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仲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 100710)
舞台美术
中西方美学观对舞台灯光的影响
冯德仲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 100710)
以中西方绘画、观演建筑为例,阐述中西方美学观对舞台灯光的影响,分析中国戏曲舞台灯光吸收融合中西方美学观并形成中国特色的过程。
美学观;舞台灯光;剧场建筑;绘画;视觉美术;光影造型
演出艺术是运用语言和造型等手段进行表演、表达主题的视听艺术。其中,舞台美术是从属于表演,综合布景装置、灯光、服装、化装、道具等专业设计的整体造型艺术;它为演出呈现创造特定环境和时空气氛,追求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享受。
在不同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影响下,不同地域和时代的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表演等艺术形式孕育了民族特定的造型艺术审美和鉴赏准则,承传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及美学价值取向。舞台灯光的发展受到绘画、建筑等艺术的美学观的影响。本文重点论述中西方绘画、建筑美学观对舞台灯光的影响。
舞台灯光是舞台美术造型范畴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从属于戏剧艺术的二度创作,通常不可独立存在于演出之中。没有光就看不到形象和色彩,因此,光被称为是演出艺术的灵魂。其主要作用包括:照明演出,呈现演员的表演和舞台场景的可视效果;引导视线,通过控制灯光的明暗、色彩、区域等视效变化引起观众注意;塑造角色,以光的强弱和色彩冷暖描画舞台所需要的可视形象及细节;创作环境,呈现演出所需的场景空间;渲染气氛,显示主题所需的灯光效果氛围;转换时空,形成戏剧舞台节奏;烘托主题,有助于揭示与戏剧内涵相连的舞台灯光视觉语汇概念等几方面。
在戏剧舞台美术造型艺术的观演关系之中,灯光设计师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积累,汲取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精髓,以美学意识作为基础,运用照明灯具及灯光控制设备表现三维的舞台形象,解决戏剧内容与表现形式间的关系,处理好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关系,配合演员表演,追求尽可能完美的画面效果。
2.1 自然光照明与露天剧场
演出艺术的照明最初来源于自然光。从现存的古代历史遗迹可见,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西方哲学、古典美学理念的发展,促进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绘画、雕刻、建筑以及音乐、诗歌等舞台表演艺术的繁荣,并建造了众多利用自然光进行户外演出的观演建筑,例如露天剧场、竞技场(见图1)等形式的建筑。判断观演关系,可以通过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及复杂的功能结构,断定利用自然光一天时间内的照射变化,伴随剧情发展的演出方式。但由于日光照明与自然条件下的观演空间受气候、季节、气温、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使演出时常无法按剧情规定的时间呈现预期的效果。例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它指的是演出时间的长度应为日出到日落,就是出于露天剧场客观条件限制。世纪更替,户外观演活动以自然光照明持续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2.2 观演建筑形式的变迁
在观演建筑形式的变迁中,古希腊、古罗马露天剧场的建筑形式从圆形、半圆形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镜框式舞台的多种样式的剧场,逐渐形成观演空间的演变。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歌剧征服了欧洲,设计师开始在欧洲建造了大量的室内镜框式舞台剧场,完成了古代剧场向现代剧场的跨越。例如:罗马竞技场以及之后的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778年启用)、巴黎歌剧院(1861年设计)等。在此期间,观演建筑也不止局限于镜框式舞台,英国莎士比亚时期建造的玫瑰剧场(1587年启用)、环球剧场(1599年建造)等剧场皆为半露天的伸出式舞台剧场,观众可以从舞台的三面观看演出,迎合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观演需求。此后,舞台灯光逐渐从户外日光转变为室内照明,从室内剧场大吊灯的泛光照明,到舞台照明光位的确立完善,演出灯光设备经历了从油灯、蜡烛、石灰灯、煤气灯、白炽灯等,直到当今被广泛使用的卤钨灯、气体放电灯、LED灯以及数字化照明灯具和视频影像灯具设备等。随着舞台照明灯具的长时期演变,演出灯光也由起初的白光照明逐渐变为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艺术语汇,灯光成为辅助戏剧表演的重要手段。演出艺术在光影造型方面形成风格各异、具有多样性造型理念的美学特征,在剧场建筑以及雕塑、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中,体现出不同文化发展以及美学观影响所形成的造型特征。
