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2015-07-19 17:01甘肃省山丹县第二中学734100
学周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精思文言文文本

(甘肃省山丹县第二中学734100)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张玉风(甘肃省山丹县第二中学734100)

目前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方法陈旧乏味,教学效率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文言文的诵读,以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同时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默读抄读范读诵读品读拓展迁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但是,据我所知,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堪忧。尽管很多语文教师都很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一贯是费时费力、细致全面地讲解,但事与愿违,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对学生而言,文言文学习也是一大难题,一提到文言文就感到头疼,这种现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几乎比比皆是。我认为这种不合理现状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机械,课堂气氛单调乏味。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几乎都模式化了,一般大体如此:介绍作者——文本朗读——疏通词句——分析课文内容及主题——巩固练习。这种模式围绕着这样三个“中心”:(1)以掌握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学生被动接受。(2)以教师讲解为中心,一味强调“填鸭式”灌输。(3)以诵记知识点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最终教者学者都疲惫不堪。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而只会导致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也谈不上对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培养,更不能满足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改进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以有效继承传统文化。

我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主线。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主张读书应该“熟读精思”。先生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特级教师洪镇涛也说:“学习语言,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读出思想,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韵味。”由此可见,文言文的有效学习应该以“读”为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致读懂文言文的意思,进而揣摩出作者的情感,最后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读的方法种类繁多,常用的有范读、诵读、默读、抄读等等。在这众多的读法中,我认为学习文言文按以下顺序读较好。

一、首先默读,初会大意

我们知道,在文言文学习中,如果学生对文本读得不够,就不能够熟悉文本,即使教师讲解得再仔细、再精彩,也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必然理解不透,对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及其韵味更是无从谈起,背诵课文当然也会有一定的难度,要么死记硬背,要么勉强记忆。可想而知,这样的学习效果很差,同时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不能包揽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求知心理,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默读去整体感知文章,体会文章大意。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篇幅不长,文中难解的字词也不是太多,只要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学生就不难理解文本的大意。当然,如果要理解作者在文章末尾所表达的复杂的情怀,是需要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才能够做到的。我认为,这一点学生不难做到。

二、辅以抄读,加强记忆

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将课文的注释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头上去。这样做,既切实帮助学生疏通了文意,又使他们加深了印象,且便于以后的复习。有研究表明边抄边读,胜过只读不写,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宋朝的苏轼,读《汉书》就抄过三遍;明代的张溥,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抄七遍,他还把自己的书房称为“七录斋”。这些事例都说明抄读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阅读方法。

三、紧随范读,创设情境

如果说默读、抄读都是学生在课前做的准备,那么教师的范读则在课堂上起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愉快地感受文本,快乐地学习,我们可以营造一种氛围,创设某种情境,借助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或舒缓或激越的背景音乐,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这便要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学习时有必要先引导学生读好:要读出节奏感,读出音韵美,读出抑扬顿挫、高低有致、轻松和谐的美感,从而培养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热情。还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声中,声情并茂的范读,能让听者感觉情与景会,景与心合。为了强化这种感受,背景音乐可重复播放,让学生跟读,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想象作者以错觉造就的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四、熟读精思,深悟内涵

默读、抄读、范读仅仅是文言文学习的准备阶段,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的诵读才是重中之重。苏东坡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诵读,可以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表现文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进行监督、指导,在示范朗读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确诵读中的停顿、重读、语气、语调,并对情感有准确的把握,从而在诵读中体会文言文无穷的魅力。

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让我想到我们平常听过的一些公开课上的情形。课堂上花样百出,学生的活动热闹非凡,教师的讲解精彩绝伦,但热闹之余,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寻觅再三,才发现所缺的正是师生对文本的充分诵读。学生对文本尚不够熟悉,教师讲得再精彩又能如何?这样的课,上完了总让人有种不踏实的感觉。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的观摩课,感触颇深。赵老师倡导“绿色语文”,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重视对文本的熟读精思。他讲授的是文言文中的名篇《五柳先生转》。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诵读课文,在教师讲解过重点词义之后,学生已经能够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五柳先生的率真性情和高洁品格就能够深入理解了。再辅以减字背诵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学生就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当然,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并不只是掌握几个文言词义或是会背几篇课文,而是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其内在的魅力,从而受到古文化的熏陶,提升自己的语言鉴赏能力。据赵老师讲座中展示,他的弟子已经在文言文学习方面有了扎实的功底,可以出口成章,挥笔成文。这些成就都得益于赵老师坚持熟读精思的教学方式,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摆脱了乏味、沉闷、低效率的窠臼,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那就是在文本了然于心的前提下,品读文章的精髓。

五、品读感悟,鉴赏提升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还应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领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体现的人生哲理,以培养其审美鉴赏的能力。如《出师表》《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名篇,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感,想象文中之景致,领悟文中之道理,感受文本之雅韵,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教学,也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六、拓展迁移,积累延伸

当然,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仅仅依靠初中教材中有限的课文和课堂上短短的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在落实好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文言文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学习趣味的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而且有趣的课外文言文读物,这也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只有多在教师的如何教、学生的如何学上下工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懂文本上下工夫、想办法,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的不仅是知识,同时在精神上也获得了熏陶,还确立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正确教育观,适应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语文教学起到了较好的启发作用。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

[2]谈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DB/OL].

[3]文言文审美教学策略[DB/OL].

[4]对改革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B/OL].

(责编 张亚欣)

猜你喜欢
精思文言文文本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精思厚积乃成其大——论濑户宏教授的中国近现代戏剧研究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精思巧构创新意 水到渠成探新高——“Fe3+、Fe2+间的转化与检验”教学设计及意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