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再绘新蓝图

2015-07-16 19:19郑志雄王颖
党员生活 2015年6期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建设

郑志雄+王颖

“带着嘱托和问题而来,一路收获思路和答案,满怀着信心和决心而归。”4月29日下午,在湖北省委党校,即将结束为期1个月学习的枝江市市长文媛表示,“立足枝江、快做规划、立争项目、抢抓落实,眼下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蓝图逐渐清晰。”

“这或许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次党校学习!”临近结业,文媛的这句话道出了参训学员的共同感受。

抢抓机遇谋定而动

约1060公里的湖北长江经济带,历来是湖北发展主轴。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湖北长江流域沿岸县市区而言,是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

机遇难得,挑战艰巨。如何让国家宏观战略与区域发展实际有效对接?如何让总规划在湖北落地?如何更好更快地借机遇谋发展?这些现实问题,都是对执政者视野和能力的一次考验。

谋定而后动,核心在“谋”,关键在“学”。结合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这一中心工作,湖北省委组织部应势而谋,立即启动专题培训,因势促学。今年春节前夕,由省委组织部领导带队,到武汉、宜昌、咸宁等地,实地问需,了解课程设置、培训形式、师资组织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考虑到培训时间短了效果不显著,长了岗位不允许,因此安排为一个月。”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建红介绍说,培训定在4月份,同样源于精心考虑。“相比而言,此时各县(市、区)长已部署完开年工作,且尚未进入防汛抗旱期,有利于集中时间安心学习。”

开班典礼上,李建红从学员中“任命”了支部书记、班长以及纪检、组织委员等班委成员,要求大家发挥学员主体作用,迅速从领导干部向学员转变。省委党校副校长肖卫康与学员“约法三章”:无论公车私车一律不得驻校,无论公款私款一律不得相互吃请,无论市内市外一律住在党校宿舍。此外,每周一公示食堂刷卡进餐记录,晚上不定时电话抽查……

组织管理、党校管理、班委管理、学员小组自我管理相结合,加上一系列规范、严整的学习安排,让大家自进校起就形成了“约束也是一种学习,严格管理也是一种党性锻炼”的思想自觉。

一改“填鸭式”培训形式

“荆江流域河床下降,工农业用水紧张,对水利设施带来影响,请问省厅今后如何规划应对?”公安县县长刘忠诚提问。

“我们正在开展荆南四河水系综合整治,在水资源问题上,计划通过疏浚、清淤等综合措施加以解决。”“针对河水下切、饮用水困难,在资金上会有扶持。”省长江委专家、省水利厅领导作答。

这一问二答,发生在4月28日上午的互动式交流环节。湖北省国土、住建、农业、水利、交通等11个厅局负责人,分两次面对面解答重点难点,解读宏观政策,甚至就部分问题进行“现场办公”。

“去年一汽大众计划来投资几十个亿的项目,但德国人一听这里是‘分洪区,便打起了退堂鼓。三峡建成后,防洪效力大大提升。‘分洪区帽子要不要摘?”武汉东西湖区区长刘子清的提问,引起在座热烈讨论,省水利厅负责同志表示,发展和安全要综合考虑,科学规划,会认真考虑大家的意见和请求。

一改“填鸭式”教学,除了互动讨论,还创新设置了案例剖析、学员课前演讲、双讲教学等丰富的学习形式。在师资配备上,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拿出了“大手笔”,邀请多年研究相关领域的专家。其中包括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吴晓华、国家发改委宏观院运输所副所长汪鸣、武汉大学教授吴传清、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等专家领导。此外,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等的10位厅领导也分别为培训班学员授课。扎实的课程学习,让学员们对长江开放开发推进情况、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理性的研判。

基本理论和党性教育、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考察调研,是此次培训的三大教学单元。其中,考察调研是本次学习的一大亮点。4月15日至21日,培训班学员到上海、江苏、重庆进行现场教学,先后参观考察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两江新区、综合保税区,上海城投、上海自贸区、张江高科,江苏昆山歇马桥村、集善社区、苏州工业园、无锡数字电影产业园、科教产业园、蠡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地建设情况。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带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问题和思考进行考察。借鉴上下游地区经验,可谓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监利县县长黄镇表示,三地经济发展尤其是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之快、效益之好、势头之猛,给大家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思想震撼。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文彤的体会道出了学员的心声:“通过实地考察,看到了差距,明确了方向,增强了我们主动对接、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更重要的是,三地在港口建设、产业聚集、产城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为湖北提供了可学可复制的模板和经验。”

问题导向贯穿始终

“回去要怎么干?这是大家始终思考的问题。”谷城县县长龙小红说,“简而言之,就是因势而谋、借势而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发展成果来检验一个月的学习成果。”

