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迅
(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山西临汾 041000)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与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血压患者逐年增多,高血压脑出血作为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高血压脑出血病情迅猛,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因此如何有效、及时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治疗脑出血患者的方法主要是内科的保守疗法及开颅手术清除血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微创穿刺引流术、神经内窥镜技术等在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微创穿刺引流术,由于其设备要求低、费用便宜、临床操作简单且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1],在我国各级医院神经外科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选取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开颅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全部患者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均有高血压病史且经头颅CT检查确诊。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46~78 岁,平均年龄(57.8±7.6)岁,出血量35 ~80 mL,平均出血量(46.5 ±12.6)mL,基底节区出血患者20例,脑叶出血患者9例,小脑出血患者5例,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平均(8.23±2.36)分。对照组患者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7.2±7.3)岁,出血量30~80 mL,平均出血量(47.3±13.2)mL,基底节区出血患者 19例,脑叶出血患者11例,小脑出血患者4例,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平均为(8.16 ±2.28)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及术前表现等方面相比较无明显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颅压、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手术前均行头颅CT检查确定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对照组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全身麻醉后,在血肿对应的额颞侧行马蹄形切口,开颅后切开脑组织行血肿清除,根据颅压行骨瓣减压或骨瓣漂浮术。
观察组行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根据手术前头颅CT片显示血肿所在位置,以CT片显示的血肿最大层面的中心点作为靶点,从而推算需要穿刺的深度并对穿刺路径进行选择,在头皮表面对穿刺点进行标记后,选择好合适型号穿刺针,麻醉后切开头皮约2 cm,电钻钻孔,延选定穿刺路径进行穿刺,注意避开侧列、重要功能区及血管,达到血肿中心,拔出针芯有陈旧性血液流出证明穿刺成功,置入软通道引流管连接5 mL注射器进行抽吸,首次抽吸约1/3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灌洗,待灌洗液呈清亮后将尿激酶3万U及生理盐水3 mL注入,夹闭引流管2 h后进行引流,抽吸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手术后注意每日复查头颅CT,根据血肿残留情况决定冲洗及引流时间,CT显示基本无血肿时拔除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综合治疗。
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依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标准[2],治愈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至91%~100%且病残度为0级;治疗显效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至46%~90%且病残度≤3级;治疗好转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至16%~45%;治疗无效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5%或者患者死亡。治疗有效率=治愈率+治疗显效率+治疗好转率。
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手术治疗时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进行统计并比较;术后依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比较;对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发生再出血、颅腔内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并比较。
本研究中实验数据均选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P<0.05表示两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中开颅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长为(98.20±7.65)min,手 术 中 的 平 均 出 血 量 为 (272.60 ±32.15)mL;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患者(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长为(48.55 ±6.2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92.85 ±20.86)mL,两组相比较,对照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方法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方法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34 98.20 ±7.65 272.60 ±32.15观察组 34 48.55 ±6.22 92.85 ±20.86 t值29.21 27.36 P <0.05 <0.05
治疗效果依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以治疗有效率=治愈率+治疗显效率+治疗好转率。观察组中治疗治愈患者17例,治疗显效患者8例,治疗好转患者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中治愈患者14例,治疗显效患者7例,治疗好转患者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两组相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例
对照组中术后再次脑出血患者3例,发生颅内感染患者4例,发生肺部感染患者3例,发生消化道出血患者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8.24%。观察组患者中1例患者发生再次脑出血,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 例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病情发展迅速,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3]。其危险原因一方面是脑出血形成的血肿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压迫常在短时间内形成脑疝,对患者的呼吸中枢及血管活动中枢形成压迫,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另一方面,血肿分解后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以及脑出血激发的凝血酶、细胞因子等引发脑组织的再次损伤,引起脑水肿、缺血等正常组织的一系列改变[4,5]。因此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方即及时清除血肿,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压迫及血肿分解后产生的继发损伤。
目前,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内科保守疗法效果相对较差,外科治疗方面,开颅手术对患者损伤较大,而神经内镜技术则由于设备及资金的限制无法广泛开展,因此需要寻求一种经济、高效、易于操作的手术方法以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微创穿刺引流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引流情况进行观察,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受压、扭曲,保证引流通畅。当出现血肿未液化,出现血凝块堵塞引流不畅时,给予尿激酶注入,尿激酶作为一种纤溶酶原激活物,具有较强溶解血块作用,已有体外实验证明,4 h对血凝块的分解作用接近完全。本研究选择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开颅手术就进行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6.47%);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38.24%)(均P <0.05)。
综上所述,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微创穿刺引流术是一种易于操作且经济、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程卫东.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10(48):155-157.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29(6):381-383.
[3]Zia E,Hedblad B,Pessah-Rasmussen H,et al.Blood Pressure in Relation to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ypertensive Hemorrhage:Debated Nomenclature is Still Relevant[J].Stroke,2007,38(10):2681-2685.
[4]Qureshi AI,Suri MF,Ostrow PT,et al.Apoptosis as a form of Cell Death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Neurosurgery,2003,52(5):104.
[5]赵芳芳,罗玉敏,徐 敏,等.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理生理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3):1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