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者梁晨、李中清二人,在其近年影响广泛的《无声的革命》一书中,对1949年以来的教育现实和成果做过量化分析。该书认为在改善社会阶层流动方面,中国的高考体系事实上推动了一场“无声的革命”,即中国过去数十年的高考制度、重点中学体系有效地扭转了历史上的“寒门无贵子”的局面,疏通了工农子弟的社会上升渠道(这一趋势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定回调)。
不同视角的观察,凸显的是教育事业的复杂性。作为半公共品,教育从来都承担着社会公平、公民教化等目标,它并非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也非精英选拔机器,因而教育产品的供给、分配、组织方式都有着多向度的考虑,而不可能仅从效率一端进行考量。
中国内地各地区经济水平、资源禀赋、历史传统的差异性,更加重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
哥伦比亚大学招生办执行主任弗达说:“通过招收不同国家、种族、经历、职业的学生,形成一个多元丰富的学生群体,有助于形成一个健康、活泼、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生态环境”。一个学校如果只收最强者,文化的“近亲繁殖”会造成思想、学术的狭隘和退化这不就是社会的僵化、退化的前奏吗?
教育公平不但涉及到“考生权益”,更攸关“国家利益”。穷孩子的出路,除了他们本身自强不息的不懈奋斗外,更重要的在于整个社会。一个成熟的社会,理应尽量照顾到弱者的利益,并向他们有所倾斜。
所谓“国家利益”,是指实现教育公平,特别是保障不发达地区、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孩子有平等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但是一种基于权益的个体需要,更是一种基于发展的国家利益。这种国家利益是多方面的,已远远超出教育与人才培养之外。
这是因为,教育公平也许是一个目前中国阶层流动的最后一个机会,如果把这个机会之门也关闭或是大大的缩小,本来就已经十分分裂与僵化的社会结构将变成更加脆弱与不稳定。
王尔德有句名言:“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我们中有些人仰望星空。”一个为生存挣扎的穷人是生活在阴沟里,一个为财富忙碌的富人也是生活在阴沟里。不论穷人富人,总有一些人的灵魂觉醒了,看到了头顶上的星空。仰望星空的人越多,人类就越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