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文
图小袁
智能自行车的生死存亡战
如同早先的“超级电视”和“超级汽车”一样,乐视再次以挑战者的姿态发布了“超级自行车”。万物互联的潮流推动和用户的娱乐、健康、社交深度O2O的客观要求,让智能自行车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然而,智能自行车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2015年4月,乐视体育就宣布与飞鸽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发制作超级自行车。这款被命名为“鵟buzzard”的超级自行车是乐视体育的首款智能硬件产品,也是其构建“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生态布局的关键一环。8月,超级自行车一经推出便引起抢购热潮,1秒卖光首批100台现货,预约用户的抢购成功率仅为1/4 900。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自行车是最为廉价、最为简单的城镇代步工具。尽管近年骑行盛行,价格步入万元大关的自行车已不算稀奇,但自行车与“智能”始终绝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乐视这种互联网企业也跨界玩起了自行车?
在乐视体育智能硬件副总裁李大龙看来,国内自行车市场的年增量7 000万,存量超过一个多亿,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享受骑车的过程,这个巨大的市场也给了乐视体育去做超级自行车的原始动力—让用户真正的喜欢上骑行的乐趣。不过,自行车行业在近百年来已经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变化,同质化严重的同时。李大龙期望乐视的超级自行车是一次“破坏式创新”,甚至要“与传统自行车开战”。
要与传统自行车开战的并不只有乐视一家,从2014年开始,百度和小米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就相继加入自行车大军,Begin One、BiCi、Cookee、700Bike、LIVALL和斑马自行车等众多创业公司也成了这场“造车运动”的弄潮儿,一时间互联网公司要“颠覆传统自行车”的举动让人有些血脉喷张。在乐视超级自行车发布的前一个月,由久邦数码创始人张向东联合创立的700Bike便一口气发布了旗下4款城市自行车。
智能自行车之所以受到众多企业垂青,与国内市场潜力和互联网生态发展有关。首先,国内的自行车数量非常庞大,目前中国有接近5亿辆自行车,位列全球第一,所以作为一个切入点还是非常不错的。其次,通过手机、手环等设备与智能自行车形成智能生态闭环。在节能环保的大环境下,智能自行车这个概念瞬间引发大众的求知欲。它的中心词是自行车,完全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加之智能化的标签,很多人对此寄予厚望,期望它带来更多的舒适和便捷。
请给智能自行车一点时间和机会,随着该行业的定位准确化,拥有核心的技术并构建数据模型,准确把握用户刚需并构建智行车后续的服务,有望成为下一片蓝海。
智能自行车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许多互联网企业都想分得一块。然而,智能自行车虽然受到大把用户的关注,却几乎被业内媒体及骑行爱好者一致唱衰,认为“智能自行车死在襁褓”,认定投资智能自行车的厂商走上了生死存亡的“不归路”。反对者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智能自行车的出货量严重不足,有的厂家只出货了几百辆;目前的智能自行车只是跟风之作,并不符合骑行用户的真正需求;无法形成一致的好口碑,专业调校等线下服务不便开展。
乐视超级自行车官方数据称,8月12日10点,新车登陆乐视商城开放预约,一小时内预约数即破4万;8月19日10点,首轮预约结束,累计预约数高达490 613辆,创造了车类预约新纪录。乐视超级自行车的数据便足以反驳出货量不足的质疑,用户的需求是切实存在的。
关于智能自行车到底是跟风还是发烧的问题,可谓见仁见智。700Bike联合创始人张向东表示:“现在的自行车从产品创新上来说,切入点太多。大部分用户就是以防盗为第一需求,这是需要联网的;稍微高一点级别的用户,也就是骑车通勤,顺便活动筋骨,周末去公园锻炼的类型,联网功能里,也就用用记录下里程轨迹。更高级别的用户,也就是踏频、心率和骑车教练之类,离大众需求,甚至我这样的发烧爱好者,都太远了,而且日常并不需要。”智能自行车虽然专业性欠缺,但它是很新鲜的东西,是一种尝试,现在还处于发展初期,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
智能自行车尚属于新生事物,处在起步阶段,被公众广泛接受并形成一致口碑需要时间。从目前在售的智能自行车的线上评价来看,用户对工艺质量、性能体验和服务品质尚属满意。尽管现阶段智能自行车的线下服务确实有所欠缺,但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反观其线上服务,也已普遍得到用户的认可,为进一步推动智能自行车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看,虽然反对者的质疑有失偏颇,但智能自行车确实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往严重了说,倘若智能自行车不能尽快改变“在传统单车上加载了一两件电子设备”的幼稚做法,就很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最终不知不觉淡出人们视线。毕竟,目前大多数所谓的智能自行车都不具备颠覆性的革命创新。世界顶级品牌COLNAGO和MARMOT仅需简单加装一些电子附件即成为更加高大上的智能单车,因为他们才是具有真正技术实力的佼佼者,一旦那些行业实力派开始发力起来,大众很可能会倒向他们,从而放弃那些所谓的新品牌智能自行车。
小编观点
自行车市场的爆发难度大,最大原因是一方面难以精准把握骑行者诉求,另一方面大众的代步场景难形成。智能自行车能否成功,其实不是智能不智能,而是能不能在市场上找到一个细分领域去占领市场,对用户来说,首先需要的是好自行车,而非智能自行车。不管是传统自行车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都需要转变思路,让智能自行车更贴近用户,贴近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尽管概念是个好东西,但如果只有概念而没有实际服务,甚至只是透支概念,那对智能自行车业是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