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第一中学734000)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材,提高教材利用的有效性
马建红(甘肃省张掖市第一中学734000)
阅读课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也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训练的必要环节。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教材的编排结构,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并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浏览式快速化整体阅读,从宏观上把握一册历史教材的整体内容框架,了解这一章节所讲内容的概要,把握这一章节主要问题的回答方向。此外,细节式精细化重点阅读也是不可缺少的。即要求学生阅读历史教材时,对课本中关于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过程或历史人物的总结和评价的结论性语言进行精细化的重点阅读。最后,阅读教材时要做到读书、思考、笔记三管齐下。
指导阅读提高有效性编排结构编排意图方法
阅读课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也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训练的必要环节。学生通过阅读不但可以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而且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发展语言与思维,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等。但在现实中却存在学生不会阅读历史教材,甚至教师给出一个问题学生在课本里都找不见的现象。教师也时常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不会读书,这些问题迫使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教材,提高教材利用的有效性。
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结构包括目录、单元导言、毎课课前导言、标题(包括单元标题、每一课的课题以及每课课题下面的子目)、正文(宋体字和楷体字两种字体叙述的内容)、插图、辅助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试一试等)、引文和注释、课后栏目(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活动建议)、学习与探究课、大事年表。
目录是全书的缩影和提纲,纵观目录构成轮廓,可以知晓全书的基本概况和基本内容。单元导言从整体上概括了该单元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课前导言主要是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引导式提问,是对本课知识的概括或提示,非常简明,它告诉教师和学生在本课应该学习什么知识,怎样学习这些知识,不仅容易突出重点,而且将一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上有困难的知识的难度大大降低,这样更利于对所学内容的消化与吸收。如八年级下册第七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一课,课前引言叙述为:“1966—1976年十年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过一次浩劫,历史上称之为‘文化大革命’,你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吗?为什么我们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为什么必须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
每课正文包括由宋体字和楷体字两种字体叙述的内容。宋体字叙述的课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楷体字叙述的课文,是学生的阅读部分。楷体字部分是对正文的补充和具体化,帮助理解宋体字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
插图和辅助栏也是不可小看的,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课文,引导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问题。
引文和注释对教材正文作了解释、说明和补充。同时,引文与注释也是相辅相成的,它们能帮助我们读懂教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课后栏目主要有每课一得和材料阅读。每课一得以短小精炼的篇幅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历史资料,起到了知识延伸的作用,可读性很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历史常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材料阅读注意与课文的珠联璧合,保持较强的可读性,所选历史资料文字比较浅显,学生大多自己能够读懂,适合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开阔学生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大事年表以年代、月份、日为经,大事为纬,把散落的重大事件按年代先后顺序排列,从而构成总体知识框架。其突出的特点是时与事对照、言简意赅,便于学生掌握。
德国哲学家笛卡尔说得好:“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初次接触历史,阅读教材时要么是盯住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插图不放,要么只管正文而忽略了注释、引文、辅助栏、课后栏目,往往是顾此失彼。这就需要历史教师教给学生正确全面的阅读历史课本的方法。
1.浏览式快速化整体阅读。即从宏观上把握一册历史教材的整体内容框架,了解这一章节所讲内容的概要,把握这一章节主要问题的回答方向。具体来说,是先阅读一册教材的目录,再阅读教材的单元标题,最后再阅读每一单元内的课节标题。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为例,首先阅读三个单元标题,梳理出单元间的关系。第一单元为走向社会主义,第二单元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第三单元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三个单元间存在“走向—建设的探索—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层层递进关系。接下来再阅读每个单元下辖的课题,以第一单元为例,走向社会主义的单元标题下包含了“筹建新中国—巩固新中国—完善新中国(从内政、外交、经济三方面)”三个步骤。通过这样的阅读,就可以利用目录的统领建立起一册课本的整体框架体系,以单元标题的引领理顺各课节的知识关系,从而形成清晰完整的历史线索。
2.细节式精细化重点阅读。学生阅读历史教材时,对课本中关于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过程或历史人物的总结和评价的结论性语言进行精细化的重点阅读。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时,有这样的结论性语言:“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史书上记载这一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学生必须仔细研读,分析出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广属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只有生产工具改进了,劳动效率、生产效率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了,个体劳动才能取代集体劳动。正是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从而引发了社会变革。同时,对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引文、注释、插图、辅助栏等都要进行细致入微地阅读,读出其中包含的深刻内涵,积累广博丰厚的历史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理解把握会更加深刻更加全面。
3.阅读教材时要做到读书、思考、笔记三管齐下,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推敲,解决课文疑难,同时要做好勾画圈点,对教材中的关键词、程度词、学习提纲、对内容的分析、易错易混知识等,在教材上一定要标划上符号。为此,在阅读教材时,教师应教会学生使用并形成自己喜欢的科学高效的符号体系。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画横线或波浪线,表示关键性的字词使用☆或▲,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用问号,教材中表示几个并列内容的要点前标注上①②③,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使用‖。此外,对阅读中提出的疑问、感受的体会采取批注的方式做笔记。长期采用这样的阅读方法,历史知识就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符号的记忆,阅读后留下学习的符号痕迹,阅读历史教材的有效性必然会得到提高。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