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科研是指进行农业方面的科学研究,任何的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持,农业科研经费管理作为农业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保障农业科研活动的顺利展开及提高农业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科研的成败。因此,本文充分分析了目前农业科研经费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对提高农业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言
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业小国,农业大国指的是我国耕地面积排名世界靠前,而农业小国则指我国人均种植面积世界排名比较靠后。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关系国家稳定的大问题。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今天,粮食产量的增加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2004年至2015年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农业科技发展的创新。通过大力开展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在农业科研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资金,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研资金的申请上面比较简单,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但是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却不是成正比的增加,有时甚至出现科研经费越多,使用效率却越低的现象,造成国家农业科研经费的浪费。因此,研究我国目前农业科研经费的使用现状及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提高农业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农业生物技术及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及促进我国农业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投入逐年增加但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缺乏经费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的重视,国家在农业上面投放的科研经费也越来越多。按照常理来说,应该会有很多农业研究者可以申请到农业科研经费,但是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农业科研者根本就没有取得任何农业科研经费,导致没有资金进行自己项目的研究。与此相反的是大部分的科研经费都集中在一些有名的科研团队上面,但是这些团队根本就用不了这么多的科研经费,导致很多科研经费都进入了私人的腰包或是浪费掉了,国家花了钱却起不到良好效果。同时,目前在人才计划人选的人员名单当中,涉及到很多重复入选的问题,比如说一位农业专家入选了长江学者,同时又入选上了千人计划,在科研经费申请上面,就比较容易,只要申请,基本上就能批准,导致科研经费集中在这一少部分人手中。与此相反,其他科研人员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却申请不上一些人才计划,导致在科研经费申请时比较困难。
(二)考核机制不合理,导致科研效率的降低
农业科研经费设立考核制度,是希望通过各种可量化的指标,通过农业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防止发生只要钱、不做事的情况。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考核机制只注重数量,却不注重质量。比如说目前我们大部分科研项目结题的考核依据是论文发表的数量、专利申报的多少。很多考核是建立在农业科技人员相互攀比的基础上的,比如说申请课题的多少、申请的课题经费多少、发表SCI论文多少、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少、申报专利多少等等,排在最前面的几人被评为优秀。但是这种办法并不能提高农业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相反,一些农业科研者为了顺利结题,就忙于写论文,完全抛弃了申请课题时的初衷,进而导致自己的科研失去了原创力和生命力。
(三)农业科研成果转换率差,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
随着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的增加,很多资金被用于新农业科技产品的开发,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导致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低。比如我国的超级稻育种计划,我国的杂交水稻水平领先于世界,杂交水稻的发展离不开袁隆平院士的。最近几年,袁隆平、谢华安等院士专家领衔的“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捷报频传,但是农民的大田产量和专家试验田里的产量还是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加快成果转化及农技推广,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农业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偏差较大
第一,预算编制的依据不科学。由于大部分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主要由项目申请人员编写,缺少专业财务人员的指导,预算撰写主要凭个人经验,导致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够经济合理。“小支出,大预算”与“大支出,小预算”并存,预算支出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降低。例如我国著名农业院校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等人,在承担由农业部牵头组织实施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有关课题时,利用自己职位便利及自己的名声,在编制预算时随意编制,其科研经费最多的时候每年都会有二三十亿元的预算,其下面的一个课题组可以拿到几百万元,但是这些钱根本花不完,最终都落入个人的腰包。国家本来是投资资金给其做转基因项目的,是利国利民的好项目,但是他却拿钱不办实事,导致自己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第二,预算的约束力不高。在我国,有一部分科研人员缺乏预算执行的意识,在他们的了解当中,预算编制就是要钱,只要要到钱,就可以随意支出。其结果导致科研经费支出中,有的项目没有按批复的预算执行或没有按科研项目的进度执行,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
三、提高农业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科研人员岗位年薪制,变项目经费为机构经费
2012年起,我国每年科技投入超过万亿,农业科研项目的规模也在逐渐增加。为了防止科研经费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可以申请到科研经费,就必须加快实行科研人员岗位年薪制,变项目经费为机构经费。实行农业科研人员的阳光工资收入制度,可以有效减少某些科研人员的灰色收入,保障农业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应该淡化人才称号,以避免科研人员浮躁情绪,不利于开展科研工作。在今后的科研经费管理上,主要的经费不应该放在项目上,而应该加大对各机构的分配。国家应该加大对机构的投入,减小对具体项目投入,逐渐调整两者的比例,确定最佳的投入比例,最终达到最佳配置,保障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都有经费进行相关的农业科学研究。
(二)健全考核机制,保障经费使用效率
第一,改变科研人员的考核方式。大多数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研人员之间的竞争只发生在某一具体岗位上岗之前,一旦上岗,对其考核就要相应的发生改变,比如说是否胜任这一岗位、能否按时完成相关的科研工作、科研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等方面的考察,换句话说,就是要将科研人员的现在与过去相比,这可以有效激励他们在开展科研工作时的激情。
第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科学合理设置考核制度及考核指标。我国农业科研经费考核制度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结果要求各有不同。如科技部门要求项目出成果,人事部门却只看中外文期刊发表论文的多少,推广部门则注重科研成果是否容易转换。因此考核指标的改变,离不开各部门间的协调与通力配合,只有做到通力合作,才能科学合理的设置考核指标。
第三,转换农业科研成果为智慧型资产。为了规范考核机制,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可以将农业科研成果列为智慧型资产,明确农业科研成果的各种权益归相关的农业科研人员所有,同时结合农业科研成果为无形资产的内在特点,探索有别于固定资产、一般经营性资产的国有无形资产管理新模式。
(三)加强农业成果的转换率,保障经费用到实处
首先,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不仅要重视科技创新,同时也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通常情况下,一个小的水稻面积的高产可能会有很高,因为小面积容易管理,但小面积的提高对整体的提高没有任何效果,而大面积的提高才可以促进整体的提高。因此,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与地方联合起来推广技术。同时也要有新的政策来促进这个过程。其次,为了加强推广工作,国家科技进步奖可以考虑设立推广奖,这样对农技员的工作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促进推广工作的展开。
(四)强化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提高农业科研项目预决算水平
首要的是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和预算标准。一是主管部门要加强自身判断,要科学合理的对预算进行管理。二是在撰写预算时,相关单位财务人员应该参与其中,以确保预算的合理。其次是要强化预算的执行。一是要加快实行科研项目合同制,通过这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制来约束科研活动,从而使相关负责人可以认真履行科研合同,更好的完成科研任务。二是要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科研人员要转变科研经费使用观念,提高预算意识,按批复的预算科目安排科研业务支出。
随着国家对农业及粮食安全的重视,国家对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农业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关系到国家农业发展及粮食安全。为了提高农业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我们必须建立科研人员岗位年薪制,变农业项目经费为机构经费,健全农业科技项目考核机制,加强农业成果的转换率,强化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与提高农业科研项目预决算水平。只有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才能更好的保障农业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