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新语文教育”理念引发的思考

2015-07-16 00:58张庆成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韩军蜻蜓潜水

张庆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5-0010-02

韩军“新语文教育”之“新”,并非“创新”“新鲜”之意。我认为它的“新”,就新在了既反击传统,又崇尚传统。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实质上这两个“传统”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现代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一一重在分析,不厌其深,即“蜻蜓潜水”;而后者指中华民族几千年语文教育积淀的优秀传统——重在积累,厚积薄发,即所谓“蜻蜒点水”。这二者的关系其实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系。“蜻蜓潜水”是存在的问题,“蜻蜓点水”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蜻蜓潜水一一“新语文教育”所反击的现代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

多年以来,面对中考和来自社会、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压力,不少地方不少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学太过于强调“考点”(即哪些会在考试中出现),课文中那些“铺天盖地”的“考点”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最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由于是名篇,我们备课组的几位老师都认真做了准备,集体备课前例行交流。我以为此文文辞优美、情景交融,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美读吟诵,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品味有代表性的语句,并在吟诵中能够将文章背下来,课后再指导学生拓展阅读几篇相关的文章。但此想法一说,便遇到了质问:那考点呢?这篇文章考点可是很多的,从整体上要划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而“绘春”部分又要分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每幅图还要“地毯式”地分析景物特点、描写角度、写景方法,分析文中所有优美的语句……末了,一位很“权威”的老师又郑重地补充了一句:张老师,记住,这些都是考点。我真佩服这些同仁们对“考点”的殚精竭虑!我虽不想按图索骥(教学参考书上就是这样分析的),但由于面对的是一名名师,只有照此“有条不紊”的做了。清楚的记得,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三节课,加上后来三、四次考试中反复训练和讲解的时间,估计最少也花了近六节课(240分钟)时间!

在这次研讨会上,韩军教我们算了一笔“教学账”:用“文章的总数字”除以“教学文章所用的时间”,便可得出现代语文教育的效率——我一算,1000字出头的文章,我用了240分钟,每分钟的效率仅有可怜的五个字!

韩军把这种现代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归结为“举一反三”——为了考试的需要,学了一篇文章,就要求会用。学的少,用的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水平又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日的难以实现,怎么办?就只能不厌其深、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课文,真是“蜻蜓潜水”,潜得越深越好。致使现代语文教学走上了一条自然科学化、理科化的路子,一直在少、慢、差、费中徘徊。学生只是为了学课文而学课文,为了考试而学课文,根本毫无能力素养而言。在“新语文教育”理念面前,现代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简直是“误人”甚至“误国”的“刽子手”。韩军尖锐的话语,刻薄但又一语中的,真让人有一种“听君一席话,愧意涌心头”之感。这不是在说我吗?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就是这样“蜻蜓潜水”吗?

平日里我们总是抱怨学生如何愚笨,如何懒惰;总是报怨自己如何辛劳,如何煞费苦心,而学生成绩难以提高。现在蓦然回首:在那“重在分析,不厌其深”的课堂之上,学生如何好学?教师如何轻松?成绩又如何提高?不要回避,我们真的在语文教学中走了许多弯路。学生难教、教师辛苦、成绩平平,这不全是我们自己折腾出来的吗?不从根本上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即使是短期内取得了不错的考试分数,也仅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蜻蜓潜水”,死路一条!

二、蜻蜓点水——“新语文教育”所崇尚的中华民族几千年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

听完韩军的报告,我窃喜:“新语文教育”的理念,似乎让我的想法有了“靠山”。“新语文教育”,真正传承了“厚积薄发”这一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对此,韩军提出了一个说法新鲜但实则“老调重弹”的说法:举三反一,即语文教学应重在积累,讲究阅读与吸收的数量,广泛大量地获耿语言文字,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抄书课和诵书课,上成语言文字课,而非听书课和做题课。语文课上只需“蜻蜓点水,找几个点”。注重阅读的广度而不追求深度,在广泛大量的阅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便可在一点一滴的积累、补充中不断提高。因此,韩军肯定地说:“学生背100篇古文,20篇现代文,300首古诗词,40-50套真题,语文就不必学了”。这话也许有偏颇,但也正说明了“蜻蜓点水,重在积累”的方法的确能够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里所指的“更多”“大量”,和“蜻蜓点水”其实就是同种思想的不同说法。

韩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用一节课时间,便在初二年级授完了本属于高中教材的一首诗一一一百多行、一千多字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让平日里习惯了“时间+汗水”的我们瞠目结舌。韩军在这堂课上“蜻蜓点水”,只找准诗中几个典型的句子,以此为基点进行教学,从文本中超脱出来,学生通过对句中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从而提高了能力,掌握了方法,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上,教材已不能称之为“教材”,而只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素材,就像一块跳板,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向了更为广泛的语文空间。

当韩军的授课结束的时候,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我由衷的感叹:蜻蜓点水,一飞冲天!

三、引发思考——如何让语文教育从“蜻蜓潜水”走向“蜻蜓点水”

“心动不如行动”。结束此次学习回到教学岗位上,我立即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策略:首先,把“教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素材,压缩分析讲解课文的时间,比如原先要教学三课时的,在抓住重难点的基础上,两课时甚至一课时多就完成,然后用多出来的时间,指导学生拓展阅读更多的课外素材,在阅读中强化所掌握的方法,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其次,除了利用好每周一节的读书课外,把每天早上的语文早自习分出一半来,让学生读课外书。这一措施马上让我有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原先,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每天语文早自习都要背诵课本上那有限而乏味的知识,多数学生大清早就无精打采,老师必须时时盯着,否则学生便会偷懒。而现在,让学生到校后先读半节自习课外书,然后再背诵课本知识,学生们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积极性一一早自习前,老师还没有到,他们就自觉地拿出书来默默地读,边读边做笔记。该到背书的时候了,不用老师要求,他们便主动地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背诵中。这一招真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啊!

虽然我的这一转变可能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讲解时间的减少可能会让学生在以“考课本”为主的考试中暂时落后,但是我相信,在半年或一年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一定会有大的提高,到了那时,任何形式的考试都将难不住他们!因为我知道,任何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革都是一次“痛彻心扉”的经历,都是一个“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的过程。当我们出发的时候,肯定是荆棘密布,但只要毅然决然地往前走,终会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地。

猜你喜欢
韩军蜻蜓潜水
Recent advances in two-dimensional layered and non-layered materials hybrid heterostructures
快乐潜水
潜水去
蜻蜓点水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culture research
鲸鱼会得潜水病吗?
好课堂让人思绪万千——基于韩军老师《老王》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