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巍
彼得·蒂尔被誉为“投资界思想家”、“硅谷创投大师”,他是在线支付平台PayPal创始人,还创办了服务于国防安全与全球金融数据分析的软件公司Palantir,并为包括Facebook在内的十多家出色科技公司提供初创资金,一直推动着科技进步。
前不久,彼得·蒂尔再度来到中国,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交流。借此机会,《支点》特约记者专访彼得·蒂尔。
许多领域有待充分发掘
《支点》:最近,您的著作《从0到1》在中国非常火。您为何要写这样一本书?能否谈谈这本书?
彼得·蒂尔:两年前,我在斯坦福大学上了一门创业课,一个名叫布莱克的同学选修了这门课程,他把课堂讲义和笔记在博客上发布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给予关注和评论,后来我们决定把这些零星思考整理成一本书。
我把公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垄断企业,它可以由国家主导,也可以由几个人掌控。如果你创办了一家垄断企业,那么你就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能够取得非常丰厚的利润。
还有一类公司,它们处在一种非常激烈的竞争之中。实际上,经营这类公司非常困难,我就不想要这样的公司。以开餐馆为例,全世界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餐馆,如果在北京开餐馆不太顺利,那到旧金山、硅谷开餐馆也不容易,因为餐馆实在太多了,无论卖印度餐、卖西餐还是卖中餐,你很难具有绝对优势。
当然,在竞争型企业当中,也诞生了一些非常成功的公司,实际上它们通过创新,已经形成了某种形式的垄断。例如谷歌,它是引领全球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巨头,每年创造出数百亿美元利润,简直就是一台印钞机。
《支点》:人们通常认为,垄断妨碍竞争。而您认为富有创新精神的垄断者能创造全新的事物。
彼得·蒂尔:人们的确对垄断有一种非常复杂的看法,比如说,垄断必然会造成资源短缺和推高物价。如果这个世界是静态的,所有的机会都已被发现,所有的公司也都建立起来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垄断的确是件坏事。在这样一个静态世界里,垄断会阻碍进步。
然而,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动态的世界,还有大量新的奇迹需要人们去创造,还有许多领域有待人们去充分发掘。因此,你有可能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公司,直至形成垄断。富有创新精神的垄断者,能创造全新的事物。
不仅如此,我还认为,市场份额比市场规模更重要。如果你掌控的是一家大公司,瞄准大市场固然不错。如果你创办的只是一家小公司,那么,你只有尽快形成垄断,才能够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因为对于你来说,最为紧迫的不在于市场本身的大小,而在于你所占有市场份额的大小。
创新者重视长远规划
《支点》:您多次到访中国,并与学术界、投资界人士进行交流。您如何判断中国未来的潜力?
彼得·蒂尔: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同它的出口情况,和全球化水平是紧密相连的。我注意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美国,今天问到中国的问题要比十年前少多了。在2005年,美国人最常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在哪一年会赶上美国。现在,十年过去了,美国人已经不大问这样的问题了,我们有理由预测大概再过十年中国就会赶上美国。
《支点》:中国一度因为山寨现象遭受批评。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创新战略?
彼得·蒂尔:我们许多人都习惯于模仿,比如,在孩提时代我们跟着父母牙牙学语。事实上,在如今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从众心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没有人不在模仿。当然,仅仅进行模仿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跳出模仿,把事情做得更好。不过,过分争强好胜也可能会到处碰壁。人们应该通过艰苦的工作和创新来超越竞争。
人们常说,中国虽然在赶超世界,但是他们没有创新,只是在模仿。我认为这种说法非常不公平。从总体上看,中国有许多世界级的企业家,他们富有创业精神,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在生产领域也有不少创新。相信不久,中国会结束抄袭仿制现象。不过,中国若想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取得重大进步,还必须向硅谷学习。我们需要创新,而不是赌博下注。
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出现跃升,我们都需要耐心,大公司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一般说来,我们对于下个月该做什么,下一个季度又该做什么,会有详细的计划;可是我敢说,许多人对于他的公司在十年后、二十年后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便没有什么计划了。
善于创新的伟大人物不仅善于筹划细节,而且还非常重视长期战略。他们视野开阔,会去琢磨20年以后的世界,他们会利用这段时间,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支点》:未来二三十年,中国要想在科学领域取得巨大进步,需要防范什么现象发生?
彼得·蒂尔:假定以前就存在着一个由一些各有特色的科学家所形成的一个科学生态系统,他们各自以自己的方法从事着科学研究。你可以通过给他们很多资金来促进他们的研究,就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所采取的办法。但这样做的代价,是这个科学生态系统可能突然被利益化了。这是因为,科学家是追求真理的人,而投资者往往是与真理纠缠不清的人。我想,这里一定会有某种格雷欣法则在起作用,即拙劣科学家反而会把优秀科学家赶走。也就是说,擅于向政府写拨款申请的精明人,会取代那些性格古怪的真正在从事研究的科学家。我认为,这种现象需要防范,因为其中可能产生腐败。
科学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领域,公众实在无法完全弄懂。比如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对超弦理论研究、量子计算机研究、纳米技术研究,或者对用于治疗癌症的免疫疗法研究,进行评价吗?我非常支持科学,但是我不相信那些滥用科学、将它用作各种魔咒使用的人。如果你想到有一些领域在滥用科学这个词,那么,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对这些领域多一点警惕。
成功会指引人们勇于创新
《支点》:作为一名有极强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您成立了蒂尔奖学金,鼓励年轻人在校园之外学习和创业,还成立了蒂尔基金,推动科技进步和对未来的长远思考。那么,我们如何在旧世界中改变事物和进行创新?
彼得·蒂尔:我认为,在今天,我们必须采用一些看似奇特的方法才能够有所创新。然而让我纠结的是,要求人们观点保持一致,比起过去,如今是变得更加严格了。所以,那些有奇特想法的科学家,要比过去更加难以在今天的研究机构和大学中立足,他们正逐渐走向灭绝。我们很难就人们对各种事物的不同看法做出正确评估,也无法订立出一个标准。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性格古怪,信念坚定,时间一长,他们能够说服其他人,有可能改变结果,他们是创新的推动者。我们需要帮助这些人。
《支点》:您认为我们已经能够避免出现技术瓶颈与创新停滞。您作出如此判断,是基于怎样的理由?
彼得·蒂尔:我是有这种看法,基于两个互不相关的理由。第一个理由,现在所说的停滞,我以为其实指的是在人们常说的原子世界里出现的停滞,而不是在比特世界里出现的停滞。在比特世界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我们已经取得了大量创新,而在原子世界的超音速旅行、空间旅行、新型能源、新药剂和新的医疗设备等领域,却没有这样大的成就。这意味着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第二个理由,我认为出现停滞的另一个原因,是存在着滞后效应。这就是说,你失败过一次,你有可能变得灰心丧气,结果就会是一次失败又招致另一次失败。如今,没有哪位还算聪明的父母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学习核工程,大家都拼命要挤进软件行业。而软件行业的成功又招引来更多的人才,会进一步推动这个行业出现更多的创新。可是在其他领域,失败的现实,又会让更多的人对它们进一步失去信心。
但是,我们能够避免停滞,因为必然会出现我所说的那种转机,那就是,一旦人们知道了在某个其他领域也有成功的例子,那么,在榜样的鼓舞下,人们便会努力使该领域的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支点杂志2015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