图1 罗马竞技场的三层观众席可容纳约9万人
中国早期的观演建筑多为土木砖石结构,有记载的宫廷演剧活动被认为始于秦代,直到宋代的宫廷演剧都是在皇宫举行,表演场所通常是宫殿前的庭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受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具有东方特色的观演建筑形式,各地建造了多种样式的戏楼,既有气势磅礴的皇家宫廷戏楼,又有民间戏楼,及之后形成的商业会馆等,如畅音阁大戏楼、漱芳斋大戏楼、湖广会馆戏楼等,都具有东方传统演出艺术特色和剧场建筑美学的典型特征,兼有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清末,西方剧场的建筑模式开始影响中国,逐渐出现了中西合璧风格的剧场观演空间。1949年后,汲取西式剧场的建设在中国不断涌现。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大剧院的建造,带动了中国各地许多新建剧场的建设,受中西方艺术美学的影响,中国戏剧演出空间的建筑样式展现出民族文化特色,并逐渐形成了相应的剧场建筑风格。
再次,培养阿姨的阳光心态,一些阿姨因为一些小事就和雇主闹很大矛盾,这往往是因为她们分析问题时候过于偏激,心理负面想法太多,对阿姨要多培训她们积极阳光的心态,让阿姨的心里多一些阳光和正面的想法,而不是碰到什么事情都往不好的方面联想,不要动不动就辞职不干,可以多和阿姨分享一些实际案例,让阿姨能够和雇主换位思考,对雇主的一些言行更加理解和包容。
一般认为,西方古典绘画艺术的主要审美特点是严谨写实,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则是以写意的方式呈现。这种区别与中西方美学观和思维差异相关。中国的哲学思想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化推理演绎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对立。相对而言,西方艺术重视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并多以真实的手法来表现,中国传统艺术以含蓄主观的手法来寓意。因此,不同美学观影响之下的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表现方法和观察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3.1 西方绘画的光影特点
西方绘画艺术的美学思想发展下,形成了初期的造型美学观念。美的概念与和谐、节奏、对称等客观形式紧密联系,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根基。从庞贝古城遗址中所发现的壁画(见图2)可以看到,公元前600年的绘画已经对自然光所形成的照明特点和立体效果进行了尽可能真实的描绘和呈现。古典美学思想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应该说这种追求持续影响了整个西方的写实绘画,也是造型艺术中重要的理念,并为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方古典绘画注重事物的存在,其精美之处在于对光影形态的如实表达,强调光对造型的影响,以及对真实事物的客观再现,用严谨的态度审视结构比例、空间透视、明暗体积、色调色彩,以及追求客观写真的观察和表现。因此,西洋绘画艺术的精髓是从主观意识与客观观察两方面追求艺术表现的真实。
在欧洲中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艺术活动受到宗教的压制。文艺复兴的美学理念是真实地再现客观自然并思考和研究生活中所看到的一切,许多源于现实生活主题的创作诞生,新古典主义的美学精神孕育而出。其绘画特点体现为:在画面构思和构图方面严格确定主体形象、细节、背景,包括具体的尺度、比例、体积、空间等因素;注重以绘画的色彩、明暗、反差、质感、节奏、构图等方面的关系,表现光影及主光源照射的方向感、时间感,并确定主光、辅助光、背景光、环境光等效果,将画面中需要表现的细节合理呈现,达到追求真实效果及认同非对称美的存在。西方画家是将自然生活中所见到的日光给予物质的照明现象转换为视觉印象,并以自身的判断加以提炼和加工,形成在二维空间上呈现的三维立体效果画面,这种美学观实际上是艺术家对生活情节的再创造。特别是在照相术发明之前,艺术家就已经具备将自然空间中的人物或景物进行真实描绘的能力,把生活中可视的光影效果、空间透视、色彩对比等规律展现于作品中,以高于一般大众认知的视角来表达,画面配合主题内容描述,将以上所涉及的写实观念和绘画技巧、技法在作品创作中结合起来表现出不可思议的逼真造型效果。
