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 格欣
从神经生物学博士到科普作家,从NGO发起者到果壳网CEO,他是温和的江南才子,也是科技圈中的文艺青年。
他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剥掉科学“坚硬”的外壳,带着这个初衷成立果壳网,他想让科学成为一种文化,虽然他认为这个事情就像登月一样,特别难,但他始终相信迟早会“登月”,他就是姬十三。
文艺小清新的气质,让果壳与豆瓣、知乎一起常被视为“慢公司”。要如何“像一个真正的商业公司那样去战斗”,成为外界看果壳网的关注点。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7月,果壳传媒获得挚信资本1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2010年11月14号果壳网正式上线;2011年春,果壳传媒又获得了挚信资本300万美元的A轮投资,并在2013年初拿到B轮融资。2014年底,果壳网获得好未来领投的2000万美元C轮融资,宣布发力在线教育。在理想与商业化之间,CEO姬十三如何选择,果壳网又将走向何方?
“2007年之前是科研工作者,作为神经生物学博士毕业,觉得实在没法过一眼能就看到头的生活,毕业主动失业;2007-08年写专栏谋生,梦想是学连岳面朝大海有自由,拎个笔记本周游世界。因为写稿拖延症,破灭;2009年辞去外企工作公益创业,弄了科学松鼠会(民间科学写作者协会)。一开始很苦,大半年个人没收入,喜欢的女生跑去了美国;2010年下半年商业创业,创办果壳网(泛科技兴趣社区)。我的理想是让科技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打通文理鸿沟,不懂科技就别称文化人。”这是姬十三早前一则征婚启事上的介绍,这则征婚启事曾引起很大轰动。“姬十三”是笔名,真名叫嵇晓华,据说,笔名出处和他大学时的一段恋情有关。现在,这3个字代表了一种新兴的科技传播方式。
姬十三从博士的时候就开始写作,在博士刚毕业的时候,已经是圈子里面比较有名的一个作者,毕业后姬十三选了一个自由撰稿人的职业,在上海非常自由地写作,后来到了北京,发现全国有一些跟他一样的人,利用业余时间在写作,姬十三把他们聚集到一起,成立了一个NGO:科学松鼠会。姬十三一直把科学松鼠会当成NGO来做,他觉得传播科学是一种公益活动。“松鼠会的构架决定了不能满足一些更大的期望,NGO组织有优势的地方,比如大家都特别愿意出力,能够团结很多人的力量。劣势在于负责的人很少,做大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商业组织起步比较难,一旦上了轨道,会获得比较大的资金支持,空间会更大。不同模式适合做不同的事情,NGO适合做一些传统公益,帮助弱势群体填补社会空白,商业适合做一些大的事情。”于是,姬十三开始尝试把兴趣和商业结合起来做。当时正好有几家VC(风险投资)在谈,把想法梳理了一段时间后,果壳网在2010年10月开始起步,上海挚信资本半年时间先后注入两笔百万美元级投资。
果壳网在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名下运作,姬十三兼任该公司CEO和科学松鼠会理事长,但他基本不再过问松鼠会的日常事务,后者成为NGO组织哈赛中心的一个公益科学传播项目。
很多媒体将姬十三此举形容为“以科学反哺公益”,他并不认同,“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都有各自的愿景,不能说一家机构的存在是为了反哺另一家,果壳网是帮助了松鼠会。哈赛中心是一家NGO,发起和初始经费都是由果壳网给的,但不能说果壳网创立的目的是为了反哺松鼠会。”
果壳官网上的企业简介是姬十三自己写的——致力于面向公众倡导科技理念、传播科技内容的企业,核心是帮助用户找到科技乐趣。
