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芬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九中学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途径
郭秀芬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九中学
美育,简而言之就是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在《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以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在美育方面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渗透,以及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途径,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效的实施美育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丰富学生美的感受,切实提升学生赏美和创美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要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具备发现、辨别和赏鉴美与丑的素质,拥有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从课文内容入手,结合各类语文教学的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掌握状况和接收能力,使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之中。
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要引导学生认识,文中小孩的诚实才是美的,官员的阿腴奉迎和虚伪以及自欺欺人是极丑的,这就要求教师有诚实的品质,憎恶谎言;教学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白求恩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等共产主义精神,意识到他的精神和人格值得今天所有的人学习,教师就应有博爱奉献的情怀。课文中这些美的因素都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慢慢体会,理解,实现潜移默化,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感知能力。我们要通过课文教学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使学生认识到爱祖国献身于中华的大业是美的;胸怀大志,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美的,舍己救人的自我牺牲精神是美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作风是美的。从而改变部分学生的有些堕落、?颓废的生活方式,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通过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审美心理的诱因,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不够稳定,情绪极易冲动。因此以美育人,以美冶情,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是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谈骨气》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伟岸、正直、严肃、不折不挠,《有的人》中的鲁迅的形象,《七根火柴》无名战士的光辉形象,《勇气》中法国妇女坚信世界和平的大无畏精神。上述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讲是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感染,学生在感受美的形象和理解美的内涵的过程中,不断领悟,同化,产生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自然的美是一种现实的美,它以其可感的形象,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感受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壮丽雄浑美,茂林修竹,绿草鲜花的生机勃发美,珍禽异兽的独特美,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激发起对祖国河山的爱,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例如,在教朱自清的《春》这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的排列形成的语势节奏及语言重复强化中表达的鲜明感情色彩,从中进行品读指导。“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麻麻地斜织着。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有意识的读出词语重复的逻辑重音,从用激动的语气,语调形成的情境中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使学生的情感受到强烈的感染,进入审美享受的更高层次。教学郦道元《三峡》引导学生领悟整体布局的结构美,音韵的和谐美,正面、侧面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美,更从中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那隐天蔽日的群峰,乘奔御风的江流,雪白的浪花,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奇松怪柏,林寒涧肃,一幅幅画面摇曳多姿,清新俊雅,让人着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为现代自然环境所不及。
作文教学侧重于创造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作文教学的美育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让作文基础训练与审美能力训练相结合。具体方法笔者认为有三个:一是指导观察、想象。创作前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吸取,捕捉和采撷,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观去接触、感受、认识周围事物,发现现实的美。二是启发实践,除观察外,要引导学生到自然和社会实际生活中去锻炼,去参加劳动、体验人生,感受人与自然关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践中解决自身内心矛盾,去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把实践中得到的意象加以描述、表现、补充。再在创作中组合、熔炼、构思、布局、谋划、创作出一篇优秀文章来。三是引导模仿,鼓励创造。小孩学走路始于模仿,模仿是创作的良好开端。例如教完《白杨礼赞》,让学生模仿着写《小草》、《泥土》、《桥》,学习托物寓意的手法,挖掘和创造事物的风格美和精神美。这样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模仿范文,从简单模仿到复杂模仿,从单项局部到整体效法,从刻板模仿到创造模仿,从续写到扩写再到改写,从意蕴到逻辑,加强整个过程的辅导,逐步引导学生走上创作之路,迈入自由创作美的境界。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重在通过感情的渲染和形象思维的直观教育来达到美育的效果,教师要像一名熟练的导游,引导学生去探幽寻美,打开学生心灵美的窗户,启发学生主动地采撷美的智慧花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依据美的原则、方法、标准、观点去约束自身的行为,运用这些美的知识,去实践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