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正
看罢《钢的琴》这部电影,觉得用“真诚”这个词来形容它最为贴切,它真诚地展现了我们普通却又让人感到无奈的生活,看完后觉得是借着一部电影走过了一小段路程,看到了之前未曾见过的风景。
《钢的琴》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主人公陈桂林是重工业城市里一个普通钢厂的下岗工人,他在下岗后组建了一支乐队,乐队经常在各种婚丧嫁娶场合中演出。陈桂林的妻子对这种过于平淡的生活十分不满,她想跟陈桂林离婚,选择跟随一个卖假药的商人生活,她觉得自己能够给女儿小元更好的生活和未来,因此想把小元带在身旁。
女儿小元说“谁给我买钢琴我就跟谁”,这使得陈桂林想拥有一架钢琴的心情更加急切。他想留住女儿,想让女儿实现梦想,更希望借此给他失败暗淡的一生带来一些光亮。
开始,陈桂林跟朋友去学校里偷钢琴,很快便被发现了。买不起钢琴,偷钢琴又不成,他想要放弃之际,却意外地发现一本俄国关于制造钢琴的文献,于是他萌生了给女儿建造一架“钢的琴”的念头。
可是,钢厂不是钢琴厂,对于建造“钢的琴”,他们毫无经验。陈桂林求助了原来钢厂的工程师,让工程师为这一建造工程进行总体设计及指挥。有朋友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前来帮助陈桂林,他们和陈桂林一样,觉得建造钢琴是一件特别有激情的事情。
最后,一架“钢的琴”终于建造完成。
《钢的琴》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基调幽默,缓缓道出的皆是小人物的艰辛与梦想。
也许有人年少时春风得意,名利双收;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被现实的琐碎羁绊,日复一日地为生计奔波,还要为儿女的未来做各种打算。能够带给他们安慰的,便是偶尔在某个午夜喝几杯酒,放肆地吼几句歌,顺便做一个回到年轻时代的梦……梦醒,天亮,拉开窗帘看向初醒的世间,又是新的一天。
陈桂林像极了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普通人,在人群中暗淡不起眼,没有什么大成就,生活了几十年,饱尝着细碎的失败感。他所面对的,是粗暴的现实,是摆在生活中的种种难以言说的困难。这种被现实羁绊的无力感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但尽管如此,他依旧愿意怀抱希望。
影片中,陈桂林给女儿交学费时送老师护肤品,只是为了让老师多多关照女儿;女儿要钢琴,陈桂林用图纸和硬纸板给她做了一个钢琴键盘的模板,让她在上面练习,让她注意弹钢琴的姿势、体态和手形,想象手指下流泻出的是美妙的曲子;陈桂林为女儿筹划买钢琴的时候,跟好多朋友借钱,以至于很多朋友认为他不切实际,他们都躲着他;生气的时候,陈桂林把纸板钢琴砸烂,把桌子上的东西推翻,把书包扔给女儿让她去找妈妈……看到这些场景的时候,我只觉莫名的熟悉与心酸。父母曾为我们做过很多事,当时的我们觉得那些事微不足道且理所当然,如今看来,却是饱含着他们难以言说的爱和无奈。当年的我们也许像小元那般不懂事,给买钢琴就是爱,买不起钢琴便是不爱——我们便是这般武断地否认了父母对我们的付出与关怀。
虽然《钢的琴》是要讲小人物的故事,但是它的黑色幽默以及歌舞剧的形式让它的叙事没有那么沉重与悲壮,世俗与现实的情节也并没有突兀地显现。略带幽默感的东北口音、动听的老歌让影片昂扬不低沉,让这些失意的人显现出了生命的丰盈与豁达。
偶尔在天桥上驻足向下看,人来人往,尘世总是这般热闹,车水马龙中每张平静面孔下都有着令旁人陌生的灵魂。每一种人生都不尽相同,我所认为的包容便是,用眼睛和心灵感受万物众生——如果可以,不妨将最精彩、最平凡、最鲜活的那些呈现出来,《钢的琴》便做到了这一点。
我没有机会去经历电影中的人物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动荡与失落,但我知晓,那些我们觉得文艺幽默抑或心酸失落的情节,这对于故事里的人来说,是他们难以改变的生活,也是他们努力过着的全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