例如,带金盔的男子——《扮作保罗的自画像》(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充分利用光的造型语汇,赋予了画面表现黑暗和狭窄场面的主题(见图3)。莫奈的《鲁昂大教堂》、《国会大厦》(见图4)、《草垛》等画,是以相同场景表现在不同时间和气候条件下的特定景色。光线改变了画面主体和天空背景色彩,通过画家记录的色调变化,显现出时间、空间、坏境、色彩乃至空气的表现特征。
西方古典美学精神的影响,使绘画艺术作品在长时期的积累发展过程中,造就了大量不同流派的西方绘画艺术,形成了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当代造型艺术发展的坚实理论根基和视觉艺术宝库。
图2 庞贝古城遗址壁画
图3 伦勃朗《扮作保罗的自画像》
图4 莫奈《国会大厦》
3.2 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
中国绘画的特点之一是着重描写轮廓和用色的平面化效果,不依赖于光影效果来表现物体的比例、体积、结构、质量等特征,并给观者留有充分发挥自身想象的空间。另外,散点透视的特征是使观者的视点分散在画面的不同视域,并以留白的方法扩大想象空间,如同将全景式的主观视角,以虚拟手段展现在平面的画卷上。例如中国名画《清明上河图》即是例证。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美学理念或许还受到中国地理特定环境及气候所带来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江南水乡气候湿润多雨多雾的环境特点,充满云雾天空呈现出滤光片般的漫反射柔光效果,使照射在物象上的日光、天光、地面反射光等环境光形成半透明或小光比的均匀照明效果,自然呈现出平光、剪影、半剪影效果,是舞台上运用烟雾及纱幕的场景,使渲染效果达到真实可信的画面气氛的依据。这种现象使得中国画家对物象的观察和表现注重轮廓形态,并以墨色表现物质的结构形体,以色彩平涂削弱形体的光影状态。从元代永乐宫壁画描绘的众生之像(见图5)可见,以形似和神似表现典型人物的精神气质,用勾线的方法对人物外貌和神态进行描绘,刻画出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这种造型意识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其表现手法也在戏曲舞台上得到相应的借鉴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戏曲艺术表现的用光方式。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绘画的美学思想传入并开始影响中国绘画。中西美学观的交融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影响,使得中国绘画开始注重形与状,光线与体积的观察及表现方式。例如,从齐白石、徐悲鸿等近现代中国传统画家的大量作品中,可以欣赏到艺术作品中对光影、明暗、色彩、剪影、半剪影等介乎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效果的巧妙表现。与此相关,在中国近代及当代的戏曲、戏剧舞台上,戏曲舞台灯光设计理念与传统绘画艺术美学体系一脉相传,戏曲舞台灯光艺术逐渐与中西美学观融汇贯通,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艺术的美学理念。
3.3 传统戏曲演出的舞台灯光
中国的戏曲舞台灯光,在传统美学基础上,借鉴了中西方绘画作品中美学理念及表现光影的方法,其设计风格由早期的“平光照明”转变为中西结合的造型表现风格。
3.3.1 传统的均匀照明布光风格
传统戏曲在长时期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舞台造型模式,受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以“意象”或“意境”为基本范畴的美学观影响。舞台灯光被涵盖在戏曲艺术审美的表现风格体系内,其表现手法是以均匀布光照明贯穿在所有的造型细节之中,在立体空间中呈现平面造型效果,形成无光影的清晰透彻的“平光”照明画面。这种与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留白”、“反衬”等概念近似的表现方法,配合演员的表演,有效地突出了舞台人物造型,造成其亮度与背景的相应反差,展现给观众完美的舞台视觉画面。
这种“平光”照明体系不是对自然光效果的简单模仿,而是以主观意图为前提的设计,强调平面效果的展现,忽略光影对物体所形成的立体状态,而设计出细腻考究的以多方向、多角度布光为特点的白光照明。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造型艺术精华。