主题站是果壳网的最早产品,其中包括了谣言粉碎机、健康朝九晚五、微科幻等板块。“谣言粉碎机”在日本地震中解释了很多关于核泄漏的传言。后来,果壳网又相继加入了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板块,前者与豆瓣网的小组板块类似,后者则允许用户自由提问,问题以跟帖形式得到讨论和解答。
从趣味性上讲,科学松鼠会的成功已经为果壳网打下了基础,而豆瓣网则为果壳网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模块。
“果壳网其实是一个媒体型社区,大的目标和愿景一直没有变过。”姬十三说,一开始果壳网更偏向媒体思路,15个主题板块都有自己的编辑,发表作者文章,媒体属性非常强,现在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成型,包括小组讨论的社区属性在慢慢加大,他还是希望网友能够参与创造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除开果壳网,果壳传媒名下另一个名为“果壳阅读”的图书品牌也在发展之中。“未来还会拓展其他渠道,但果壳网仍是我们整个战略布局的核心。”他说。
相对于产品,姬十三认为果壳网真正的创新之处和竞争力来自市场定位和垂直细分。他说,科技特别容易与商业平台挂钩,大量企业都以科技为立身之本,果壳网定位成一家科技垂直网站,能够比较精准地到达一些对科技感兴趣的年轻人,无论在广告还是深度传播上,都更容易和科技品牌结合起来,甚至可以直接与科技公司交流创意,其他媒体在这方面很弱。
在姬十三看来,果壳网的最大困难在于科技是一个很小众的市场,但也正因为如此,竞争压力相对小很多。“其实就是一个传统的媒体模式,有广告,有深度传播案例,只是由于我们的品牌定位是科技,和一些科技品牌在气场上更加契合,属于传统媒体加新领域。”果壳网的企业客户中,已经有通用汽车、通用电气、IBM、3M、宝洁、欧莱雅、大众、奥迪等品牌。
与中国许多没有商业背景的创业者一样,姬十三有创业想法和发展方向,但在商业模式和精细管理上有所欠缺。“我首先是一个决定战略方向的人,其次是协调各部门关系,最后是寻找人才并把他们放在合适岗位上。我尽量让各部门负责人自己来做,不过多干预,我知道自己在专业性上不如他们。” 姬十三说,在果壳网,他更像是创始人而不是CEO。
果壳网的创业团队中,有很多都是姬十三写专栏和做科学松鼠会时认识的朋友,现任果壳网主编徐来邀请姬十三写过专栏。“姬十三非常随和,极少发火,生气时只会自己显得很着急。”徐说。
丁肇华和姬十三是在一个作者饭局上认识的,现在负责果壳网市场、销售和产品研发部门,果壳网的商业架构基本上由她完成。丁语速很快,是个十分干练的女人,在网络上自嘲为果壳网“首席残暴官”。她说,工作上遇到问题时,自己会发火,姬十三不会。“可能是因为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在一些专业领域的判断上,姬十三会非常放心地交给我,最终决策一般都由我来做主,但作为公司高管,很多东西我会经常和他讨论和交流,让大家在看法上能够达成一致。”在她看来,与姬十三的合作是一种取长补短的关系。
姬十三坦承,果壳网自创立以来,的确不停地在找方向,不停地在产生一些东西,他经常打一个比喻说,果壳有点像登月,“登月是一个特别难的事情,所以可能要花很多很多年,我们的理想是说让科学变的流行,让科学成为一种文化,这个事情就像登月一样,特别难,所以今天来讲我觉得这个距离还非常的远,可是在登月的过程当中,我们就不断的去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就好像说我们在载人航天过程当中,登月还没有实现,在载人航天过程当中你就可能产生了很多的技术,它被民用了,对于果壳来讲,我觉得蛮像这个事情,就是我们自己想要达到的一个愿景我觉得还挺远的,可能要花很多很多年,可是在这中间的过程我们就发现,有好多好玩儿的事情,就是我们不停的在做,所以从创业到现在,除了果壳网之外我们做了好多产品,有些成功,有些失败,有些还不错,有些还有未来。”
一开始,果壳网想通过泛科学内容讨论,构建一个社区。很快面临问题:要选择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用户越来越杂的社区吗?再大十倍又怎样,如何变现?
