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慧河北省涿鹿县实验小学
把握思想品德教学的设问艺术
杨新慧
河北省涿鹿县实验小学
思想品德课的设问是教学最常用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纽带、是教学过程落实、提高、推进和发展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动力,教学问题设计的好既容易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又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为此课堂教学设问的类型及应注意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思想品德;设问艺术
思想品德新课标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问,将使这种交往、互动变得和谐,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加工,迁移到未知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尊重与学习的快乐,乐于学习。
(1)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教师要善于对本来显得枯燥的内容,转变设问的角度,从而由于设问角度的新颖而产生了兴趣,也使得本来枯燥的说教,成了学生自己乐于思考的问题。
(2)问题的设置要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例如在讲解“竞争”这一内容时,在让学生了解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关于竞争的例子之后,问学生:“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赞同这一说法吗?”有的学生赞同,有的不赞同,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一场争论,从而较全面地认识了竞争的意义,较好地实现了教学任务。
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回答出来。要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编制出难度不同的问题,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首先,设置的问题要有难度。如果提的问题太容易,有的学生会不屑一顾,结果使得课堂气氛不是死气沉沉就是表面化的热闹,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所以,有些问题设置需要变换角度,增加难度,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讲解 “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老师提问:“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什么?”一个学生马上举手回答完了,其他一些同学就说:“只会照书念!”。不如把这一内容分解成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什么?基本路线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基本路线中为什么说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基本路线制定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就不会使学生觉得思品学习就是照本宣科。
其次,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提的问题太难,学生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问题的设置应该具体一些,难易要适中。如在讲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时,如果直接问学生“请你来说说‘以人为本’的意思”,估计很多学生会答不上来或说得文不对题,这就需要老师先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维护老百姓权益的事例,再来问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古语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以说解。”同一设问对不同学生的回答要求要有梯度。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从自己生活的实践出发,就地取材,让学生感知自然,提高学习兴趣。如结合身边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的教育,增强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从而培养他们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立家乡的思想意识。这样设问,就使学生步步深入,使学生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情感的升华这样一个过程,引发学生的兴趣,更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也不能没有提问。同时,在每一个问题提出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思想品德这一课程更注重去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对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在做设问环节时可以适当变学生的被问为主动去问,这样能更好的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