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转型中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新尝试*——以建环专业为例

2015-07-21 00:55闫芳耿大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电工配电专业

闫芳 耿大勇

目前,国家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将逐渐终结。高校转型后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过硬、适应能力突出。因此,在高校转型的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成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增加实验教学学时数,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减少基础验证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文以建筑环境与工程专业为例,阐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新尝试。

1 课程设置

建筑环境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环境控制技术领域从事暖通空调、燃气供应、建筑节能技术、建筑给排水、建筑热能供应系统、新能源利用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设备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运行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所学的电类基础课程是电工电子技术,在此基础上又开设建筑电气课程以及建筑电气的课程设计。在掌握了建筑环境与工程专业四年的授课课程后,针对建筑环境与工程专业特点,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系统上做了相应调整。

2 课程资源

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创新过程中,本校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讲解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与发展趋势,为学生学习以后的专业技术课程做好基础铺垫。笔者在授课时做了以下尝试。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辅助设备的开发与利用 在授课过程中,加大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投入。在粉笔+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之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利用查找、演示、仿真等技术,将抽象的课程内容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等信息,更具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三相交流异步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三维立体动画的视频讲解,生动、形象、直观的演示,学生可以很清晰地明白电机的内部构造、转动原理,这不仅加深了理论阐述,更让学生过目不忘。

建立电工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网站 电工电子技术是本校的精品课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授课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复习,在校园网上建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网站。该课程的网站内容包括课上的授课内容、课后的习题测试、教师上课的视频录像、师生互动的讨论交流区等,网站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针对本校学生编写自己的教材 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任课教师根据多年的授课经验,针对学生学习现状与专业特点,编写适合本校的《电工电子技术》教材,在教材更新中不仅加大了课后习题量,而且增添与实验有关的习题计算、综合分析等内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增强实践教学。

3 课程实施

培养实践基础操作能力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 应用型人才必须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在授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操作过程的培训。例如,在建筑配电电路部分授课结束后,给学生布置教室配电设计任务,从如何布置光源开始,逐步计算出配电线路中的计算负荷,并画出房间的结构图、电气配电系统图等。

面对此设计题目,教师要从基础理论开始,阐述一个配电设计系统如何从无到有的设计过程。例如,根据房间的结构特点来布置光源,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光源的特点,适用何种场所?设计电路的图纸如何达到绘制要求?安装光源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等等。教师在学生设计时要详细阐述,耐心辅导,使学生掌握设计电路的基本思路、方法。实验室提供基本的仪器、仪表,导线等;在学生完成基本设计的基础之上,教师更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如何分析?电路设计能否进一步改进?实际安装电路的过程中,错误的操作方法更要不断地提示给学生,以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不断启发式的教学训练,加强学生基础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做好基础。

针对授课内容,培养创新能力 如何创新呢?仍以教室配电设计为例,在满足基本配电设计电路要求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教室可以增加多媒体等设备,怎样考虑备用设备的容量?怎样得到最佳的配线路径?怎样协调教室的美观性与实用性?对学生来讲,这就是一种创新。现在的学生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优势,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走出只对电子游戏感兴趣的坏习惯,让他们深深体会到,电脑也会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作品。通过CAD软件的操作,让学生慢慢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绘制电路图的方法,逐步绘制出教室配电线路图;爱好动漫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绘制出教室的三维空间结构图与电路配电布线图,对学生而言,这更是一种创新。

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 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打破了以往验证性实验较多的模式,建立起针对不同专业的特色实验室,如电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建筑照明实验室、电气拖动实验室、变压器实验室、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等场所,供各专业教师、学生进行开发、设计、创新。基础实验设施的配套保证,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摇篮。

组织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大赛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需要两个学期,即一年的授课时间,每年本校都会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加本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及实践操作能力大赛,获奖的学生奖励创新学分。这些得到奖励的学生,都有着较强的理论设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再次推荐他们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这些学生不仅会为学校争得荣誉,也为自己赢来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双赢的局面,造就了一个好的良性循环,即学生应用能力更强,学校名声更响!

鼓励校企联合办学 校企互助办学,或订单式为企业培训学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这就要求学校要了解企业动态。首先,教师要走出去,去调研,从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其次,要经常与行业技术人员探讨总结,把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任务,按工作、工序的深浅程度逐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合理、有效地整合到课程当中去,联系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准确而具体地编撰《电工电子技术》教材。最后,还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来,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定点的相关理论与操作能力知识培训,这既解决了学生的未来就业,也为企业招来合适人才。这将是未来办学的一种常态。

4 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考试由四部分组成:基础实验的操作测试占10%,设计与安装操作能力的测试占10%,综合能力设计测试占20%,期末试卷理论测试占60%。通过这样的成绩比例分布,学生自然重视实践能力。在新的教学体系指导下,学生不仅学习兴趣增强,而且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显著提高!根据两年的教学实践尝试,很好地证明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

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教学中每个环节都是丝丝相扣的,在高校转型的新形势下,通过师生共同努力,都能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5 结束语

经过两年教学方法的新尝试,笔者讲授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单看,证明这种创新教学模式是成功的;但在高校转型的新形势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绝不是单一某课程的革新,而是全校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从根本上完成教学培养的转型,这个过程需要学校与教师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

[1]曾莉,余晓平.建环专业电学与智能化控制知识领域实践教学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90-192.

[2]喻大华.电路原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57-58.

猜你喜欢
电工配电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特变电工
特变电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特变电工
糊涂的维修工
配电自动化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运行维护
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