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景教学法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任立春 (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新区潮河小学 066000)
“情景教学”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展现出形象鲜明的画面,辅助生动的语言文字,并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和开发学生智力等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达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情景教学 小学语文 古诗词
情景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加深记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本文针对情景教学展开研究,分析情景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无数的文人墨客,创作出许许多多优雅、美丽的诗篇。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后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小学阶段,学生适当地学习一些古诗,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但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许多小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不多,或者只停留在一个很浅的表层,而对古诗的深厚含义和深邃的意境不甚了解。这就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古诗的兴趣,甚至有的小学生还觉得古诗枯燥乏味。让学生领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诗歌表面上的文字意义介绍给学生,更要带领学生步入诗歌优美的意境中去领略古典诗词的美。
在教学中,如果采用恰当的方式把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抒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就会更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掌握,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师不妨把“情”(感情)、“景”(意境)渗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诗歌中最重要的就是意境,也就是“景”。在一首好的诗歌中,总有一种或优雅或深邃的意境,但这种意境对知识面尚窄的小学生来说不易领会。所以就需要教师做出充分的铺垫、积极的引导,如果能从“情”入手,对诗歌的整体基调做一定的渲染,相信会使学生更易体会它的意境美。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很明显,即“思故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远离家乡游子的思乡之情:“许多人都会在除夕夜赶回家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中怀有对家乡很深的牵挂,迫切希望回到家乡。一个人在外面漂泊流浪,当夜深人静难以入眠时,这种思乡之情就会变得愈加强烈。”这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思乡的曲子,努力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读诗,充分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我们再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那么一幅游人思乡图便在学生脑海里形成:夜静难眠,皎洁的月光洒在床前,诗人联想到家乡的明月,举头长叹,低头沉思。诗歌所绘的深邃、幽远的意境就在教师的渲染和铺垫中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所理解了。再如,我在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根据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描写,在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上课时在多媒体上播放出来,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一边吟诵,一边欣赏优美的画面,对诗歌的意境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由“情”入“景”,看似简单,但需要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具有较强的引导学生和创设情景的能力。只有这样,诗歌的意境才不会被学生分割得支离破碎,学生才会充分认识到诗歌的意境美。
每首诗歌都蕴含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或浓或淡,或浅露直白,或深蕴于诗句的字里行间。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送别孟浩然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景色很美,但诗人却只注意到“那只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天水之间,只剩下长江水滚滚东去”。这种意境幽远缠绵,其中的景物虽在春季,但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体会送别友人时“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这一意境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以避免学生产生“赞美春光”的岐解,而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便会于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又如,唐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中“繁花似锦、蝴蝶飞舞、黄莺欢唱”的饱含春之气息的优美意境经教师的描绘和渲染之后,学生也自然会感受到春之美丽,能够体会到诗人“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即景生情”需要教师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和意境充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从以上不难看出,诗歌中的“情”和“景”并不是孤立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诗歌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情”的真挚和“景”的完美。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地讲解,要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如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在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联想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这些景物所烘托出的意境氛围易于学生想象,能够达到“景”的完美再现。在这样的意境中,学生对作者“愁”(即孤独惆怅)的感情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步。又如,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时,我提出了以下5个思考题: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②“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④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⑤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特色。《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由浅入深地设置这5个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跟课文的顺序相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沉浸在对问题的思索中,踊跃地参与问题的讨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地发挥了出来,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的空间,自然就走进了诗词的意境中去了。
教师在讲解诗歌时,既要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又要让学生在诗歌的意境中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情景交融,意境在感情中充实完美,感情在意境中不断升华。这样,学生一定会提高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从中得到美的启示。
[1]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嵇娜.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实施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
(责编 张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