以学员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是此次培训一以贯之的理念。这有效促进了交流互进、思想升华。开班伊始,45名学员被分为5个学习小组,分别认领构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地方政府协作机制、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对策、推进长江经济带城乡统筹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机制以及长江经济带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等5大研究课题。

学员们带着课题思考和学习,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形成调研报告。正如宜昌市夷陵区区长卢斌所言,“对长江经济带这一‘热战略进行‘冷思考,更有利于形成科学决策。”

学员们结合本地实际,深度思考,主动融入,更加明确了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目标和措施——依托黄金水道,创建长江中游航运带;加快建设“四基地一枢纽”,创建沿江地区产业密集带;抓好武汉城市圈、沿江地区港产城融合建设,创建沿江城市连绵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带……先进地区的思想理念,紧扣实际的交流碰撞,让大家文思如泉,视野大开。

“这次培训如同旱地逢甘霖,恰当其时,对我们跨江合作示范区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结合学习所得,我们将努力将其打造成要素涌流的洼地。”浠水县长黄文虎说。去年12月,浠水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总体规划正式获省政府批准。和黄文虎一样,一个月的“特训”,让各位县(市、区)长对承接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更足的底气,对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建立共赢的政府间协作机制

当前,在区域经济加快竞相发展的形势下,无论是省级政府还是地市级、县市级政府协作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中,加强政府间的协作最为关键,可以说是决定能否按照中央要求下好“一盘棋”,取得全局胜利的核心环节。

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目前,区域协调发展合作机制过于松散,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区域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上中下游地区资源、生态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缺乏大区域协调合作平台。我省地市之间、县市区之间也基本是类似的状况,沿线县市级行政区划多,工作分属部门广。仅黄金水道岸线利用就涉及众多管理部门,部门和行业间缺乏统一协调,各职能部门职责不清、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现象比较突出。

流域的系统性、行政区的相互独立性、地方利益的博弈性及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等因素导致协作中困难重重。

发展是合作的目的,发展的程度更是合作的基础。但如何鼓励合作、引导合作,需要考核机制和利益引导机制,更需要从思想深处达成共识,合力推进。

面对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战略机遇,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的模式和经验,从统筹、分工、发展、考核、共识五个方面入手,建立真正有效的地方政府协作机制。

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总理或副总理担任组长,设立和“三峡办”同级别的工作机构或者扩展“三峡办”的职能;建立健全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协商合作机制,协调资源要素,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合作中的重大事项;鼓励建立各类半官方及民间跨地区合作组织;探索打破现有行政体制,探索在更大区域内统一事权。

统一的规划,是分工的基础。要高起点建立健全全流域开发规划体系。同时编制完善湖北省域沿江开发规划。在省政府领导下,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有关单位参与,联合专业机构,对接国务院的指导意见、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和省委省政府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在已有长江沿线发展规划基础上,尽快修订完善《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版),编制《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三五”规划》、沿江现代产业发展、互联互通立体交通等专项规划。

要高度重视地方区域经济自身发展,大力推动其上水平、上规模。一要大胆探索区域合作发展新路径;二要发挥武汉市及流域大城市龙头带头作用;三要建立跨区域的政府投资集团和跨省的多边开发金融机构。

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出台协调长江经济带政府间协作关系的法律法规,建立协作政策保障体系,从体制上消除限制政府间协作的各种壁垒障碍。一是建立促进地方政府协作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构建鼓励协作共赢的财税体制和合作奖惩机制;三是健全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

发展理念的转变是实现长江经济带政府协作的首要条件,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全省上下要统一思想行动,相关职能部门应牵头抓总,广泛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协调推进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同时树立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长江经济带内各地方政府要树立市场竞争观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求共赢的思想,打破部门、地域和利益界限,牢固树立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

(摘自第1课题组撰写的《关于构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地方政府协作机制的探讨》)

提升湖北长江黄金水道功能

国际化经济发展印证,依托大江大河推动沿岸经济发展,进而振兴区域经济,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长江航道建设无疑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

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中游是关键,湖北是重点。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承东启西、接南转北、通江达海,是长江之腰且干线最长。若湖北龙腰不硬不强,长江经济带这条龙就难以真正舞动起来。

当前,长江中游航道不畅,通过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长江航运效率,成为制约长江黄金水道发展的重大问题。荆江河段一直就是长江中下游水深最浅、船舶航行最为困难的河段。同时,三峡大坝拦坝蓄水以来,航道内泥沙大量淤积,水深严重不足,长江形成“两头深,中间浅”的格局。而江汉七级枢纽尚有三级未建,江汉平原水网基本处于分割封闭状态。与此同时,长江运输量的增长与三峡船闸通航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2014年船闸检修期间,三峡坝区上下游河段共有约8800艘船舶、1733万吨货物等待过闸。

