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爱武
【摘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表达,它是一种不断生成和发展的鲜活的隐性课程资源。在后现代主义教育语境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得以重构。师生角色的重构呼唤教师课堂言语表达行为的重构:教师的课堂言语表达因真实而充满智慧,因尊重而传递正能量,因思想而富有个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角色重构 课堂言语行为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54-02
课堂是教师通过言语行为向学生传授知识,跟学生沟通情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场所,无论是“授之以鱼”“授之以渔”,还是“师生互动生成”都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表达才能得到传播。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表达,它是一种不断生成和发展的鲜活的隐性课程资源。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得以重构。“后现代教师观”虽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罗蒂的《哲学和自然之镜》、大卫·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以及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等著作中对“后现代教师观”均有所论述。总的来说,后现代教师观体现了对现代教师观的批判、解构和重建,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认为,教师不再是“不可怀疑”的社会代言人,不再是“不能替代”的知识传递者,不再是学生“天然”的规训者,教师最多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社会价值、知识权威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挑战。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推崇创造,教师不但要使自己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知识分子,而且要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维的未来公民。
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不再是话语霸权者、知识权威者、权利独裁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如果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 “唱戏者”,那么教师就是“搭台者”。教师必须树立独立人格,不迷信教材和权威,对课程和教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自己成为崭新的内涵型、魅力型权威。
师生角色的重构呼唤教师课堂言语表达行为的重构。教师“绝对权威地位”的消解,需要教师言语表达更加具有智慧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需要教师调整言语行为,传递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正能量;教师要善于运用个性化的、富有质疑精神的教学话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使学生在对课程知识的质疑和批判的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一、让教师的课堂言语表达因真实而充满智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着极大的教学话语权力和绝对的师道尊严。教师根据课前预设的教学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讲授或师生互动。教师的课堂言语表达基本上是教学设计中预设好的,包括导入、提问、引导、答案,等等。教师就像背台词的演员一样进行表演,教学活动体现出表演性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则强调,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和学生通过平等的对话、交流推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的表演,而是一个学习的真实情境。在这个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教师针对课堂情境,运用教学智慧,积极敏捷、准确得体地引导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多元对话。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情境具有旁逸斜出、出人意表的特点,面对这种非预设的课堂情境,教师就必须拥有智慧性表达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智慧性的教学表达动态生成于课堂对话之中。教师评价和追问集中体现教师言语表达的教学智慧,体现出教师思维的灵敏度和表达的智慧。著名小学语文教师贾志敏老师在“全国首届文本细读暨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在执教《掌声》时,请一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中有一句话该生读了两遍(可能是因为不熟悉课文,也可能是因为紧张),学生红着脸站在那儿,不知所措。贾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学生的头说:“他读两遍,是因为刚才有人注意力不集中。来,为他读两遍鼓掌。”贾老师睿智的言语表达不仅为这位学生解了围,而且细心维护了孩子生命的尊严。
二、让教师的课堂言语表达因尊重而传递正能量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独立的个体。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思想”,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完人”和“潜矿”来看待,绝对不能忽视学生生命主体的存在。
教师绝对不能使用不尊重学生人格和尊严的话语,否则就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在这一方面,初高中教师较之小学教师更为注意。笔者在小学听课中时,经常会听到老师使用严厉的指令性话语,甚至是侮辱学生人格的话语。这样的言语表达给学生传递的是一种负能量,是一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杀伤力的负能量。小学低段学生自我意识较弱,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教师经常会下达“严厉”的指令,但在用语上必须做到“严而不厉”,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使用这样的话语“老师喜欢坐得端正的孩子,看谁先坐端正”,“老师喜欢安静听讲的孩子”。其实,这些话语给孩子们暗示的是这样的价值取向:在老师眼里好孩子就是安静而守规矩,每个孩子要迎合和认同老师的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实际上就是在培养“顺民”,在这样的课堂生态背景下,学生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而是在不断学习“顺从”的未来“顺民”。这样的话语怎么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未来公民?
教师要积极创设与文本内容、学生心理特征相吻合的教学话语环境,用真实的言语表达与学生进行对话,呼唤着学生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人格的尊重,使学生体会到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
三、让教师的课堂言语表达因思想而富有个性
现代课堂教学制度强调班级组织管理秩序,强求统一教学计划、同一教学环境,要求批量生产出统一化的“学生”。于是,课堂上弥漫着一种统一化和同质化的“雾霾”,同样的课程内容、同样的作业、同样的实践活动、同样的评价话语,教师的课堂言语表达也呈现出“同质化”趋向。这种“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迫使全班学生“齐步走”,学生湮没在“统一性”的泥潭之中。这是一种忽视个性、蔑视人性的教育,学生没有了问题意识、没有了思考权力,便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后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的认知差异和智力差异,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教师要依据不同学生需要来设计和使用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使学生得到教师的个性化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这就需要教师成就独立的人格,铸炼教学新思维。教师要“成人”首先要“立己”,做一个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批判的、有良知的当代知识分子。无论是对于人生、社会还是世界,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看法。教师要在精神和思想的“去同质化”基础上,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表达的“去同质化”。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确定适切的教学流程和教学设计,运用极富成长性的教学评价语言和课堂追问能力,灵活处理预设和生成,使课堂的生成富有智慧和深度;最终成就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沈又红.话语真实:走向理性批判门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
[2]聂荣鑫.后现代知识观中的课程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3期
[3]王景英、粱红梅、朱亮.理解与对话:从解释学视角解读教师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
[4]白冰.后现代教师观的现实追问与理论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