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肖 玮 毛祖光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236041)
安徽有着优质的文化资源,徽州文化源远流长,皖淮地区文化资源丰富,界首彩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汇集了唐三彩、剪纸、木版年画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国民间工艺崇尚自然,追求和谐、节制、朴素的审美意识。其制陶技艺堪称民间工艺一绝。被誉为“东方之秀”;阜阳剪纸,其风格既有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玲珑剔透;又有北方剪纸的浑厚、稚拙,自然朴实,兼有南北剪纸的艺术特色,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还有阜南的柳编,2009年阜南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柳编之乡”;2010年文化部批准黄岗柳编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阜南现有振华、腾祥、华宇等规模柳编企业70多家。目前国内不少省份的大学如北京、河北、重庆、江苏、浙江、云南、甘肃、广西、河南等纷纷开展了非遗传习教育,有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有的成立了非遗研究中心。我校作为安徽省文化遗产如此丰富地区的大学,更加责无旁贷,对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及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积极发挥作用。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设置了设计艺术、新闻传媒、经济管理、外语等人文系科。建设20多个专业,其中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动画设计、新闻学、播音主持等艺术学、文学专业近几年来不断开展非遗教育。一些专业开设了民间美术、装饰雕塑、企业形象设计、中外传统图案等课程。并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其中与安徽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企业:界首彩陶工艺品厂、阜阳顺昌剪纸公司、阜南孟府家柳编公司、淮南寿州窑陶瓷工艺品厂、安徽华宇工艺品集团有限公司、阜南县腾详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约合作。其中阜阳顺昌剪纸公司实体入驻设计艺术系设立传习基地、专题展厅及传承人工作室。学院从各方面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条件,并持续开展更多活动以期丰富校园文化生态,提高美育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时代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非遗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
第一,以美术课堂教学结合实际调研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我院开设的“民间美术”课程。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以参观、调研的方式,进入当地的工厂、手工作坊等亲自动手、学习,体验区域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并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对当地非遗的历史文脉、技艺特点、材质、造型、创新形式等进行研究,加深学生对传统技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一个课程中以多个文化企业为调研对象,内容丰富,互动性强。
第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破高校一贯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教材等静态形式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通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学术技艺讲座、开设公共选修课、学生社团活动、校园广播、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化被动为主动,促进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活态化传承,吸引传习人才,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态。
第三,以新媒体传播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重要的区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网络宣传平台。通过校园专题网站建设,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引入人才。进一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企业入驻校园的管理制度,和谐互生。在网站上公布管理制度。通过非遗教育网站,把相关资源信息整合,传播非遗文化、非遗技艺、非遗延伸产品、非遗传承人等咨询,为师生提供广阔的交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营造校园非遗文化氛围。
第四,以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开展与优秀传统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与本地企业合作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室,如颍州剪纸工作室、阜南柳编、界首彩陶等工作室并成立传习基地,做好学生实践和延伸产品研发工作。进一步参与文化企业的产品设计创新与品牌形象建设工作。为文化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如目前开展的为阜南柳编企业策划品牌形象、为柳编的衍生休闲家具产品设计造型、为界首彩陶设计创新工艺品造型等活动。目前我院在研主持了2013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淮河流域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项目号:13BG074);主持结题省级人文社科项目“安徽省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传播研究”。主持了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级课题3项:“产业化进程中的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研究”“界首彩陶与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方式对比研究”“工艺美术专题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研究”。
通过构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的活性传承体系,使非遗传习融入大学教育生态系统,从而保持持久生命力,也可以弘扬优秀中华文明,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认知,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培养具备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大学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实现非物质文化的文化再生即文化创新。
[1]刘慧群.文化生态学视野下非物质文化的自适应与发展[J].求索,2010.
[2]王宁.文化创意产业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时代转型[J]. 观察思考,2013
[3]徐凤.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建设[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