湖北是港口大省,但港口布局不够合理,港口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港口现代化程度不高,与公路、铁路、机场没有实现无缝衔接,多式联运体系尚未形成。湖北还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方龙头航运企业, 10万吨以上运力企业只有7家,占比仅1.6%,远远低于重庆、安徽、江苏。

提升湖北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使长江黄金水道“流金淌银”,解决“中梗阻”问题是关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把 “645”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纳入国家“十三五”重大交通项目规划和长江经济带规划纲要,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江黄金水道的“中梗阻”问题。尽早启动长江干流武汉至安庆6米、宜昌至武汉4.5米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江汉平原骨干航道网建设,建成一批三、四级航道。通过航道整治,形成以长江航道为主轴,江汉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为补充,干线畅通、干支直达的长江中游内河航运格局。

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首当其冲。在充分发挥长江三峡船闸及内河航道通航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铁路运输,形成以长江干流航道为主、铁路、公路运输为辅、管道运输为补充、物流园区为平台的综合交通枢纽,构建水陆结合、优势互补、便捷高效、节能环保的长江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中规划建设三大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我们要将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打造成立足湖北,辐射中西部,连接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中心。加快建设武汉航运交易,推进船舶交易码头、船舶交易大楼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航运交易、船舶交易、人才交流、运价指数发布四大业务。

建议省政府积极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合作,争取国家重点项目。建立长江中游省级互动合作机制,抱团发展,形成合力。完善“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建设投融资机制。完善长江航运等智能化信息系统,建设“智慧长江”,实现跨单位、跨行业、跨区域、跨运输方式综合交通运输物流信息的共享利用。探索建立全流域的生态保护合作和补偿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实现一体化。

(摘自第2课题组撰写的《提升湖北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的对策研究》)

构建高质量的沿江城镇体系

推进城乡统筹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载体。要以加快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为着力点,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沿江城镇体系。

目前,湖北长江经济带城乡统筹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着城镇化格局不够合理、城镇化质量不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产业同质化比较严重、特色优势发掘不够、综合治理水平不高等问题。

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城乡统筹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从坚持规划引领、城乡统筹、集约发展、区域协同、特色优先、改革创新这六个方面来做文章。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沿江城镇化格局。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做实沿江东西两个城市群,培育鄂中城镇带,推进“壮腰工程”和“中国农谷”建设,做强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加强长江与汉江、清江流域城镇化规划的对接与协调,打破行政区划束缚,突出经济区域导向,打造“三江对接、三带共赢”的发展格局。沿江城镇规划要与上层规划相衔接,与本地经济社会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项规划相衔接。

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就近就地城镇化。以科学规划促进就近城镇化,把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到城镇化建设体系,转变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以产城融合、全民创业支撑就近城镇化,推进工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就近城镇化,大力实施转移农民市民化工程。

坚持集约发展,切实转变城镇发展方式。从圈地型城镇化转向节地型城镇化,走出一条耗地少、结构优、效率高、可持续的土地资源利用新路子。从高能耗城镇化转向低能耗城镇化,大力推进城镇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工程。从高环境冲击型的城镇化转向低环境冲击型的城镇化,全面加强城市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管制。从粗放管理型的城镇化转向高效服务型的城镇化,加快发展城市供水、公交、燃气等公共事业,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坚持区域协同,推进产业互补错位发展。产业发展是带动就业创业和人口集聚的载体。加快建立县市区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细化分工,强化合作,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协作试点园区,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具有沿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强产业增强城镇造血功能,做强做实工业园区。加大农业资源开发力度,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坚持特色优先,打造荆楚特色城镇带。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促进城市建设与三江水系相互融合,建设富有江城特色的宜居城市。建设荆楚风貌城镇,展现荆楚建筑的文化底蕴、地域特点和建筑风格,使沿江城镇带成为传承发扬荆楚文化的生动画廊。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使之成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特色亮点。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城镇发展动力。探索和推进“两挂钩”“两改造”“两退出”“两利用”等土地利用管理模式,在土地利用管理机制上实现突破。坚持市场化筹资主方向,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模式,在投融资长效机制上实现突破。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致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实现突破。建立跨省跨区会商协调机制,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全方位深度合作,在区域协作机制上实现突破。

(摘自第3课题组撰写的《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城乡统筹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研究》)

破题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

建设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是先导,投融资是关键。当前,长江经济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严重制约发展。如何通过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缓解资金需求与不足矛盾,是当前亟需破解的一个重大命题。

