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亮 (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430000)
1994年12月7日,由比利时导演杰拉·高比奥(Gerard Corbiau)指导的影片《Farinelli》中文译为《绝代妖姬》首映。该影片讲述了“阉人歌手”法里内利(Farinelli 1705一1782)的传奇一生,影片以两兄弟的爱恨情仇为线索贯穿,以法里内利的艺术生涯为载体,以大爱无疆的颂歌式结局收场。期间贯穿了大量的经典声乐作品,影片中共出现了12首咏叹调,例如亨德尔作品《让我痛哭吧》(Lascia ch’io pianga),原本是一首17世纪古典艺术歌曲,受影片影响,在1995年这首古典艺术歌曲登上当年法国的流行歌曲排行榜冠军位置,这在电影艺术中是不多见的,但正是这种特殊题材,用这种特殊方式进行演绎,最终使得该影片大获好评,于199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国语影片提名。
贯穿影片中的一个重要艺术载体是声乐。影片中男主角法里内利从小在唱诗班就体现出高超的演唱水品,其兄长为了保留他美好的童声色彩将年幼的法里内利阉割,从此法里内利开始了他成功但又畸形的艺术人生。在艺术上他是成功的,面对爱情他是失败的,面对人生,他是惨淡的。声乐使他成功,同样也毁了他的一生。这里我们看看什么是声乐?
声乐是音乐学科中产生最早的形态之一,广义上理解,在有人类发声活动产生时,便会有传情达意的声音表现形式出现。沈约是我国南朝梁时的文学家,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描述道“歌咏即兴,宜自生民始”。他认为,歌咏这种形式,在有人类出现的时候就产生了。时至当下,声乐早已不是广义上的理解,它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有着一定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有着较为科学的方法论,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声唱法又发展成为声乐学科中体系最完备,发展最成熟的艺术形态。
美声歌唱是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单声部吟诵以及宗教圣咏复音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单声部吟诵被认为是声乐萌芽形态,这一时期音乐存在的时间约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音乐资料只能从考古中得来,在出土的一件约公元前480年的古希腊陶片中,画着女诗人萨福,她嘴里吐出圆圈图案,旁边站着一群人观看。萨福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很多古希腊文献中都出现过她的名字,图画中的她嘴里吐圆圈表示她正在吟诵或歌唱,两旁站立的人可以认为是在观赏或学习,这是原始形态声乐的唯一实物见证。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中世纪的开始,这时期的声乐形态受宗教影响最深,约公元600年,第64任罗马天主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要求各教堂教会的演唱歌曲规范统一,汇编了举世闻名的《格里高利圣咏》,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本规范化声乐教科书。公元九世纪出现的复音音乐充实到教堂合唱中,使圣咏形态更丰富,出现了多声部合唱,高低声部概念在此出现。
文艺复兴后期,复音音乐发展使声乐演唱变得矫揉造作,刻意营造,盲目追求复音效果,忽视了歌词的真正内涵,美声歌唱正是在批判此风格的基础上,提倡美好自然的歌唱原则出现的一种声乐审美形态。声乐教育家卡契尼(1545—1681)在其著作《新音乐》中写道:“当看到许多作品被复调技术和装饰音符弄得支离破碎的时候,当看到音乐力度被不加区别的滥用,吐字与发声技术日益拙劣,以及颤音、回声运用不当的时候,我认为有必要出版自己的作品并说明关于单声部歌唱的一些想法”,同时他引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名言“音乐应以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至此,美歌学派在此理论基础上得以创立,复音音乐转型成旋律性的主调音乐。此后,历史上各位声乐教育大师们的不断探索努力,丰富了美歌的发展,到十八世纪初期,美歌学派初步形成了自己规范的学科体系,它通过规范有效的训练系统,使歌唱者经过一段时期训练后,演唱技术和艺术修养有了极大提高。特别是对“阉人歌手”的声乐人才培养,起到推动作用,导致“阉人歌手”黄金时代的到来。
“阉人歌手”由被阉割后的男童通过训练,成年后仍然保持没有变声的声音,既有较高的音域,又有男性声音的力度;他们既能扮演男性角色,又能扮演女性角色。他们的声音特点完全依赖于特殊的生理结构,由于童年时期终止了雄性激素的分泌,导致第二性征发育不完全,甚至是没有第二性征的发育。他们没有正常男性成熟的甲状腺软骨(俗称喉结),所以喉咙在发声过程中阻力不大;声带状态仅仅停留在童年时代,没有受到变声期的影响,非常的短而薄。但是男性的身体,使他们拥有比女性强大的多的体力、肺活量和膈肌力量。也因此,他们的声音特点呈现出方便灵活的音高和辉煌明亮且富有力度的音色。在那个时代,这种堪称完美的声音风靡意大利歌剧舞台200多年。
