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范大学136000)
新课改视觉下的语文教学
孟祥龙(吉林师范大学136000)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衔接中的一大亮点,也是素质教育教学中最能体现教与学双方价值思想的有效改革。新课程改革视觉下的语文教学,为应试教育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活力和气息。新课改实施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够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因此,可以说,我们从新课程改革中能够看到语文这门学科的明天。
新课改语文教学高效率
新课程改革视觉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养成较强的语文实践的能力。比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样性的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交流、讨论,以此来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使得课堂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实现高效率做出如下几点探究,以期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导入环节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导入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课教学质量的高低。良好的导入艺术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并且还能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中来,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1.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有效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切入口,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前奏,对新课起着“引子”的作用。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都深谙一个共知的道理:语文教师只有深研课本,并且还要能够深度地熟悉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适时地选择合适的导入环节才能够更加接地气。只有这样,语文课堂的教学才能蜿蜒伸展精神路径。好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前言就是这样设计的:我采用最能体现奥斯维辛集中营惨绝人寰的一些实际图片和视频,来反讽那个深陷诡异悖论漩涡的焦虑世界。屏幕上浓重的黑白色照片和黑白文字的资料弥漫着否定和追问,让学生产生扣人心弦的诱惑力,激起学生欲知其详的渴望心态。这些真实图片的展示,留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却获得了永生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样的导入,能够把文章中要传达的情感浸入到学生的血液中去,设置疑问,造成悬念。这样,文章中的思想张力也就能很好地凸显出来了。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导入中很快就能够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介绍作者导入法,顺利地过渡到新课的讲授中去。我们在教学著名作者的作品时,可以通过先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来进行导入,然后再由作者的介绍过渡到其代表作品的介绍中去。这样的导入法的效果既自然,又能够顺理成章,还能够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创作的实际背景,进而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是对作者鲁迅先生先进行一番详细的介绍,之后在引入到这篇文章创作的背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去理解,进而再有效地引出课文的内容。如,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他的作品主要以小说和杂文为主;同时,他还是一名真正的斗士。他的思想影响极为广泛,他的《呐喊》《彷徨》让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是与敌人斗争的有力武器,他的形象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这个人就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的作品《纪念刘和珍君》,去感受这位文学家的精神和思想。通过这样的导入,既提示了学生对新课的注意,也能够让学生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有机融合了美感、思想以及情感,在符合条件的境况下,能够正面积极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而有效开启学生的情感之旅,为更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服务。
1.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审美乐趣。例如,在学习《黛玉葬花》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来展示当时黛玉的心境,以及黛玉以花喻自己,吟诵《葬花吟》的悲凉情境。这样,学生也能够通过影视作品的演示来直观地感受黛玉的自怜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入境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实现声音和画面的有效结合,而且还能够给学生丰富的视听感受,让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呈现文章中描述的美景。此外,著名的双人组合“凤凰传奇”也有一首同名歌曲《荷塘月色》,我们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播放这首歌曲,再配上美景进行教学,就能使学生由情入境,自然体悟到朱自清先生当时怡然自得的心境了。
课堂提问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认真钻研课程的目标,有效吃透教材,并且还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要讲解的重难点,这样可以精心设计出每一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问要善于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例如,在教学《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时,我是这样提问的:“哪位学生能结合作者的生平,再发挥自己的合理想象,面对纷纷而下的落叶和滚滚而去的江水,诗人又会是怎么样的言语和心理呢?”这样能激发学生相似联想和再造联想的能力,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提问要适度。例如,在教学《像山一样思考》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开始我就是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山会思考吗?它告诉了你什么呢?”这看似简单、随意的一问,立刻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索和尝试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很自然地去认真地研读课文的内容。
以上几点是我在完整地参与了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当然,还有一些不太成熟的地方甚至不太正确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我在以后的具体实践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1]万云.做好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积极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新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
[2]周春梅.高中语文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70.
[3]李巧英.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新课程:教研,2011(1).
[4]刘清峰.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实施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2).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