历史上看,无一幸免,高质量内容社区一旦开始快跑追求流量和内容变现,就离最初调性越来越远。像果壳这样有着强烈气质的社区,会面对更大冲击。果壳网真的甘心去做一个芜杂的网站吗?试来试去很久,姬十三转变思路。他们的答案是:不再单纯通过加速扩大用户量来变现,而是在内容的再开发和用户集群价值上做深挖,精耕细作。
要实现有效变现,只靠堆积内容是不够的,必须下沉到行业里去。科学传播尚未成为一个有效行业,必须找到具体行业。2013年初拿到B轮投资后,果壳开始部署下沉战略。
首选行业是在线教育。从果壳社区孵化的子品牌“MOOC学院”,一年时间,聚集了在线教育时代最优质的一群受众,成为全球在线教育内容的中文用户入口,对接20多个国际在线教育网站,和部分平台建立战略级合作。——姬十三称这个模式为“在线时代的留学”,接下来的路径不难想象。
用优质内容和社交媒体布局低成本地获取优质受众,建立有势能的品牌,再下沉到具体行业解决变现问题,这就是果壳的答案。作为一个科学传播人,传播方式更丰富了;作为一个互联网创业者,看到的是以专业角度切入到细分行业的各种机会。玩法很多,豁然开朗。
2015年果壳网又做了一个新产品叫“在行”,它是帮助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约到很多各行各业有意思的牛人,可以跟他们约了在线下喝杯咖啡见面,来学点东西,咨询点东西。
“我理解说希望做成一个社会化的平民智库,任何人任何时候,当他需要有一个个性化的问题要被解决的时候,他能够从这个平台上快速的找到一个人跟他见面,甚至是电话的模式,他去获得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姬十三解释说。他还表示,目前果壳网没有从中抽成,所有的费用都是完全返给行家,但他觉得未来在上面它会有可能衍生出不同的模式出来,这里面是有一些交易佣金的可能性存在的,因为它其实离钱蛮近的,因为它每一单的交易就会直接发生在上面。
“其实很多的想法跟渊源,最早可能是在两年前,我当时为了研究在线教育,我就跑到大学里去住了两天,我觉得自己现在离学生太远了,离那么远,你怎么可能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呢,所以当时跑到清华大学大三的宿舍里面,他们是一个化工系的宿舍,去住了一天一夜,当时跟他们一起吃,一起睡,一起洗澡,然后就发现很多学生,其实他并不是不知道怎么学,他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然后直到去年大概八九月份,突然有一天就觉得这个事情可以这么来玩儿,通过人与人线上跟线下O2O的模式,来对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牛人去帮助年轻人,这里面可能他要去解决一个价格对等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我就觉得这个需求是有可能被实现的。”姬十三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姬十三今年35岁,身高一米七出头,一副黑框眼镜和一件深色马甲,在北京待了4年,皮肤依然细致。说话时不紧不慢,遇到卡壳的情况,会挠挠后脑勺,露出一颗虎牙,加上在办公室四处“游窜”,单凭外形,很难相信他是一个CEO。
他出生在浙江舟山,离海很近,父母都是医院工人。他形容自己是个典型的岛民,小时候很难远行。“内陆的人可能会很容易到另外一个城镇,觉得世界很大,我们出岛很麻烦,通常是在比较小的空间生活,小时候觉得海岛就是全世界。”
成为专栏作家后,有人把姬十三当作科学文艺青年,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典型的理科生——容易较真,更讲究事情的逻辑性,只是因为爱写东西,看一些小说杂文,在理科生里面显得文艺一点。“如果在逻辑上无法说服我,我可能就会非常不爽,一直较真下去,如果逻辑上说得通,我就会很容易接受。”他说。
作为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姬十三另创果壳网自然会受到很多关注,他在科学松鼠会积累下的大量人脉和资源,显然为果壳网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果壳网主编徐来对姬十三的第一印象是腼腆,“完全无法和演讲台上那个挥洒自如的人联系起来。”
平客形容他是个放在人堆里找不着的温和型的江南才子。“他不像理科生那样有常人不理解的怪癖,也不像文科生那样感性,文理分类对他的意义不大,如果用关键词,就是理性,有好奇心,机智,有些幽默和自己的小兴趣,对这个世界充满焦灼的渴望,接触深了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闷骚型的蛮有趣的人,其实他脑袋里在琢磨很多问题,可能是你想不到的。”
“他没有成名之前,性格可能没有这样活泼和开朗,但我接触到他时,他在与别人维护良好关系和互动上确实是公司里做得最好的。”这是丁肇华的判断。
姬十三渴望将果壳网做出豆瓣网鼎盛时期的感觉。“有网友说我们是科技版的豆瓣,我觉得豆瓣改变了中国的文艺生态圈,我希望未来几年果壳网也能够改变中国的科技文化生态圈,是一个科技青年聚集的地方,成为某种风向标。”这是他为果壳网描绘出的理想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