图5 元代永乐宫壁画
戏曲演出通常以程式化的舞台行动表现假定的情境,其中蕴含特定美学造型意图的传统服装纹样和化装造型,同样是根据人物的身份和角色性格而设定。因此,运用白光的均匀照明是以呈现戏曲演出的整体和细节效果为目的而进行的设计,注重强调表演区小光比垂直照度,以及全方位布光,选择与剧情适宜的色温光源,采用西方戏剧舞台灯光的造型语汇使灯光照明更具有丰富的内涵。使演员表演及布景、服装、化装、道具乃至整体色调,统一在戏剧舞台灯光的照明之下,为观众塑造了既一目了然又引人注目的观赏效果。在三维的立体的空间中,把平面化的形象附着在戏曲人物的形体之上,形成类似中国传统绘画中固有色彩平涂般的戏曲照明效果。通常,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均匀的多方位布光可以减小造型光反差,高亮度照明刻画细节同时也对应服装、化装的色彩进行气氛渲染,并注重以脚光泛光灯的功能,补充基本照明,有意识地消除或减弱阴影,而不是简单化的白光照明。例如,京剧《三岔口》这折戏中,为了表现深夜,刘利华与任堂慧因误会发生的搏斗,灯光配合武打表演,以“计白当黑”的均匀照明呈现方式表现了漆黑一片的环境中的打斗场面,黑暗效果反转如同白昼,使观众有如沉浸在夜视状态下欣赏舞台上“无光环境的”精湛的表演艺术。
3.3.2 戏曲艺术对中西方美学观的吸收和借鉴
随着中西方造型艺术美学观的相互影响,舞台灯光艺术创作创新意识随之进步。新媒体艺术理念、新型光源灯具设备、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丰富了演出视觉艺术创造手法和表现形式。
著名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受到西方戏剧美学意识的影响,把光影艺术带入传统京剧的演出,在《嫦娥奔月》中首先将追光灯应用在传统戏曲舞台上,以突出和强调主要人物的表演。这一创举提升了京剧舞台照明呈现效果的品质,在美学观念的引导下丰富了京剧艺术的照明表现手段。
现代京剧样板戏的造型,借鉴了话剧灯光的表现手法,也将西方戏剧美学造型的方式应用于戏曲艺术,强调空间感、追求自然幻觉环境以及具有立体感的人物塑形照明等新的手法。它在表现自然场景和人物角色时,不是简单用灯光照亮舞台,而是把生活中光环境的组成加以判断分析,把现实生活中色温和强度变化的日光、不同环境的反射光、各种灯火的效果光等场面,通过与主题相契合的照明设计,强调富有寓意内涵的人物和环境的造型,使舞台视觉效果融合中西方美学因素向艺术创作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的观演建筑、绘画美术观念,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融合共通,使得中西方舞台演出艺术的呈现方式各具特色,使舞台灯光造型艺术呈现多元化趋势。不论是真实再现客观事物,还是用抽象夸张或简约的方法体现创作,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遗产中所蕴藏的美学思想,对当今乃至将来的舞台演出和影视艺术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使绚丽多彩的演出灯光艺术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内涵与形式的统一。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2] 曾祖荫. 中国古典美学[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 王朝闻. 美学概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M]. 艺术与视知觉.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编辑 张 翔 张冠华)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on Stage Lighting
FENG De-zhong
(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Beijing 100710,China)
Taken the exampl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 art and building, the paper introduced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on stage lighting, analyzed how did Chinese opera absorb and form its own feature.
aesthetics; stage lighting; theatrical building; painting; visual art; lighting modeling
10.3969/j.issn.1674-8239.2015.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