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生

2015-07-18 12:08:07本刊编辑部
读者欣赏 2015年3期
关键词:叔本华罗素哲学家

方希·专栏

谈人生

方希,作家,图书出版者,居北京。

请允许我做个乐观的预测,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在贬值,比如货币,比如年纪和阅历;很多东西已经失去当年的风光地位,比如文学,比如艺术。但唯有一样东西,门槛越来越低,而市场越来越大——谈人生。

人其实有谈人生的本能,也喜欢听别人谈人生。物理学家聊天体物理、量子力学,普通人插不进嘴,古代史专家谈中国文明中萨满文化的影响,数学家也不见得有兴趣且能听懂。唯独当一个人开始谈人生的时候,全场都找到了共鸣——包括发现了否定对方的论据,不管如何,你必须承认这是一场参与感极强的口头游历。

哲学家们自然是谈人生的,比如我热爱的罗素。我简直怀疑还有多少人生的犄角旮旯对罗素来说是个空白,他以全面扫射的姿态,能谈的都谈到了。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养成了比“有困难找警察”更严重的依赖,有问题找罗素。他谈竞争,谈厌烦与兴奋,疲劳、嫉妒、舆论恐惧症、热情、爱、家庭、工作、性知识的禁忌、娼妓制度对婚姻的贡献都是他谈论的话题……他花了一些篇幅谈教育,他对品格教育显然花了很大的力气,而智力教育论及不多,连走读学校和寄宿学校的优劣都做了充分比较。

叔本华谈人生则谈出新高度,甚至影响了他的哲学的传布。如同我们头脑中孤独的哲学家应有的那么硬气,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世界》和《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出版之后,并未获得什么影响力。1850年,叔本华的最后一部作品《附录和补遗》完成,这部作品的前14章是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哲学观点从更细部做的补充阐释,而15章之后的内容则几乎开始全面地谈人生,关于健康、财富、孤独、荣誉、养生、女人、读书、自杀……这本书勉强印了750册,叔本华本人并未得到稿酬。幸运的是,它被英国评论家奥森福德注意到,他发表了对这本著作的评论文章,而叔本华的朋友林纳把它翻译成德文刊登在德国的报纸上。经历这一番辗转,叔本华突然在晚年迎来声誉的春天。

即使在今天,如果你看到“‘不爱也不恨’包含了全部世俗智慧的一半:‘不要说话也不要相信’则包含了另一半的人生智慧”,你大概会怀疑这来自某位仁波切对世人的嘱托,其实它来自叔本华。他对人还有很多琐细的叮咛,显示出哲学家和巫师合体的风范。比如,不要在表情或言辞上表现出愤怒和憎恨,而要通过行动把它们表现出来,精力不要浪费在没有意义和危险的事上,冷血的动物才是唯一有毒的动物。

如果说哲学家谈人生不过是副业,文学家谈人生就得是本行了。20世纪的报刊,喂大了许多人生饥渴的肠胃。林语堂用优雅的英文谈人生,梁实秋《雅舍小品》的目录就是人生内容的某种个性分类。好吧,我们似乎还忘了钱锺书,他谈起人生来也是一把顾盼生姿、左右逢源的好手。

我似乎花了太多的时间来讲述这些需要学养和才华喂养的“谈人生”,事实上,谈人生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的消遣,它最大的特点是,你未必需要是个在实践上优于他人的人,在谈人生的过程中,就可以表现得无比清明智慧,仿佛看穿了一切。微信的传布,又会让一些谈人生的文章获得纸媒时代从未有过的强烈的呼应。人生,成为人人可谈的主题。就拿谈人生中最受关注的主题“男女关系”而言,我所听过的最有讽刺精神的故事是,一个男人失恋了,为了排解失恋的悲伤,他去电台开设情感热线,通过指点他人情感困局的方式,获得超凡入圣的解脱。

一种品质优良的人生谈法,应该是听的时候起伏跌宕,听完后颇感余音绕梁,若有所悟,虽然此后在具体的人生中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影响,依旧茫然不知所得,但能为下一次听别人谈人生留出了巨大的空间。

世界上有两种人生,一种用来过的,一种用来谈的。有的人专司给人谈人生,回首往事,他会发现,自己过了非常丰富的人生,虽然矛盾重重,困厄处处,但是充满言辞的装饰、无力的雅致。

猜你喜欢
叔本华罗素哲学家
罗素悖论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检察风云(2019年24期)2019-01-10 06:58:33
罗素悖论的成因
智富时代(2018年7期)2018-09-03 03:47:26
哲学家的幽默与智慧
学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叔本华与黑格尔的情理之争及现代启示
《与哲学家的一天》(组诗)
长江丛刊(2016年19期)2016-11-26 14:24:31
伟大的作品
罗素的亲知理论解析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2:53
“毒舌男”叔本华
意林(2015年24期)2015-10-21 10:20:30
“非常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