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江
2014年10月,由法国摄影家弗里德里克·布伦纳(Frédéric Brenner)发起的“在这里”(This Place)摄影项目于捷克首都布拉格道可思当代艺术中心(Dox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开展。这是一个以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这片土地为主题的群体拍摄项目。展期近5个月,随后它将在2015年5月开始多国巡展。这个项目中,共有12位世界知名摄影家参与,除布伦纳以外,还包括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史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 Struth)、杰夫·沃尔(Jeff Wall)、温迪·爱华德(Wendy Ewald)、马丁·勒(Martin Kollar)、李俊金(Jungjin Lee)、吉列斯·皮里斯(Gilles Peress)、法扎勒·谢赫(Fazal Sheik)、罗萨琳德·所罗门(Rosalind Solomon)和尼克·瓦普灵顿(Nick Waplington)。
把这些大咖集合在一起不是易事。那么,这些人走到一起后,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布伦纳认为,通过伟大的艺术家的眼睛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这片土地的复杂性,了解关于它的历史和地理,它的居民和日常生活。最终,每位摄影家花了半年左右或更多时间在此地居住,寻找他们感兴趣的拍摄对象,而整个项目的创作持续了6年(从2007年到2013年)。
将这些照片放在一起,确实如布伦纳所想,形成了看待这块充满争议的土地的多维视角。 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关心这类社会纪实摄影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如何为我们认识和探索未知提供养料?布伦纳坦言,他组织这次拍摄,灵感源于纪实摄影史上成功的群体摄影项目,比如19世纪法国的“太阳计划”(Mission Héliographique)和1930年代美国农业安全管理局(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领导的拍摄项目。
然而,今天已经与以上两个摄影项目所处的时代大为不同,摄影的功能和作用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是社会纪实摄影的生存土壤似乎正在发生质变。我们在思考: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摄影家们又该怎样应对,以实现犹如当年先辈的雄心?布伦纳邀请的摄影家中,一些人遵循着经典的纪实摄影范式,而另一些人习惯的拍摄方式与秉承的拍摄理念距离这个范式较远,这样的组合又能给社会纪实摄影带来什么创新?
本期专题,我们试着在照片中寻找答案,哪怕只能找到一部分。当一页页翻阅这些照片,我们能看到的将不仅是遥远异邦的人文景观。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这片土地距我们很远,而照片可以离我们很近,群体摄影项目这种创作和表达方式能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借鉴也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