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可以操控时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时光更美地流淌
瑞士人说:“没有人可以操控时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时光更美地流淌。”
16世纪中叶,制表业开始在日内瓦出现。故事的最初,便与精雕细琢的手工之美有关。1541年,正在经历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日内瓦通过了一项法令,禁止工匠制作供天主教教徒祭祀用的一切物品,这就迫使大量原本为宗教事务制作精美首饰与工艺品的金匠及珠宝匠们转向了新的行业——制表业。这些原本就对美有着狂热追究的工匠将热情转移到钟表的外形与性能之上,凭借其精湛的手艺使得日内瓦手表在世纪末就声名鹊起,并在最开始将这种力求完美的制造精神注入瑞士钟表的基因之中。1601年,瑞士成立了世界第一个钟表行业协会——日内瓦钟表匠协会。
1685年,路易十四废除了包容新教的《南特赦令》,在法国取缔新教,大量新教徒纷纷从法国逃到临近的日内瓦,其中包括了许多技术高超的钟表匠。他们为瑞士的钟表行业注入了新的能量,使其迎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1686年,日内瓦城约有制表工匠三百多名,而到了18世纪初,人口为2.6万的日内瓦,钟表工匠就有1000多人。到了18世纪中叶更是猛增到6000多人,钟表业成为日内瓦最主要的行业。
为什么是瑞士?
冥冥之中,似乎是钟表选择了瑞士。但成就传奇的为什么只有瑞士?答案不在命运之手掌握,而是一代代瑞士工匠们对制表的专注与坚持,使得他们在这一前工业革命时期最为精密的手工业中独步天下,成为当之无愧、雕刻时光的人。
数百年前,与欧洲强国比邻的瑞士,纵然有着宛如人间天堂般的美景,依然改变不了它只是一个山区穷弱小国的地位。天然资源的贫乏造就了瑞士人世代对工匠与工匠精神的尊敬与信仰。即使在今天的瑞士,2∕3中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职业学校,透过半工半读的学徒制,习得一技之长。
几百年前,当生活在汝拉山谷地区的农夫面对贫瘠的土地与冬季数月大雪封山的时光时,他们发现了正在日内瓦兴起的钟表行业,并开始投入其中。起初只是无法劳作的冬季围坐在火炉旁、用来消磨时间与补贴家用的副业。研制小巧精密、功能复杂的机芯竟然成为他们在漫漫寒冬最大的娱乐。渐渐地,专业制表的家庭作坊出现了,其中一些家族的名字到现在依然大名鼎鼎。
如今的汝拉山谷,擅长生产世界上最复杂的机芯,俨然成为瑞士钟表业的心脏所在。爱彼、宝玑、积家、百达翡丽等许多如雷贯耳的品牌,散落在山谷间的古老的城镇与村庄里,像一颗又一颗耀眼的宝石,串起瑞士钟表的过往,使得如画的美景也变成这些故事的注脚。许多爱表之人都会乘坐火车前往汝拉山谷,来一次朝圣之旅。
工匠与传奇
十八至十九世纪,瑞士出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钟表大师,他们用超乎常人的专注与智慧,不断刷新钟表制造的技术,奠定了瑞士钟表传奇的根基。
参观过在汝拉山谷的钟表博物馆后,你会发现,手表在诞生之初完全是奢侈品,是皇室与贵族身份的象征。由于早期手表精度非常低,所以远远没有实现计时的功能。直到1675年,瑞士工匠突破了制造“平衡”弹簧的技术难关后,才有效地克服了手表在运行过程中因震动产生的不平衡导致计时精度不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世界上第一只双针手表于1690年在日内瓦问世。
1770年左右,瑞士“钟表之父”亚伯拉罕·路易斯·伯特莱(Abraham-Louis Perrelet)发明世界上第一款自动表。他还最早制成了工字轮,并完成日历、平均时间和蟹爪轮等功能装置,真正从头到尾地完成了整只表。作为那个时期最伟大的钟表大师,伯特莱不藏于己,亲自培养了一批在世界钟表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中就包括后来的“表圣”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
宝玑发明了至今仍被认为代表了机械表制作工艺最高水平的“陀飞轮”(Tourbillon),时间是1795年。法文Tourbillon有“漩涡”之意,是指装有“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机械表。它其实是一种为了校正地心引力对钟表机件造成的误差而制作的钟表调速装置。当一只钟表处于垂直位置时,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调节控制器会在每一下摆动时发生难以觉察的快慢变化。如果把调节控制器装设在一个每分钟转动一周的“笼框”上,即可获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这样便可以使钟表走动时十分准确,并能够互补误差。这个原理看来十分简单,但实施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原因之一便是“笼框”和陀飞轮的重量不能超过0.3克或0.013盎司——相当于一片天鹅羽毛的重量或两片鹦鹉羽毛的重量。而且它由72个精细组件组成,其中大部分为手工制作,其精密复杂程度让人难以置信。由于其独特的运行方式,机械表的动感之美也被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即使在今天,陀飞轮装置也仅限用于价格昂贵的顶级手表中。
1842年,百达翡丽的创始人之一安德列·菲利浦(Adricn Philippe),发明了摆锤上条手表,与此同时开始了复杂手表的生产,并引进了诸如万年、倒转针及记时器等特殊功能。
十九世纪,在瑞士工匠日复一日的钻研之下,具有现代特征的腕表机芯成为机械表的核心部件,为二十世纪手表的大量生产打下基础,瑞士钟表逐渐从家庭手工作坊成长为现代化的产业。在这一过程中诞生的那些品牌身后,无不站着一位又一位伟大的钟表工匠。
后工业时代的重生
如果没有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人发明石英表带来的那次近乎毁灭性的冲击,可能连瑞士人都忘记了自己最珍贵的优势是什么。
那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瑞士上千家手表工厂倒闭,超过 10 万名钟表工人失业,其产量在全球的比例从45%陡降到15%。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瑞士钟表的故事已经结束。就像今天,仍有许多人认为诞生于手工业时代的工匠不过是简单重复、早已过时的职业。他们并不了解,手工时代缓慢固执的劳作,根源于工匠对完美的执着与钻研。简单来说,真正的工匠精神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坚持做到最好。所以,它永远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最不能替代的只有一个字:“人”。这一点,历来推崇工匠精神的日本人非常清楚。正如被称作“日本手工匠倾听者”的盐野米松所说:“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产品,使用起来是那么的适合自己的身体。因为它是经过手工一下下地做出来,所以它自身都是有体温的。这体温也让使用它的人感到温暖。”
经历没顶之灾的瑞士钟表业除了在石英表领域奋起直追之外,并没有抛弃机械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他们依然坚持手工制表的传统,并且全情投入于机械表的功能升级与创新,使其精密度越来越高。终于,瑞士钟表在顶级腕表领域里独霸天下,迎来最好的时代。当石英表带来的新鲜感被时间冲淡,人们开始怀念机械表里藏着的时间的灵魂。
当今瑞士制表界鼎鼎大名的制表大师菲利普·杜佛曾说:“对我而言,做表必须这样,机芯、表盘、表壳甚至每一个螺丝和凹槽都必须是我用一双手亲自打磨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完美,哪怕它隐藏在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哪个角落。机器是做不出来这种感觉的。”他从15岁到60岁,一共做了165块表。他还说,“我做的每一块手表,我都知道它们在哪里。所有买过我的手表的人我都认识。每到圣诞节,他们会给我寄圣诞卡。我到日本的时候,人们会过来看我,和我一起待上10分钟,聊聊他们的表,让我觉得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