历史特殊性,科技不发达,导致这一时期音像资料无从考证。仅存于世的音频资料是PEARL公司于1902-1903年间录制发行的《亚历山德罗·莫雷斯奇——最后的阉人歌手》(唱片号OPAL9832)。该唱片中记录了世界上最后一位“阉人歌手”的声音,在唱片中能听到他自然丰盈的中声区,更有传说中高亢明亮、犹如金子般的高音。莫雷斯奇不算是最优秀的“阉人歌手”,但通过他的真实演唱可以窥探当时“阉人歌手”全盛时代著名歌唱家法里内利(Farinelli 1705-1782)、卡法雷利(Caffarelli 1710-1783)、路易吉·马切西(Luigi Marcgesi 1755-1829)以他们为代表的伟大歌唱家们的声音和技巧。同时,这张唱片也成为声乐上研究“阉人歌手”的珍贵资料。该唱片中莫雷斯奇演唱了托斯蒂的《理想佳人》,莫扎特的《圣体颂》,古诺的《圣母颂》等作品,从作品涵盖范围来看,主要是17-18世纪作曲家的艺术歌曲体裁,作品风格抒情,内容多是赞美神明或歌颂爱情,演唱风格上高音的炫技成分大,往往在高音上的时值延续随心所欲,自主创编了一些装饰音;在技术特征上,喉咙放松打开,声区转换自然,高音区头声效果明显,这些特点符合史料记载对“阉人歌手”的评价和描述。德国作曲家匡茨(Quantz 1697-1773)曾评价法里内利的演唱说道:“他有着圆润、清晰、锐利的女高音声音……颤音很美,肺活量很大,喉咙非常灵活,因此能准确而从容的用快速唱远音程……”1在一大批优秀“阉人歌手”涌现的同时,音乐教育家们也积极探索声乐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为后人在美声歌唱的发展贡献积极力量,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如卡契尼的《新音乐》、曼奇尼的《关于歌唱修饰艺术的实践意义》等,它们中的很多观点在当代看来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如“打开喉咙,唱的你好像正在微笑,唱的仿佛你正要吞食的感觉……”2
正是这一时期的“阉人歌手”们和音乐教育家们的探索与最求,为后期出现的男高音技术和风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阉人歌手”们在特殊的历史阶段的巧合出现,并用他们残缺的身体与血泪心酸,谱写了 “美声歌唱的黄金时代”。
人类文明发展的高速列车撕裂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落后与卑劣,同时将残忍畸形的“阉人歌手”体制抛弃在遥远的时光里。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伴随着工业化时代的进程,“阉人歌手”——声乐发展史上浓墨重彩一笔,正在逐步走向衰亡。英国人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使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欧洲、包括亚洲的日本相继紧随英国的步伐,完成工业革命,进入到工业化时代。这一时期,各种革命相继到来,马克思发表了“全世界的无产者们,联合起来,你失去的只会是锁链”的言论;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到处被锁链禁锢”。人们思想解放,妇女的呼声最为高涨,人权、女权口号纷纷响彻天空;“阉割”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越来越广泛的受到人们的谴责和强烈反对;妇女强烈要求走出家庭,从事社会劳动……种种原因,使“阉人歌手”们后继无人,女性和真正的男性积极参与到舞台表演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正常的审美观。喜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的出现,使得舞台上不再需要耍弄技巧、高音和卖弄身姿的“阉人歌手”,1922年,世界上最后一位“阉人歌手”亚历山德罗.莫雷斯奇(Allessandro moreschi 1858-1922)的逝世,让“阉人歌手”的舞台大幕关上了最后一道缝隙。
《圣经》古训规定“妇女在教堂中应保持缄默”,所以唱诗班都是男声或者男童演唱,“阉人歌手”也成为这一历史特定条件下的特殊产物。为了保持男性成年后仍然有柔美的音色,“阉人歌手”应运而生,他们的出现确带来了声乐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群体虽承受了极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但是他们创造了“‘美声歌唱的黄金时代’,以至于17、18世纪的音乐家(musico)这一术语通常指的就是阉人歌手(castrato)。”3学界普遍认为17至18世纪的“阉人歌手”时期,是“美声歌唱的黄金时期”,国外文献称这一时期为“the golden age of bel canto”,这一时期是“阉人歌手”的全盛时期。《新哈佛音乐词典》在“bel canto”词条中这样定义,“……在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这一时期与阉人歌手繁荣时期相一致……”
注释:
1.杨晓琴,李兴梧.手术刀下的辉煌[J].音乐探索,2005(4).
2.詹姆士·弗兰奇可·库克编 章玫译.名歌唱家论声乐艺术(声乐论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3.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