信会吸引不少海外学生参加。

第四,与国外高校的汉语培训中心、孔子学院、中国研究中心等建立联系,通过这些机构宣传和推广项目。

第五,与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合作。现在国内外有不少专业的中介机构,能够帮助高校设计和推广项目。高校要注意选择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避免风险。

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推广方式,拓宽推广渠道,提高游学项目的能见度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参加。

参考文献

[1]郭凌云.北京地区留学生游学项目模式研究[J].中国电 力教育,2012(03):96-97.

[2]陈丽君.关于汉语游学项目的开发与研究[J].浙江外国 语学院学报,2011(03):104-108.

[3]崔岩.来华留学生游学项目探析——以青岛职业技术 学院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77-80.

猜你喜欢
游学跨文化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赶不走的学生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