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香 (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幼儿园 62500)
亲子对话共成长
陈丽香 (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幼儿园 62500)
观察和反思当前的亲子活动,在亲子对话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情况:一是活动中家长单向性参与,亲子对话少,无法体现亲子活动的特质;二是亲子间虽有对话,但因家长不能科学解读孩子的发展,或缺乏有效的对话策略,导致亲子对话不和谐,对话质量不高。在活动中可通过细化教育目标、了解幼儿现状、活化教养方式、提升家庭素养等四大主要策略,着力提高亲子教师对家长的指导水平,引导家长有目的、有方法地参与到亲子活动中来,以实现高质量的亲子对话。
亲子活动一般由3~5个不同类型的游戏组成,游戏的参与者是幼儿及其家长,两者之间应形成一种对话、合作的关系,否则就会使亲子活动演变成家长的旁听活动,失去了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亲子活动中,家长的任务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既要让家长有事可做,避免家长游离在活动之外或包办代替幼儿做事,又要发挥家长的优势,让家长对参与活动有成就感,从而体验到亲子对话的乐趣。
案例:在“唱名”活动环节,活动目标是让幼儿大胆主动地向同伴、教师介绍自己。第一次游戏:提供几位幼儿相片,请幼儿自己认出自己的相片,认对时家长亲亲幼儿,亲子合作得比较愉快,增进亲子之情;第二次游戏:家长举起幼儿的相片并说出他的名字,请幼儿过来与自己的相片亲一亲,同时给幼儿以词句的暗示;第三次家长举起自己的相片介绍自己,同时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名字,介绍后将幼儿相片贴到衣服上,奖励她,虽然宝宝介绍时词句不是很通顺,但都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名字。教师告诉家长:“语言能力需要慢慢培养的,所以这一次还是请大家放手让幼儿自己来说,家长可以边唱边拍手引导幼儿有节奏地说。”最后幼儿介绍时,家长们开始边为幼儿伴奏边欣赏着自己孩子的表演,脸上个个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唱名在我们眼里再简单不过,但对于幼儿来说确实不易,老师根据游戏的进程,细化教育目标,并在每个环节前将教育目标呈现给家长,家长依次承担了合作提示——欣赏的任务。这样家长参与了整个进程,弥补了教师个别指导的不足,又逐渐减少了家长对婴幼儿的支配,给予了幼儿自我发展的机会,这样使家长从活动的旁观者或指挥者转变为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从而实现有效的亲子对话。
维果斯基曾经说过:“3岁之前的婴幼儿是按自己的大纲发展的。”以婴幼儿的动作发展为例,新动作的产生要以生理条件的成熟为前提。如果家长不了解婴幼儿的发展现状,不顾应有的发展规律,一味追求超前的结果,只会给婴幼儿带来毫无意义与趣味的训练,使婴幼儿对学习兴味索然。家长也容易因此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情绪,继而对婴幼儿加以指责或提出更高的要求,最终使亲子对话陷入僵持状态。
案例:在涂色活动《找气球》中,家长们引导幼儿根据气球绳子的颜色进行涂色,幼儿多多妈也不例外,可多多(20个月)无论妈妈怎么引导,都心不在焉,妈妈见状生气起来,拉着多多的手开始涂了起来,多多不同意,两人纠缠起来。这是我们在亲子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幕,那些喜欢包办或指挥幼儿操作的家长,往往也是无法读懂幼儿行为、无法正确判断幼儿发展现状的家长。
0-3岁幼儿各方面发展较为迅速,在活动中一定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多多20个月是刚到亲子园年龄最小的孩子,对于颜色认知还较为欠缺,无一定的经验,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涂色还较困难,因此不能体验到成功感,不愿意尝试,最后教师只要求她让帮小兔找到气球,引导她气球与小兔手拉手,此时她乐此不疲。因此活动前应解读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契合幼儿兴趣的亲子对话,成功率一定会大大提高,从而赏识和肯定幼儿的能力,也为下一步指导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做好准备。
在幼儿生命的早期,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能为其提供安全感。可靠的支持、敏感的反应、双向的对话等等,都是幼儿期望从亲子关系中寻求和感受到的。幼儿年龄小,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有限,只有让他们以适合自身年龄特点的方式去活动,才能促成亲子间高质量的对话。亲子对话的有效方式有两种:一是积极的肢体语言,二是支持性的口头语言。
在和幼儿谈话过程中,不要身体语言来表达疏远,而要用它来传递关爱。妨碍亲子沟通的身体姿势和手势是跷二郎腿,双手交叉于胸前,身体和头颈向后仰;有助于身体沟通的身体姿势和手势有:身体微微前倾,微微点头,头颈稍低。在沟通过程中应避免指手画脚,但可以拍拍肩膀、胳膊。一些熟知的手势如食指或大拇指上翘,有着非常强的沟通效果,如果能够再应用击掌、握手、拉钩等手势动作来表达对孩子取得成绩的祝贺、分享以及亲子之间达成的共识和协议等,可以大大增强亲子沟通的效果。
支持性的口头语言则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与追随,在幼儿游戏时,教师可示范用语言来描述他们正在做的事,让家长模仿。如,看到幼儿在反复把球从桶中取出又装入,可以说:“宝宝,你喜欢把小球藏起来吗?嗯,小球不见了。哎呀,小球又出来了,真好玩!”研究发现,支持性的语言在亲子活动中可以满足幼儿活动探索的支持性需求,更能促进幼儿对“情境性语言”的理解。教师可鼓励家长多运用这类语言给婴幼儿的行为以支持,尽量减少对幼儿的干预和指挥。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人才,希望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亲密无间,但这同要求家长也是需要付出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和幼儿的素质各有差异,不是每一对亲子都能进行有效的对话,有的甚至会形成隔阂,终止了亲子对话。而我们教师作为专职的育人工程师,肩上也就担负着更重的担子。面对家长的困惑和无奈,要耐心地做指导和帮助,对于幼儿与家长形成的对立和反抗,教师要对幼儿循循善诱,掌握幼儿心理变化特征,以此加强亲子之间的配合、对话。只有幼儿喜欢听家长的教导,家长才能对幼儿实施有效的教导。作为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细心观察,发现亲子对话中存在症结,就要及时排查,予以解决。家长是婴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每天的朝夕相处使家长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亲子园教师一周通常只与婴幼儿见一次面,因此,许多关于婴幼儿的信息以及家庭教养的情况都需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才能获得。亲子对话可以采用亲子平行小组的方法,将家长和儿童各编入一个小组,同时介入家长和儿童各自的系统,不仅教育家长。而且影响儿童,以实现亲子关系的和谐,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亲子活动的本质不是教育,而是对话。这有助于家长正确亲近孩子,解读需求,摒弃亲情泛滥、好为“子”师、自以为“懂”等亲子对话的阻障。采取弱化教育取向、形成多元意识、树立坦诚态度、增加教育智慧等措施,真正展现亲子对话魅力。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