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050000)
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实施
王 磊 石玉霞(河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050000)
物理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物理规律的总结也不是一件难事。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认识,我们经常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造成物理知识独立于生活存在,致使许多人认为学物理并不是多么有用,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更是理所当然地视而不见,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进而导致探索精神的匮乏。意识到问题所在,我们就开始着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物理课外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有学习兴趣,喜欢观察现象。但“观察”只停留在“看现象”上,即喜欢看新鲜热闹,不能思考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知识,也不能主动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课上有演示实验就兴高采烈,精神百倍;无演示实验就萎靡不振。生活常识少得可怜,愿意动手却瞻前顾后,没时间、没场地、家人不支持,家长和学校对学生要求更多的是提高学习成绩,生怕学生的活动影响了学习成绩。但这种只是停留在书本和试卷中的学习,无趣的重复使得学生开始厌学和烦躁。
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学习方式的正确引导和思维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决定了他们将来的发展。培养科学精神比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如今这一代学生肩负着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时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科学精神。校本教研就是在这种形式下展开的,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去展示、去创造,让科学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事物,科学地分析和处理问题,不盲从、有自信。
在学校,我们利用物理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等场地和校内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关于乐器的制作、土照相机的制作、电动机和电吉他的制作等,让学生亲手制作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品,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增加学生的求知欲,使物理真正成为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下面是我们开展的一次课外活动纪实。
实例:乐器制作系列活动之一
2014年12月9日下午第三节课,初二物理活动小组第一次活动,在我校逸夫楼五楼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正式展开了。
本次活动由王老师和杨老师带领学生,活动中我们围绕横笛这种乐器如何演奏展开。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管子,如吸管、穿线管、热熔管等。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采取的方式方法如下。
组织形式:采用小组开放式探究。
探究的问题:1.单管类乐器如何发声?2.如何改变乐器的音调?
探究的方法:各小组利用手中的材料自制简单乐器使其发声,通过自制的乐器探究发声原理。并进一步将结论迁移到横笛上,进而完成简易横笛的制作。
结论的得出:各组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讨论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最后,大家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并动手自制乐器。
在此过程中,李卓琳利用自制吸管乐器为同学们讲解使得单管类乐器发声的奥秘,并当场演示了自己的作品,获得了在场同学的一致好评。在制作环节,学生都认真制作自己的作品,有些学生的动作虽然略显笨拙,但那份认真却让人感动。虽然我们制作的笛子并没有那么完美,但制作的过程充满学生对知识的执著探究。对于制作的横笛,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吹响,这给了一部分学生施展的空间,大家纷纷找到这些会吹笛子的同学,由其帮忙吹响自己的作品,已验证自己的制作是否成功。这些学生也很热心地为每一组的同学一一试吹,大家拿到共同合作而完成的作品都感到无比自豪。欢呼着,雀跃着,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活动结束了,但对知识的探究并没结束,我发现学生在课下仍然在为了完善自己的作品在不断思考和尝试。同时,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课堂上讲解的音调、音色、响度、频率与振幅、噪音与乐音等等知识点,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变成了学生头脑中鲜活的操作过程,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怎么会忘记?
在本次活动中,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动手制作的过程也是对知识和规律深化的过程。最后产品的不够完美,也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了素材,促使他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高。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活动,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我们能够感受到学生获得成功时的喜悦和自豪,进而对自己辛苦制作的作品也倍感珍惜。同时,整个过程中,学生都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合作精神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我们着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方向。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