长江经济带建设将以沿江重要港口为节点和枢纽,统筹建设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体系,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其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提升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功能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两方面。

目前,湖北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存在顶层设计还不明确、投融资主体不强、融资渠道单一、社会资本开放不够、资本运作人才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习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做法,我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来破解投融资难题。

打好投融资的“组合拳”。组建长江开发银行。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长江沿线省市参股,成立长江开发银行,服务和支持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设立长江经济带发展基金。采取母子基金运行模式:母基金由国家和沿线省市联合出资设立,主要投向跨省市的国家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沿线11省市分别设立子基金,由地方政府主导组建,主要投向省级交通基建项目。开征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基金。从长江干流支流大型水利工程发电收益中,按适当比例提取基金,补充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的省市资本金。

加快组建全省港口投资平台。参照重庆、上海两市做法,打破行政界限,以武汉新港为核心,整合省内沿江港口和航运资源,跨市集群管理,组建武汉港务集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大港。改革现有的港口建设投资方式,营造有利于民营、外资进入的市场环境,形成港口建设多元化投资渠道。

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充实资本,增强平台实力。借鉴新疆城建、云南城投等成功模式,打破行政分割,进行跨行业、跨区域的国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使资产、资本、资金向省级投融资平台集中。推动政府平台进入资本市场。积极推动资本运作和经营模式创新,打通政府投融资平台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道,力争近年内有2-3家省级投融资公司上市。积极利用境外资金。参照、借鉴上海自贸区的经验,积极申报武汉自贸区,出台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等,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和境外资金。

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推广运用PPP等投融资模式。成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制度,允许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拥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股权,激活和利用社会资本,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同时,灵活运用ABS、PFI等多种项目融资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市场化为方向,以资本为手段,推动有实力的上市公司参与省内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借鉴盐田港、宁波港发展壮大的经验,引进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支持其在湖北并购重组,参与省内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开发经营。政府特许经营。探索与金融机构设立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引导基金,为交通运输、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特许经营项目提供资本金,依托特许经营项目,采用成立私募基金、引入战略投资者、发行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

建立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选派干部到沿海资本运作好的先进地区挂职学习;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全国全球招聘金融服务、资本运作、企业战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对一时难以引进的人才,通过采取咨询、兼职、业务顾问等柔性引才方式让人才为我所用。

(摘自第4课题组撰写的《湖北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让产业与生态同频共振

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产业是基础,生态是保障。建立长江经济带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对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湖北依托长江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来说,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持续改善、转型升级初见成效、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取得显著效果。

但是,还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产业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没有发挥应有优势、部分工业项目污染隐患较为突出、部分流域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流域协调协作体制机制不完善等。

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存在一定的矛盾,但不是对抗性矛盾。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务必认清责任,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主要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科学制定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规划。要加快制定《推进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规划》,制度规划要与国家和湖北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同时,要对产业布局要有硬规定,对生态保护要有硬约束,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要有硬要求,对检查考评要有硬标准,对违规处理要能结硬账,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推进。要优先将解决制约长江经济带建设最突出的环保问题纳入“十三五”环保重点工程,争取将我省的重点流域、重点生态和环境保护工程纳入国家战略。要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重点项目库,从水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规划一批重点环保项目,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群集聚、制造业向重点城镇集聚、服务业向武汉及其他中心城市集聚,化工产业向园区集聚,优化沿江产业布局。要力争系统、增材制造(3D打印)、精密成型、激光加工、光电子、遥感测绘等优势行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要重点发展以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产业群。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与研发、信息化集成、检验检测认证、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性制造,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要大力发展网络化、全链条的信息传输、信息技术、信息内容等服务业。

加快构建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协作机制。积极推动成立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环境保护协作机制,签署《长江流域环境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环境保护机制创新。探索设立区域性环境资源交易平台,共同争取国家关于碳排放权、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水权交易等试点。加大对大别山区、武陵山区、幕府山区、三峡和丹江口库区等30个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积极推动建立流域上中下游生态补偿制度以及相关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重点问题,并建立专题工作小组,开展有效合作,推动合作事项的落实。

加大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和生态修复力度。要制定湖北省跨界段面水质目标考核办法,对地方政府实施严格的水环境保护目标考核。要整合力量,形成统一高效规范的管理执法体制机制,建立一支能力素质较强的管理执法队伍。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关停一批涉重冶炼、选矿企业和重污染企业。启动一批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修复项目,以重点流域、重点湖泊、重点水库的保护和治理为主要载体,促进水生态环境和水质状况整体改善。建立长江流域重大生态环境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推进联合防控体制机制建设。

(摘自第5课题组撰写的《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建设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