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索

2015-07-17 21:41刘世鹏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比赛活动

刘世鹏

[摘要]深入了解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本文拟通过以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切入点,对现阶段围绕学生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分析与反思,探究现阶段存在的不足,进而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1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孕育于大学的文化之中,以大学的文化内涵为养料,以媒介的形式将大学的文化予以展现,并通过这种发散将文化的内涵充实丰富。通过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分析把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指向。

一、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大学现代化办学的背景下,校园文化的建设稳步发展,取得了大量的成绩。学校的投入不断增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寻找提升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教书育人的水平不断提升。

在物质层面上,围绕自身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建设,整个物质环境的协调性,统一性,持久性日趋完善。高效,现代化的设备为师生们提供了便利,并为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有效的平台。

在精神层面上,将大学精神的建设作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并通过构建这种精神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以此力量形成大学自有的受师生深层次认同的凝聚力。通过校风,学风,教风的建设,以校训,校歌等文化标示为传承纽带,规范约束师生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制度层面上,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日臻完善,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将教育与服务并重,管理与引导齐行,与时俱进,不断地填补整个体系上的漏洞,使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成为了一种常态。

在行为层面上,各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彩健康地开展。文娱活动,体育竞赛,辩论演讲等传统的文化活动持续受到热捧,学术性,实践性的活动逐渐走强,整体的文化水平和层次均得到了发展。越来越多地涌现出的个性鲜明的学生团体也促进了整个文化的多样性。

二、目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隐忧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展现和实现校园文化的职责。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的关系,好比大脑与思想的关系,是一种技术和媒介的关系。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那么无可避免就有着先天存在的内在偏向:到底要派何种用处?例如,组织一个英语演讲比赛,就是要优先展现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口语水平,在一开始赛制设立考虑时,就不会把专业知识的考量放在优先位。也就是说,英语演讲比赛就是为这个目的而设立的。每一个活动都有着自己的指向,可是下面千条线,上面能否可以归位到一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种令人欣慰的局面。可是,也需要注意的是,盲目的多样性会冲淡真正的核心内涵,甚至陷入一如柯勒律治曾有著名的诗句“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现阶段的校园环境中,拥有着宽松的发展土壤和日趋健全的物质保障,直接导致的现状就是受众在心理的两极化诉求:太多选择和无法选择。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与选择参与纷繁的校园活文化动?作为管理者如何去判断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学生无可避免的处在一个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新时期的学生又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的压力,很显然越发“主动”地参与到锻炼中可以使得他们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渐悟”当然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但一个成熟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也应当为他们在一开始提供一个良好的引导与范本,避免不必要的弯路。“通过共鸣,某种特定语境中的某个特定说法获得了普遍的意义。”一种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包括鼓励运用某种理解力方式,偏重某些有关智力和智慧的定义以及创造一种讲述事实的形式。现行的学生活动运作模式一旦被认可为范例,那么它所富含的价值倾向和引导作用会在更为广度的意义上对学生的思维和判断产生影响。学生接受其接触和认同的范例,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校园活动本身并不是问题的根结所在,但寄希望于所有的问题都能借此来解决,则值得商榷。

除了在数量上产生的冲击,在技术实施的层面,活动本身的特性也容易对文化的构建起到消解和歧义。必须警惕“赫胥黎”式的文化枯萎困境,文化成为了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声光电技术的发展为人提供了更广泛的展示途径,彰显了个体的意识,却也将关注点从本源性的提炼替换为技术层面的关注。文体类的活动自然不必多做赘述,它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也需用以技术的方法强化这种刺激。学术类活动,也很容易发现在“舞台表现”这个环节占着非常重大的比例。以笔者所在学院的专业比赛为例,在启动仪式环节,有往年队伍分享“比赛经验”,复赛环节,以读书报告展示的方式,在舞台上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活灵活现的展现他们对经济学经典著作的理解阐释。决赛的时候,队伍双方又在台上限时对对方进行专业考问,紧张激烈。作为组织者,激烈的赛况能够更好地吸引眼球,作为参与者,更加关注自己的技巧,作为观看者,很享受这种富有张力的表现。所有的人都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甚至似乎把这些就当做了学术的全部内容。通过对本年度111支参赛队伍随机抽取的150人的问卷调查,似乎可以佐证到一些忧虑:

