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255000)
“主题活动”助力信息技术课堂
王 颖(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2550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着某一主题来展开,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探索和发现提供机会与帮助。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主题活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而在“主题活动”式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将会很好发挥两者的优势,做到相得益彰。
本学期,我在初二的信息技术课中运用了“主题活动”式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共同确定并完成了《海报制作》《用电子表格加工数据》《数字音频加工》《数字视频加工》四个主题活动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海报制作》主题活动中,使用的海报背景,学生可以自己设计,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图片。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后者。那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是我开展小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通过遨游网络获取信息,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有的学生下载的图片还带有水印,我提醒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很快就想到Photoshop的裁剪功能和仿制图章两种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使背景更加纯净。学生在处理图片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了操作技能,在实际的应用中学会了发现问题,并想尽办法做到了知识的灵活应用,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信息技术为主题活动提供获取资料的途径,使“活动”资源更丰富。
在做《用电子表格加工数据》这个主题活动时,学生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我心里还真的没底。我想到了在准备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时用到的考试系统,于是准备了7个操作题,4个用于练习,让学生先熟悉并适应这个软件,3个用于检测。实践证明,用在阶段性检测更显现出它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学生通过日常练习对检测流程、检测方式得心应手,又可为初三信息技术学业考试打下基础。学生课堂变成利用所学知识闯关的挑战,系统可根据答题情况给予评分,并指出答题中的错误,学生通过改正失误再次评分,这个步骤可反复多次,直到评到满分交卷。系统将信息技术教学变成动态互动的过程,检测结束后,导出成绩,教师可看到每个知识点出错的比例,实时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
《数字音频加工》这个主题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字声音单独的表达思想,并能为今后的多媒体制作提供有效的音频素材。这个主题从信息需求的视角出发分为《体验数字声音》《录制数字声音》《编辑数字声音》三个部分。如在《体验数字声音》一节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软件,播放最近流行的各种数字声音文件,并制作充满个性化的播放清单,体验歌词秀;在《录制数字声音》一节中,录制周一升旗仪式中班级展示节目的音频,为班级活动作出自己的贡献;在《编辑数字声音》一节中,使用Goldwave软件剪辑手机来电铃声、合并声音文件,给语文课上刚学习的杜甫的《春望》配上合适的音乐。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的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作出了富有创新性的声音作品。
(一)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在主题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过程性评价,在平时的授课中,我设计了课堂评价量表,包括课堂常规和精彩课堂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包含三个方面,对每个学生每节课的课堂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
在此基础上,每完成一个主题,再进行一次阶段性评价:自评、小组成员间互评、教师评,这样做的目的既肯定了过程活动的价值,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真实地表现自我,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完成不同任务的成功。
(二)“作品展示会”——另一种评价方式
《数字视频加工》对学生来说并不太陌生,我投入很多时间精心设计准备各个教学环节。我把主题按照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小任务。每个任务结束,我都会让学生通过红蜘蛛电子教室提交一个视频作业。所有实践任务结束,我和学生开展了一次愉快而有收获的“作品展示会”。
在“作品展示会”上,我给每个学生同等的机会在组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说明,让学生说自己的创意、用到的技术、出彩之处,最后说说作品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这一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还同时融合了学生间互评,教师来回的巡视也参与评价等多种灵活的评价方式(如针对作品创作的各个方面其他学生随时可以向作者提问,也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等)。精彩的创意,恰当的技术应用,学生准确的点评,教师画龙点睛式的总结,都让其他学生受益匪浅,我也深深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
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思考,也是大家相互交流、彼此分享经验的过程,促进了学生进一步的有效学习。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个主题学习的总结,更是下一段学习的起点和动力,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愿学循环。
每个主题探究活动开始时,我用大屏幕出示本节课的课前准备。学生进入机房后打开电脑,按照屏幕要求从桌面“课堂资料”快捷方式访问服务器,复制本节课所用素材,并根据课件提示预习本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通过“红蜘蛛电子教室”的管理功能,教师对学生机进行广播,精讲点拨,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就可以同步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并与教师适时互动。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后可通过教学网直接提交作业,教师在第一时间就可以看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效率,使交流更便捷。
在开展每一个主题活动时,我都采取先学后教的方式。为此,我制作了微课程:设计了学习任务单、录制了微视频、准备了必要的方法指导。从“探究任务”到“巩固任务”再到“拓展任务”,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由浅入深的逐一完成。在自主探究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参考方法指导和教师提前录制好的微视频,根据自己的疑惑以及视频中讲到的相关步骤,有重点的查缺补漏。这样的学习,质量更高,为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可以选择的机会,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知识活学活用。
总之,在新课程环境下学生主题学习的研究和时间,应着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题的探究者、学习问题的发现者、活动协作的参与者、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基于主题展开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围绕着主题为前提,将探究作为活动的灵魂,充分凸显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和教师都感到满意和成功。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