1.请问您参加比赛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 )单选

A.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35.38%

B.积累比赛经验,丰富阅历

41.54%

C.出于对经济学的兴趣并想深入了解

13.85%

D.提升自己的论文写作及口头表达等能力7.69%

E.其他

1.54% 2.您认为比赛环节存在哪些不足?( )可多选

A.选手交流平台较少

38.46%

B.论文字数要求严格

32.31%

C.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时间不足

17.69%

D.没有提供论文排版范例,导致对排版要求理解困难

41.54%

E.优秀论文缺少深入指导及发表的机会 46.92%

F.其他

5.38%

通过问题1,选手对于比赛的兴趣似乎已经开始超越对知识习得本身,问题2则从旁印证了一个已经深受认可的专业类比赛,实际上在真正引导学生参与学术活动上尚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组织者实际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增加比赛的观赏性上。

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论断:“媒介即信息。”交流的形式会直接与文化的质量产生联系。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为了达到预定的效果,需要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做比较来揭示该事物的实质。一旦文化符号被错误的定义,这种暗示会直接影响到行为的方向。所以,活动本身具有娱乐性本身并没有什么谬误,但如果给他强加很高的预期和使命,将其视为重要的文化交流载体,那么就值得警惕了。

最后,信息的重要性在于可能促成某种行动。通常意义上,人们得到的信息应当多于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但现阶段信息的膨胀爆发使得人在正常生活和行动中的迷茫。这些源源不断的信息与他们的受众之间很少或基本没有任何关系。这些信息没有可以依赖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周遭充斥着海量的信息,实际上却是没有实际价值。例如某些活动,对于专业水平或学术提升等方面并无多大价值,但当同学走过学校的宣传栏,仍会不经意地停留在五光十色、斑斓多姿的宣传画报上,或不经意地驻足围观正巧赶上的颁奖仪式,因而得知了某队伍获得了第一名,增加了日后的一点谈资。但此类活动的意义仅止于此。这种状况改变了以往“获得信息——采取行动”的模式。没有意义的语境,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通过创造一种可以被称为“假消息”的方式改变了信息获得的意义。通过使人产生误解的那些没有关联,支离破碎,流于表面的信息,使人错觉的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事实。也就是学生口中的天天很忙,没有时间,最后却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状态。

三、对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展望

现阶段,学生如果关注地对校园文化活动批评意见,是因为现阶段的学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依赖这一载体。值得提出的是,无论是师兄师姐,还是师弟师妹,他们都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忠实参与者,他们的思想主张,校园生活,文化认同均会深深地根植于这一媒介上。校园文化是特有的维系校园内认同的精神力量,校园文化活动则培养并形成了认同校园文化的环境。

约翰·杜威曾经说过,课程的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他在《经验和教育》中写道:“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德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程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人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学习的方法。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构建校园文化时,需要向学生明确的是,大学的精神内核要求他们去做什么,而不是活动的规则要求他们做什么。修德问学和舞台秀产生的效果自然是不会相同的。学生除了要学会对各类活动的取舍辨别之外,对活动本身也要形成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到底是为了潜心研读一本著作,还是为了下周比赛的急就章。本文提出的三种倾向,实际上是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的不得已状态。各类的教育理念中,从柏拉图到杜威,确实都有提到说人在学习自己感兴趣,认同的东西时掌握的最好,理性只有在情感的肥沃土壤里才能得到最好的培养。但是,教育始终并终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会有多种的约束介入。学习必须付出各种代价,挥洒汗水。所以,问题其实不在于搞什么活动,而在于我们搞活动本身。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需要解决这种担忧。对于教育者,我们能够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疏远某类的信息形式,回归到教育的本源之处。

参考文献:

[1]尼克·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威,高校院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比赛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最疯狂的比赛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